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共抗暴秦:合縱攻秦

2023-08-27 00:58 作者:芝蘭學社  | 我要投稿


合縱為“合眾弱以攻一強“,是指諸小國弱國聯(lián)合在一起對抗強大的敵人,而”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關(guān)于合縱現(xiàn)在一般認為是對付山東六國對付秦國的一種聯(lián)合措施,本文著重總結(jié)一下各國的主要合縱事跡,而且主要集中在幾次較大的攻秦上。


五國相王


景春曾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毕日f張儀的連橫策略。在張儀入秦推行連橫策略(通過支援魏國來打擊楚國,并且讓秦得以獲得魏國土地,進而東擴;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時,韓魏之君前去朝見秦王)不久后,東方各國出現(xiàn)一位合縱家:公孫衍。公孫衍本事于秦,后來跑到魏國為將,前325年時,公孫衍拉攏齊國名將田盼一起伐趙,大敗趙國,田盼俘虜了趙將韓舉,公孫衍打敗了趙將趙護,都取得了不錯的戰(zhàn)果,而這次聯(lián)合行動也有助于魏齊交好。同時魏相惠施又主張“以魏合齊、楚以按兵”,也就是希望能夠讓魏國聯(lián)合齊國和楚國,又想要和韓國交好,因此張儀又一方面給魏國施加壓力,于前324年率軍奪取陜關(guān),一方面又拉攏齊、楚兩國,于前323年于齊、楚大臣會見。而公孫衍又于前323年謀劃一場巨大的合縱活動(“五國相王”),在公孫衍的操作下,剩余沒有稱王的各國(趙、中山、燕)紛紛于前323年稱王,而魏、韓、趙、中山、燕五國國君互相尊稱為王。然而這種小國聯(lián)合的行動不僅是對抗秦國,連齊國、楚國這樣的大國也不看好(也可能是齊、楚兩國大臣與張儀會見的原因),齊威王“閉關(guān)不通中山之使”,還想聯(lián)合魏、趙、燕三國迫使中山廢除王號(后放棄,承認中山的王想要拉攏中山,但是中山反而和魏、趙交好),同時楚國柱國昭陽率軍進攻魏國,敗魏軍于襄陵,奪取八個邑,聲勢浩大,一度想要繼續(xù)進攻齊國,前322年,秦國又從西面進攻,奪取魏國的曲沃、平周,魏惠王見形勢不利,認同了張儀的“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也就是秦、韓、魏三國一起討伐齊、楚兩國。在張儀的威勢下,魏相惠施狼狽逃走,跑到楚國,楚不敢留,又跑到魏國,張儀兼任魏相。

然而,事情又發(fā)生轉(zhuǎn)折。前320年,秦國假道進攻韓魏進攻齊國,為受到齊王充分信任的齊國名將匡章所大敗,《戰(zhàn)國策》說:“齊兵大勝,秦軍大敗,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于齊?!笨梢姰敃r戰(zhàn)果之輝煌。此次齊國張儀的連橫策略遭到重大挫折,齊、楚兩國要求魏國逐走張儀,魏國聽從,一時之間合縱之議復起,公孫衍成為魏相,惠施也得以歸國。前318年,公孫衍組織起來一場聲勢浩大的合縱攻勢,參加的有韓、趙、魏、燕、楚五國,稱之為“五國攻秦”,但是實際上與秦軍交戰(zhàn)的只有韓軍、趙軍、魏軍,以及義渠也乘機進攻秦國,可惜合縱軍最終失敗。后面雖然公孫衍還有合縱活動,但是都不如此次這樣成功,就不詳細說明。此次張儀和公孫衍的較量,與其說是取決于兩個人的智力和辯說,不如說取決于最終戰(zhàn)場的勝負,這證明合縱或是連橫其實都取決于最終的戰(zhàn)事。

齊國組織的合縱


田嬰是齊威王晚期和齊宣王早期齊國的國相,前316年時,縱橫家公孫衍曾和田嬰合作,讓田文為魏相,自己為韓相,雖然這次合縱沒有成功,但是也是為孟嘗君積累了合縱經(jīng)驗。而秦武王時期,秦國攻占宜陽,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掌權(quán),由此秦楚交好,甚至把上庸交給楚國,反而進攻魏國,由此使得韓魏兩國向齊國靠攏。之后齊、韓、魏三國聯(lián)合,先是擊破了楚國,又是擊破了秦國,攻入函谷關(guān),逼迫秦國吐出攻占韓、魏兩國的重要渡口,然后齊國在權(quán)之戰(zhàn)中大勝燕國,可謂一時天下無敵。然而這三個國家在地理位置上看更像是連橫而非合縱,而且效果實際上也有限,并沒有達成孟嘗君乘機攻宋的意圖。不過倒是讓韓、魏兩國獲得了秦、楚兩國一些領(lǐng)土,實力有所擴張,不過隨著秦軍東出很快丟失,在伊闕之戰(zhàn)后韓魏兩國損失大批軍隊,反而又丟了不少領(lǐng)土。


齊國組織的最大一此合縱是五國攻秦。孟嘗君和齊閔王爆發(fā)矛盾,因此離開齊國,而燕國間諜蘇秦逐漸得到齊閔王信任。孟嘗君的一系列活動是為了防止齊國攻宋時受到他國干預,而蘇秦的活動是為了讓齊閔王與各國交惡。前288年十月,秦昭襄王在宜陽自立為西帝,并且派魏冉來致送齊閔王“東帝”的稱號,準備邀請齊國一起討伐趙國,組成五國聯(lián)軍。而齊閔王在蘇秦的勸說下認為伐宋更加有利,于是取消了帝號,并約定諸國一起討伐秦國,遂發(fā)起來浩浩蕩蕩的合縱攻勢,前288年十二月,齊閔王宣布取消帝號,并且組織合縱軍大舉討伐秦國。燕昭王為了不讓齊王懷疑,還派遣二萬人的軍隊自帶糧食來幫助齊王討伐秦國。然而齊閔王的真正目的是乘著各國注意力都在秦國身上,自己乘機偷襲宋國,當時五國聯(lián)軍停留在滎陽、成皋一帶,而魏、齊兩國又在爭奪宋國,最后草草收場,即使如此,這場浩大的合縱攻勢還是讓秦昭襄王取消了帝號,并且將一些地區(qū)吐了出來。之后齊反而因為執(zhí)意滅亡宋國而遭到各國合縱討伐,但是秦國在此次合縱是參與方。


邯鄲城下的合縱


秦趙長平對壘時,虞卿曾建議趙孝成王“發(fā)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內(nèi)吾使。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從,且必恐。如此,則媾乃可為也”,意思是派出使者帶著貴重的寶物到楚國、魏國去,讓秦國懷疑趙、魏、楚三國合縱,就會同意趙國議和的請求,尚且把合縱當成一種手段,并沒有真實合縱的意圖,但是該策也沒有被趙孝成王采納,反而直接向秦國求和,最后“應(yīng)侯果顯鄭硃以示天下賀戰(zhàn)勝者,終不肯媾。長平大敗,遂圍邯鄲,為天下笑。”也就是秦國丞相范睢雖然把趙國使者的地位抬得高高的,但是就是不肯議和,最終趙國長平大敗。此外,趙國合縱的對象也是不心誠,“秦攻趙長平,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笨梢娗貒淖鲬?zhàn)是否堅持,取決于齊、楚兩國是否真的愿意救援趙國,可是之后“趙無以食,請粟于齊,而齊不聽。”齊國連糧食都不肯借給趙國,自然顯示其合縱不誠心,于是秦昭襄王放心大膽地部署長平之戰(zhàn)遂大敗趙軍,斬首45萬,趙國士卒死者十之七八,壯年男丁也損失慘重,之后秦國占領(lǐng)太原郡、上黨郡,并且一路打到武安。

之后秦昭襄王沒有聽信白起的話,及時派兵繼續(xù)進攻趙國,反而和趙孝成王議和,從而給了趙人喘息之機。趙國乘機休養(yǎng)生息,恢復實力,而趙孝成王沒有兌現(xiàn)給秦國六座城池的承諾,秦昭襄王大怒,想要重新進攻趙國,這時候白起站出來反對說:“長平之事,秦軍大尅,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秦民之死者厚葬,傷者厚養(yǎng),勞者相饗,飲食鋪餽,以靡其財;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勠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fā)軍,雖倍其前,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趙自長平已來,君臣憂懼,早朝晏退,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jié)親燕、魏,連好齊、楚,積慮并心,備秦為務(wù)。其國內(nèi)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戰(zhàn)國策》)可見當時長平大勝之后,趙國上下同心合力,不僅積累了大量物質(zhì)基礎(chǔ),君臣積極有為,還“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jié)親燕、魏,連好齊、楚”,這些邦交準備為后來魏國、楚國救援趙國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而同時趙國又積極增強防備,為魏、楚聯(lián)軍的到來爭取時間,不僅努力充實自己,還積極爭取外援,秦國之后的失敗必然。秦昭襄王沒有聽從白起的建議,命令五校大夫王陵率軍進攻邯鄲(前258年正月),結(jié)果軍隊沒有戰(zhàn)果,于是秦昭襄王又增發(fā)士兵支援王陵,王陵反而“戰(zhàn)失利,亡五?!?。恰好此時白起病愈,秦昭襄王想讓白起代替王陵統(tǒng)帥秦軍,白起又說:“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nèi)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yīng)其內(nèi),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白起主要從邯鄲城不容易攻取,諸侯會前來救援,以及之前長平之戰(zhàn)秦軍損失慘重達到“死者過半,國內(nèi)空”的三個方面論述不能進攻邯鄲。然而秦昭襄王沒有聽從,執(zhí)意進攻邯鄲,要求白起前往前線,白起不肯,秦昭襄王又派范睢前去請求白起,范睢代表秦昭襄王發(fā)言說:“今趙卒之死于長平者已十七、八,其國虛弱,是以寡人大發(fā)軍,人數(shù)倍于趙國之眾,愿使君將,必欲滅之矣?!币簿褪勤w國已經(jīng)損失慘重,秦軍數(shù)倍趙軍,一定要拿下邯鄲,又說:“君嘗以寡擊眾,取勝如神,況以強擊弱,以眾擊寡乎?”認為白起之前都能夠以少勝多(伊闕之戰(zhàn),攻楚之戰(zhàn)),何況現(xiàn)在以多擊少,而白起則回答之前的勝利都是有條件的,現(xiàn)在不一樣,趙國“耕稼以益蓄積,養(yǎng)孤長幼,以益其眾,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君臣相互推心置腹,平原君甚至讓妻妾幫忙給士兵縫補衣服,上下同力,而且如果派兵進攻,趙國一定會固守邯鄲,秦軍難以攻克,曠日持久之下,諸侯一定會前來救援。白起最終沒有前往前線。秦昭襄王還是不信,繼續(xù)派遣王齕代替王陵,圍困邯鄲八九個月,都沒有能夠拿下,“死傷者眾”,同時趙國還派遣輕銳抄襲秦軍后路,秦軍陷入不利境地,秦昭襄王再次要求白起前往,白起再次拒絕,最終在諸侯聯(lián)軍的進攻下,秦軍節(jié)節(jié)失利,最終秦昭襄王遷怒白起,將其廢黜并且殺害。


上文已述白起拒絕的理由,那么趙國是否一開始擁有這種優(yōu)勢呢?其實邯鄲之戰(zhàn)的合縱局面形成頗為不易。在秦國大勝長平后,迫使韓國割讓垣雍,以此來進一步要挾魏國,當時齊、魏兩國也乘火打劫,魏國攻取伊是,齊國攻取淄鼠,而后來趙國平原君是當時趙國趙孝成王的叔叔,又是娶了魏安釐王的弟弟信陵君的姐姐,于是多次寫信給魏王和信陵君求救,于是魏王讓晉鄙率領(lǐng)魏軍十萬準備救援趙國,恰好此時秦昭襄王派人警告魏國說:“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避浫醯奈喊册嵧醮鬄閼峙?,讓晉鄙停留在鄴城附近,不要繼續(xù)前進,表面上是救援趙國,其實暗持兩端。后來魏安釐王打算聯(lián)合各國讓秦王稱帝,以此來換取秦國退兵,趙國平原君也準備接受,后被義士魯仲連駁倒才作罷,秦將為此退師三十里。同時平原君也沒有閑著,自己親自率領(lǐng)外交使團到楚國求救,平原君對楚考烈王陳說利害,一個早上都還沒有做出合縱的決定,最終在毛遂的幫助下遂定下合縱的論調(diào),楚考烈王最終同意出兵,出現(xiàn)了脫穎而出,毛遂自薦和因人成事三個成語。同時信陵君竊符救趙,得到魏王的虎符,殺了晉鄙,經(jīng)過裁汰率領(lǐng)八萬魏軍北上,會和北上的楚軍統(tǒng)帥春申君和景陽,加上平原君組織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隊沖擊秦軍贏得時間,史稱:“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shù)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比齻€月后“,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shù)卻,使者日至”,以至于秦軍前線處于危急狀態(tài),甚至秦將鄭安平率領(lǐng)二萬秦軍投降。最終秦軍戰(zhàn)敗,連忙撤退,當時秦國河東太守王稽因為與諸侯交通,遂被誅殺,聯(lián)軍不僅解了邯鄲之圍,還乘勝追擊,一路追到汾城一帶,收復了河東的一些地區(qū),之后韓國加入合縱,收復了汝南地區(qū)和上黨地區(qū),而之后趙國的反攻也收復了太原地區(qū),秦軍一時挫敗,是為各國合縱最為成功的一次。只是可惜之后各國沒有能夠抓住機會,燕趙交兵不斷,魏、楚向東向北擴張,再給秦國東出之機。

信陵君合縱


前249年,秦任呂不韋為相,東出勢頭一日甚于一日,吞滅了東周國(立國于鞏),又任用蒙驁為將,奪取韓國的成皋和滎陽,置三川郡,甚至有所謂“秦界至大梁”。而當時趙燕還經(jīng)歷連年大戰(zhàn),燕、楚、魏三國還向東進攻齊國,在前248年趙還助魏攻燕,山東各國可謂破碎一片,可謂情形十分惡劣;這時候秦國突然發(fā)動了大攻勢,起因是這樣的,當時趙國正在聯(lián)合各國一起進攻燕國(如使廉頗、延陵鈞助魏攻燕;又和秦國一起,當時秦使井忌“為秦據(jù)趙而攻燕,拔兩城”。然而這時候燕國決定采取“連橫”策略,派遣使者蔡鳥入秦,表示愿意獻出河間十城為呂不韋封邑,呂不韋就此接受,于是秦燕交好,秦以燕國為上交,然后“大舉兵,東面而赍趙,言:‘毋攻燕,以秦之強,有燕之怒,割趙必深?!w不能聽,逐井忌,誅于秦?!币簿褪乔貒粌H僅和燕國交好,還警告當時的趙國不要繼續(xù)攻燕,趙國并不聽從,反而逐走了井忌,井忌在秦國被誅殺。


前248年,秦將蒙驁進攻趙國,接連攻克三十七座城池,定太原,又攻魏國高都、汲,將其奪取,前247年,秦將王龁進攻上黨郡,將韓國收復的上黨又奪取回來(《韓世家》:秦悉拔我上黨”)當時秦軍如狼似虎,三晉都處于挨打的局面,必然引起三晉的反噬,如趙孝成王聽信其幸臣建平君,而當時楚國楚考烈王也聽信春申君之言舉行合縱,然而尚且缺失合縱的主心骨,而已經(jīng)率領(lǐng)合縱軍大破秦軍的信陵君魏無忌應(yīng)該為最佳人選,當時魏安釐王多次派遣使者去請求魏無忌回國,魏無忌不僅不回,還告誡門下說:“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敝竺脱珒扇艘黄饎裾f道:“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還沒聽完就臉色大變,最終決定回國。魏安釐王和信陵君見面,相對哭泣,之后魏王把上將軍印交給信陵君,遂有山東六國之中最后一次合縱勝利。根據(jù)《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guān),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笨梢姰敃r五國合縱(楊寬認為是趙魏韓楚燕),各國聯(lián)軍一起在河外大破秦善將蒙驁,一路追擊到函谷關(guān),以至于秦兵不敢出關(guān),可謂信陵君“威振天下”,“諸侯將皆屬”,之后又率兵攻克秦國的管城,便于防守營澤,暫時緩解了大梁面臨水攻的危機。


《韓非子·有毒》稱:“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盡陶、魏之地;加兵于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于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惫パ嘁皇庐斨岗w國于前248年助魏攻燕一事,救趙應(yīng)該指信陵君竊符救趙,之后攻盡陶、魏之地,當指在邯鄲之戰(zhàn)后乘著秦軍敗退魏安釐王“舉陶削衛(wèi)地六百”,大大擴展魏國東部領(lǐng)土,之后又攻占齊國平陸(因齊兵盡數(shù)北攻燕國柳城),還有攻韓拔管兩事(楊寬以為一事,筆者認為“攻韓”“拔管”為兩事,而縮高之子實為秦守),其中“拔管”當指攻下管城,應(yīng)為信陵君之事,至于“勝于淇下”尚且不知,“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當皆為與楚軍交戰(zhàn),事不可考。在信陵君的幫助下,魏國兩次合縱大敗秦國,并且后一次合縱隱隱有成為合縱中心,加上魏國持續(xù)的擴張,又能擊敗楚國這樣的大國,以至于“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帶之國”,可見其人才干頗為過人,以至于“說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國削弱至於亡”。


可惜如此厲害的人物,回國后不久就因秦反間計得不到重用,被其兄魏王解除了上將軍印,從此飲酒作樂不問世事,4年后郁郁而終,而信陵君主導的這次合縱,竟然成為戰(zhàn)國末期最后一次成功的合縱。


春申君合縱


魏安釐王罷免信陵君后,魏國一日比一日衰落,首先是卷這個地方被攻克,秦軍斬首三萬,然后韓國又被秦將蒙驁攻克十三座城池,又攻克魏國“畼、有詭”,同時期趙國又在進攻燕國,李牧率軍攻克了武遂、方城,已深入燕國核心地區(qū),而在魏安釐王死后,秦將蒙驁更是一舉攻克魏國二十座城池,打穿了整個魏國,初置東郡,如果仍由秦軍繼續(xù)如此,那么魏國將會被如此嚴峻的事實讓各國不得不思考合縱抗秦的問題。


上次合縱的主體國家是趙、魏、楚,這三個國家,而魏國是其中核心,但是這次魏國被秦國打得毫無臉面而言,又沒有信陵君這種大才,自然不是主角,合縱軍也沒有幫助魏國收復失地的愿望,而是選擇直接進攻秦國。而當時趙國方面的主帥是龐煖,而楚考烈王是合縱長,但是實際上讓春申君來主管事務(wù)。


前242年時,燕國看到趙國在西面多次受挫于秦,而且廉頗這種名將也被逼得離開故國,反而任用龐煖為將,準備進攻趙國,而當時燕國劇辛又曾經(jīng)在趙國居住,與龐煖素來交好,于是詢問劇辛龐煖怎么樣,劇辛說:“龐煖易與耳”(龐煖這個人很容易對付),于是燕王喜讓劇辛為將,率兵擊趙,結(jié)果趙悼襄王讓龐煖率軍迎擊,大敗燕軍,燕軍主帥劇辛陣亡,損失二萬燕軍。前241年,各國又反應(yīng)過來秦國威脅太大,于是聯(lián)合出兵,此次合縱各國有韓、趙、魏、衛(wèi)、楚、燕各國,這次的作戰(zhàn)記載有不同的地方。


以下為這次作戰(zhàn)的記載:

1、秦始皇帝六年五國共擊秦。(《六國表》)

2、六年韓、魏、趙、衛(wèi)、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秦始皇本紀》)

3、四年龐煖將趙、楚、魏、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移攻齊,取饒安。(《趙世家》)

4、二十二年與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楚世家》

5、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guān),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春申君列傳》)


這次作戰(zhàn)的地點有兩個“函谷關(guān)”、“蕞”,關(guān)鍵在于“蕞”在于秦國腹地,頗讓人懷疑其是否真實,楊寬在《戰(zhàn)國史料編年輯證》中提到:“今案是役雖推楚王為縱長,實由趙將龐煖為主帥,龐煖不僅為軍事家,且為縱橫家?!稘h書·藝文志》,兵權(quán)謀家著錄有《龐煖》三篇,縱橫家又著錄有《龐煖》二篇。所攻者為函谷關(guān),以《楚世家》所記為實。蕞在今陜西臨潼北,已深入秦地,非此時五國之師所能攻及?!币簿褪钦J為實際上聯(lián)軍只是進攻了函谷關(guān),并且在函谷關(guān)被秦軍大敗,諸侯兵皆敗走,而“蕞”在秦國領(lǐng)土深入,難以攻克。筆者認為其實聯(lián)軍很可能分為兩路,一路由趙國的名將龐煖率領(lǐng),其人剛剛挾大勝燕軍之威名,固然可以讓人信服,率領(lǐng)“趙、楚、魏、燕”的“銳師”,即精銳部隊來繞開函谷關(guān)進攻“蕞”,而春申君則率領(lǐng)聯(lián)軍中的“韓、魏、趙、衛(wèi)、楚”五國聯(lián)軍抵達函谷關(guān),但是被秦軍出關(guān)迎戰(zhàn),春申君戰(zhàn)敗,于是撤退,由此被楚考烈王責怪,由此也被楚考烈王疏遠。而龐煖也沒有攻克“蕞”,于是率軍撤退,反而進攻沒有參與聯(lián)軍的齊國,奪取饒安。然而此次合縱聯(lián)軍一度攻取了壽陵,所謂“壽陵”是華陽太后和秦孝文王合葬的地點(孝文王后曰華陽太后,與孝文王會葬壽陵。),聯(lián)軍攻取這里可見龐煖確實率領(lǐng)精銳部隊深入內(nèi)地,給秦國造成較大的打擊,能夠打到這里,必然取得不少戰(zhàn)績,可惜秦始皇將六國史書燒光,具體過程不詳。

(個人推測聯(lián)軍可能的進攻路線,兵分兩路)


此次合縱中,龐煖是一時名將,而春申君又是有威望的,五國聯(lián)軍又加上衛(wèi)國,竟然不能攻克秦國,愈發(fā)可見秦吞滅天下之勢的形成。然而趙、魏之前交兵,此次勉強結(jié)合,未必能發(fā)揮戰(zhàn)力,而齊國也沒有加入,或許是聯(lián)軍失敗原因之一。聯(lián)軍吸取上次受阻于函谷關(guān)的教訓,讓龐煖率領(lǐng)精銳部隊深入腹地,其戰(zhàn)術(shù)頗有過人之處,最后失敗可謂大勢所趨,非戰(zhàn)之罪。之后楚國把都城從陳往南遷移到壽春,更加可見退避之意,也可見各國心愈加不齊。之后前238年秦繼續(xù)向魏國東部大舉進攻,最終使秦國東郡東北接于燕,東接于齊,北面包圍趙國,南面包圍韓、魏,從而“斷齊、趙之腰,絕楚、魏之脊”,山東六國被攔腰截斷,合縱更加困難,加上秦始皇又用尉繚、李斯、姚賈等人的建議,用金銀珠寶賄賂六國權(quán)臣和游士,斷絕了各國合縱的希望,從尉繚的“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可見當時合縱確實是抗秦唯一出路,最終合縱的失敗則意味著六國再也無法阻止秦國向東吞并天下的步伐了。


隨著秦國鯨吞蠶食交替,各國的處境可謂日趨惡化。在此情況下各國組織了一場未成功的合縱,韓非曾經(jīng)提到:“夫趙氏聚士卒,養(yǎng)從徒,欲贅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則諸侯必滅宗廟,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計也”可見當時趙國想要謀劃合縱,又《戰(zhàn)國策》記載:“四國為一,將以攻秦”,可見當時合縱的形勢,后來秦國讓姚賈出使(韓非還想阻止)去破壞合縱之勢。又秦始皇統(tǒng)一后頒布詔書提到:“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籓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笨梢姰敃r三晉之間有合縱的意圖,又馮唐說李牧“北逐單于,破東胡,滅澹林,西抑強秦,南支韓、魏。當是之時,趙幾霸?!彼^“趙幾霸”當指當時趙國正與韓魏兩國商議合縱,如果成功,趙國則成為三國中合縱核心,亦為抗秦主力,由此稱霸??上Ш髞眄n國內(nèi)史騰叛韓進而滅韓,而趙王遷中了秦國反間計殺害良將李牧,最后敗亡,三國之中只剩下魏國,合縱自然宣告破產(chǎn),最終三國滅亡,而剩下各國就更難組織起來合縱了,于是一個個地被滅亡。


共抗暴秦:合縱攻秦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京山县| 广安市| 井陉县| 孟州市| 兴文县| 彩票| 肇庆市| 太湖县| 婺源县| 永靖县| 吴桥县| 宁安市| 宁城县| 增城市| 泸水县| 西林县| 呼图壁县| 资中县| 乌苏市| 峨边| 鸡东县| 沂源县| 鄂托克前旗| 永仁县| 固安县| 贡山| 舟山市| 陆河县| 达拉特旗| 西充县| 资兴市| 玉龙| 团风县| 丰城市| 闻喜县| 会东县| 亚东县| 淮阳县| 洪泽县| 海原县| 南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