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大心理:有一種情感暴力,叫做“我都是為你好”!
“我是為你好”
這句話看似是愛
其實是父母對子女最大的控制

虛有其表的愛最可怕
有些父母會在心理上束縛自己的孩子,阻止他們獨立。他們往往讓孩子覺得,離開父母是一種不孝讓他們因此懷有負罪感。
為什么要這樣束縛自己的孩子呢?大概是出于父母對孩子強烈的依賴心理。
“只要你幸福,我都可以?!庇行└改笗@樣對孩子說。這句話看起來是對孩子的理解,是對孩子的愛,但其實隱藏著深深的束縛。
這樣的人釋放出來的氣場,實際上是冷漠的,對社會、族群完全沒有歸屬感。
實際上,這些人所散發(fā)的,是冷酷的利己主義氣場。
會用道德綁架別人的人其實是在追求權力。一面說著充滿愛的話語,一面掌控對方。
這種行為用卡倫·霍妮的話講就是:“愛,是施虐者的偽裝?!?/p>
“愛”有時只是為了支配對方而找的借口,是為了讓對方成為自己的奴隸而做的偽裝。但讓人感到更畏懼的是,這些偽裝者本人并非有意而為。也就是說,很多父母意識不到自己正在用愛將孩子變成自己的奴隸。

“情感習慣病”的傷害有多大?
“只要你幸福,我怎樣都可以?!碑斦f這句話的時候,其實父母的內(nèi)心深處是明白孩子此刻并不幸福,所以要用這種給對方負罪感的話將孩子留下。
本質(zhì)上是希望孩子能讓“我”幸福,希望孩子覺得能有“我”這樣的父母是何其幸運。表面上看并沒有對孩子要求什么,實際上卻給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鎖。
這種話會讓孩子覺得沉重,不知該如何是好。總是聽到這種話,孩子會漸漸失去生活的勇氣。
長大成人后,會對身邊的人懷有敵意,但又因為有負罪感,而去壓抑敵意,出現(xiàn)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
這種狀態(tài)就會造成各種影響,如總是沒辦法高興起來,總是害怕別人說的話,就算是真的出于好心的話也會倍感壓力。
于是,不管誰說話,都會感到害怕、畏懼,這就變成了這個人的情感習慣。這樣的人,和誰在一起都沒辦法放松,和誰在一起都覺得不愉快,進而讓生活本身都變得不愉快。
這樣的情況,就叫做“情感習慣病”。
用道德綁架對方
用“我怎樣都可以”這種“美德”來束縛對方,用“我只是擔心你的幸?!边@種借口來讓對方變成自己的奴隸。這就是情感暴力。
“我怎樣都可以,只是擔心你罷了?!边@種話,在表面上看是一句充滿愛的話,但是下面掩藏的是“按照我期待的去做”這樣強烈的自我執(zhí)著。
說這種話的父母,往往是神經(jīng)癥性的非利己主義者。而且,“非利己主義的正面形象下,是巧妙隱藏的強烈的自我中心性?!?/p>

重塑享受生活的能力
遭受家長情感暴力的孩子,長大成人后就算拼死努力,也很難變得幸福,為了不被人責怪、責難,他總是處在緊張狀態(tài),所以也沒辦法和人真正親近起來。這樣的人會“失去愛人的能力、失去享受生活的能力”。并且,由此變成一位施虐者。
怎么才能恢復擁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呢?
首先,如果覺察到了這點請先不必驚慌,因為大多數(shù)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環(huán)境穩(wěn)定,他也會發(fā)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生存策略,也會有屬于自己的生活。
但如果想要更加享受生活,就會遇到一些困難,而且一旦覺察到自己為什么無法感受持久的快樂,很快就會陷入自怨自艾之中。
比如抑郁癥患者總是無精打采,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部分原因就是在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有著難以發(fā)覺的恨意。
這時候,首先要覺察到自己的那些被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要尋找合適的方式去宣泄。
過去的那些緣由固然重要,但別忘了在當下找到力量作用更大。
那就是在當下學會做自己,遵從自己的意愿,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這些表達和實踐也許并不符合父母對我們的期待,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最深切的價值,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需要時,可以找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幫助我們找尋丟失的那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