程海麗心理咨詢師:成長的真諦不是變“強”,是看見自己的“弱”
在我們的想象中,好像成長就意味著你需要變得無堅不摧,不能有一點松懈,不能有一絲脆弱,否則就是失敗,就等于回到原點。

這其實是對成長的最大誤解。
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所謂“無堅不摧“。
是不是這就是評估人格是否健康的唯一維度?
“無堅不摧”的狀態(tài),在大眾的眼中,大概是一個值得艷羨的狀態(tài),很多人希望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太過于呈現(xiàn)出強,反而有可能是在防御內(nèi)心的虛弱。?
心理成長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整合,在一個人內(nèi)心的浩瀚海洋中,有“強”的部分,就有“弱”的部分,人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本能的驅(qū)動是驅(qū)強避弱,也就是潛意識希望不去面對自己內(nèi)心中感覺到脆弱的部分。
要處理這個部分,人們會動用很多種防御機制,這其中有一些是比較原始,不夠成熟的:
投射:把自己的“弱”投給別人,不承認(rèn)自己弱,反而批評別人弱。
比如,有些父母看見自己孩子不敢上臺表演節(jié)目,就奚落對方是“膽小鬼”。事實上,不是這個父母更“強大”,而是他們更加不能承受自己的“膽小”,于是就把它投給孩子。有人之所以總是覺得自己弱別人強,很有可能就是認(rèn)同了這種投射。實際上,誰比誰弱還不一定呢。
壓抑和隔離:不去感受自己弱的部分。
比如有的人在親人離世后,看上去非常堅強,料理后事或者出席葬禮,神色如常,甚至內(nèi)心也不大感覺到很多悲痛。這樣的人,往往是看上去最無堅不摧的,其實失去至親,是一個人能最脆弱的時候,展現(xiàn)出堅強的一面,往往是以壓抑悲痛和脆弱為巨大代價的,這些代價會在日后以心理癥狀或者軀體癥狀的形式浮現(xiàn)出來。很多人在半年之后開始莫名抑郁或者焦慮,或者開始有一些查不出病因的軀體疼痛以及其他癥狀等等。
在這類案例種,看上去“堅強”的人,真的是那么的無堅不摧嗎?也許看上去比較成熟,但仍然有很多“隱患”:
理智化:用大道理,雞湯或者甚至心理學(xué)理論去減輕受挫或喪失帶來的痛苦。
這個方式相對較成熟,通常也讓人覺得使用這種方式的人會特別的厲害,這樣的人也很容易被理想化,好像他們說的所有東西就等于他們做到了似的。
? ? ? ?但實際上并不是如此,懂得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不僅會發(fā)生在你身上,也會發(fā)生在那些看起來很牛逼的人身上。
最成熟和高階的防御方式之一,叫升華。
也就是把自己的痛苦和喪失變成創(chuàng)造力,給人類社會貢獻價值,比如很多受盡磨難的人成為了作家,用自己的經(jīng)歷去探索人類的困境,去激勵其他人。
防御方式有高低,但總歸說明一件事:不管怎樣,“弱點”和“弱”的感覺存在于每一個人的身上和心里,不管你怎么成長,怎么改變,你也不可能變得真正毫無弱點。
我們能做的是,如何讓防御系統(tǒng)不斷升級換代。
較為低級的,原始的防御機制是不承認(rèn)弱的存在,企圖通過扔掉或者壓抑去回避這部分,而更為成熟的防御機制。比如理智化和升華,本質(zhì)的不同點就在于首先承認(rèn)弱的存在,我們再去想辦法。
防御系統(tǒng)升級換代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與“弱”同行。
當(dāng)你這樣擁抱了自己的“弱”,實際上它就和你的“強”并肩而立,這才是完整的你。
成長的目的不是把自己變得無堅不摧,而是要轉(zhuǎn)一個方向,理解自己的弱,理解自己的起伏。
在整個生命的歷程里,“強”和“弱”以及它們之間的起起伏伏,都只是一種流動的狀態(tài)。
就像樹的枝椏有粗有細,樹的年輪,有寬有窄,重點不是哪一枝,也不是哪一輪,而是一棵樹透露出來的歲月的紋理和生命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