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崇岳|元政權(quán)是中國政權(quán):元朝帝王的漢化

元朝帝王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不得不與漢人合作。元朝帝王自覺或不自覺地促進了民族融合,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xiàn)象。從元太祖開始,就已認識到了儒士的作用,他倚之如左右手的謀士耶律楚材就是一介儒士。元太宗即位后,耶律楚材建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1〕元朝帝王從實踐中認識到,沒有儒士為之籌畫,弓馬換來的天下,就有可能得而復(fù)失。為了維系人心,元太宗下詔以孔子五十一世孫元措襲封衍圣公,敕修孔子廟,并在俘虜中拔擢儒士。同時通過科舉考試,又使數(shù)千人得到任用。
但是,真正大規(guī)模地任用儒士,是在元世祖時期。他在藩邸時就留意延攬儒士,凡天下鴻才碩學(xué),往往延聘,以備顧問。對于當時天下名士,他能屈指數(shù)之。1260年即位后,大儒許衡建議在中原「行漢法」,為他所采納。當時宋元戰(zhàn)爭正熾,他在1261年「詔軍中所俘儒士聽贖為民……興文學(xué)才識可以從政及茂才異等,列名上聞,以聽擢用」〔2〕。對孔子廟優(yōu)禮有加,「詔宣圣廟及管內(nèi)書院,有司歲時致祭,月朔釋奠;禁諸官員使臣軍馬,毋得侵擾褻瀆,違者加罪」〔3〕。以儒士楊庸為教授,「教孔、顏、孟三氏子孫」。同時遣使召回四方遺老,一時名儒耆宿紛至沓來,一批富有治國經(jīng)驗的儒士被派到了各個崗位上,因此才能出現(xiàn)中統(tǒng)、至元年間文化發(fā)達的局面。在農(nóng)村的學(xué)校教育中,也以儒家經(jīng)典為教材。1286年在成立村社的條例中規(guī)定:「今后每社設(shè)立學(xué)校一所,擇通曉經(jīng)書者為學(xué)師,于農(nóng)隙時月,各令子弟入學(xué)。先讀《孝經(jīng)》、小學(xué),次及《大學(xué)》、《論》、《孟》經(jīng)、史,務(wù)要各知孝悌忠信,敦本抑末?!?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2">〔4〕元世祖不懂漢文,卻喜歡儒家經(jīng)典,并接受了張德輝、元好問所贈儒教大宗師的稱號。他讓侍從儒士為他讀經(jīng),命漢人儒士「纂《五經(jīng)要語》幾二十八類以進」〔5〕,《資治通鑒》也是他喜愛之書。一個不懂漢文的帝王如此留意儒家經(jīng)典,的確難能可貴。
元世祖之后,統(tǒng)治者繼續(xù)推崇儒學(xué),如元成宗在京師文宣王廟建成時行釋奠禮,時牲用太牢;元武宗時將《孝經(jīng)》譯為蒙古字并頒賜諸王,主張把此書的內(nèi)容「自王公達于庶民」等等,對于促進蒙漢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
元文宗漢文修養(yǎng)甚深,他的詩寫得清新雋永〔6〕,他也推崇孔子,「以宋儒周敦頤、程顥、顥弟熙、張載、邵雍、司馬光、朱熹、張栻、呂祖謙及故中書左丞許衡從祀孔子廟廷」〔7〕。對漢文典籍中治國有裨益者尤為欣賞,他讀《貞觀政要》后指示身邊大臣:「此書有益于國家,其譯以國語刊行,俾蒙古、色目人誦習(xí)之?!?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2">〔8〕有人進《大學(xué)衍義》一書,他對群臣說:「《大學(xué)衍義》議論甚嘉,其令翰林學(xué)士阿憐鐵木兒譯以國語。」〔9〕還「以江浙省所印《大學(xué)衍義》五十部賜朝臣」〔10〕。他的漢化比元世祖又進了一步。
元順帝是元代最后一位帝王,他的詩雖不及文宗委婉細膩,卻也別具一格。如元朝滅亡,他遁逃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朱元璋派人招降,他寫了《答明主》一詩:「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fēng)煙一道開。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信知海內(nèi)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fēng)先到鳳凰臺?!?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2">〔11〕又有《御制詩》云:「父疾精虔禱上天,愿將己算益親年。孝心感格天心動,恍惚神將帝命傳。母渴思瓜正歲寒,那堪山路雪漫漫。雙瓜忽產(chǎn)空巖里,歸奉慈親痼疾安?!?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2">〔12〕這首七律是根據(jù)至正年間福建宣慰司奏請求旌表一個名叫王薦的孝子的事跡寫成的。這首詩雖然文采稍差,但刻畫人物內(nèi)心世界還是很成功的。1338年元順帝「詔修曲阜孔廟」〔13〕,1341年「選儒臣歐陽玄、李好文、黃縉、許有壬等數(shù)人,五日一進講,讀五經(jīng)、四書、寫大字,操琴彈古調(diào)」〔14〕,「復(fù)出司馬光所編《資治通鑒》分賜近臣」〔15〕。這些都表明,元順帝雖是昏庸之君,但在向風(fēng)慕化這一點上,并不比他的父輩差。
元順帝的長子元昭宗還未及襲位,便因元朝滅亡而逃往漠北。他「性雅好翰墨,內(nèi)有所蘊,外筆之書,然每書輒寓勸懲以賜近臣」〔16〕。他的字筆法飄逸,頗類宋徽宗的瘦金體〔17〕。曾賜為他講解經(jīng)書的大臣「麟鳳」、「眉壽」〔18〕等字。少數(shù)民族上層人物漢化是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條件,在這一點上,元朝帝王在不自覺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文摘自任崇岳《元代中原地區(qū)的民族融合》)
?
〔參考文獻〕
〔1〕《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傳》。
〔2〕〔3〕《元史》卷四,《世祖本紀一》。
〔4〕《通制條格》卷十六,《農(nóng)?!罚憬偶霭嫔?,1986年。
〔5〕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一,《參政商文宣公》,中華書局,1996年。
〔6〕陳衍:《元詩紀事》卷一,《文宗皇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8〕《元史》卷二四,《仁宗本紀一》。
〔9〕〔10〕《元史》卷二六,《仁宗本紀三》。
〔11〕〔12〕《元詩紀事》卷一,《順帝》。
〔13〕《元史》卷三九,《順帝本紀二》。
〔14〕任崇岳:《庚申外史箋證》卷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15〕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卷四五,《御賜資治通鑒后題》,四庫備要本。
〔16〕李士贍:《經(jīng)濟文集》卷六,《為福建監(jiān)憲恩德卿作詩序》,四庫全書珍本版。
〔18〕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卷四九,《故江東僉憲鄭君墓志銘》,四庫備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