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是內卷?一條被誤解的道路。雙減真的對內卷有效嗎?
在教育競爭日漸激烈的當下,“內卷”一詞在教育領域被廣泛運用。這本身是一件好事,有助于抵制教育的過度競爭和無意義內耗。但曾幾何時,似乎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只要有人努力學習,就會被一些人稱為“內卷”。
那么問題來了,難道個人努力=內卷?
很明顯不是,關于內卷的含義,很多人都做過解釋了,我在這里就不做贅述,僅僅大致解釋一下。簡單的來說內卷指的是一個人努力變強了之后,其他人為了與其爭搶有限的資源,也被迫開始努力變強,倒逼先努力的人更加努力,陷入惡性循環(huán),造成努力的通貨膨脹與貶值,進入惡性競爭。是一種非自愿的狀態(tài)。
而個人努力除了在某些情況之下是出于外來的迫使之外,在很多時候是自愿的行為。
如果一個人的努力是完全自愿的行為,而不是被父母學校等外在壓力所迫使的話用內卷來形容似乎不太恰當。
事實上,我們不能為了抵制內卷而剝奪想努力的人努力的權利。
根據我個人的看法,理想狀態(tài)下的教育狀態(tài)應該是一種“良性競爭”的狀態(tài),簡單的來說,就是想努力學的人有努力的權利,不想努力學的人有不努力的權利。
內卷其實就是剝奪了不想努力的人不努力的權利。根據我個人的看法,這就是內卷與良性競爭的區(qū)別。
如果剝奪了想努力的人努力的權利,則會造成全體的躺平擺爛,這也是一種不好的狀態(tài)。
以上的內卷和躺平擺爛都是兩個極端,而良性競爭則是處于這兩者之間的中庸之道。只是這種道路經常被與內卷混為一談,就像上文中自愿的個人努力一樣。

那么如何實現這種良性競爭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內卷根本上是由教育就業(yè)體系的缺陷所造成的,一個衡水中學雖然大大推進了內卷的進程,但不可能起完全決定作用。
根據我個人的理解,造成內卷的原因是
1.相比龐大的考生人數,教育資源顯得過少。
2.相比龐大的就業(yè)人數,能滿足較高生活需求的高收入就業(yè)崗位較少
于是全社會普遍發(fā)現,相比現在學習上的付出,刻苦學習在以后所能帶來的回報更多,于是人們?yōu)榱艘院蟮纳嫸奸_始被迫內卷。
內卷:學習上的付出<以后的回報
而假設一下,如果相比現在學習上的付出,刻苦學習在以后所能帶來的回報更少,那么基本上沒人會努力,畢竟沒人會去做這種虧本事,就會帶來一種全體躺平的狀態(tài)。有點類似于一些發(fā)達國家過高福利所帶來的普遍懶惰。
躺平:學習上的付出>以后的回報
那么良性競爭作為一種中庸之道,就要讓現在學習上的付出等于刻苦學習在以后所帶來回報。這么一來,既然付出等于回報,有些人就會選擇在學習時代過的辛苦一些,在以后過得更舒服一些;有些人就會選擇在學習時代過的舒服一些,在以后過的相對辛苦一些。不管怎樣過,付出都等于回報,那樣自然就不會產生內卷。
良性競爭:學習上的付出=以后的回報
但問題在于這種良性競爭狀態(tài)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想要達到這種狀態(tài),徹底消除內卷,需要整個教育就業(yè)體系的優(yōu)化,而這一切需要長遠的過程,可能在幾十年內才會得到徹底解決。

至于雙減,首先這個政策主要是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雖然也有一些措施涉及到了高中,但總體上對作為內卷主體的高中影響力不大。

而且雙減是以行政強制力作為保障的,實施效率自然不能達到百分之一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人們總會找到偷偷卷的方法。除此之外,監(jiān)管力度不平衡也是一個大問題??傮w上來講,對大城市的監(jiān)管力度大于郊區(qū)和小城市,導致有些學校積極響應,而有些天高雙減遠的則依然在卷。同時,雖然培訓班大課被取締了,但有錢人的家教一對一則難以控制。于是就會導致響應政策的學生,被還在繼續(xù)卷的人在高考上爆殺。
雙減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內卷,但無法根治內卷。
以上皆為我個人的一些小想法,理性討論,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