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袁隆平的母親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名門貴族
5月22日13點07分,解決半個中國溫飽問題的老人走了。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曾做過一個“禾下乘涼夢”。?
在夢中,他曾夢見水稻比高粱還高,桿子比掃帚還長,稻谷比花生還大,那是他見過的最美好的風景。
但你知道,袁隆平的這個夢,是誰種下的嗎?
袁隆平在他親自作詞、送給媽媽的歌曲《我有一個夢》中,就曾動情地表白過:
就是母親華靜賦予了袁隆平最寶貴的美德和信仰,像春風化雨一般滋養(yǎng)了他的一生。

袁隆平給大眾的印象就是農(nóng)民,但其實他的家世很好。
他從小到大都是學霸+文藝小王子,多才多藝,性格散漫天真。
去年,高齡的袁隆平還多次因為用流利的英文致辭而登上熱搜,驚艷了大眾。
很少人知道,袁隆平的英語就是母親華靜親自教的。

母親華靜,懷中的是袁隆平
1902年,華靜出生于江蘇揚州的一個富商家庭,家境非常殷實。
從小,華靜就被送去英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讀書,學習西方禮儀和文化藝術(shù),掌握了一口流利的英語,是當時少有的知識女性。
畢業(yè)后,華靜也成為一名英語老師,并認識了畢業(yè)于東南大學、任校長的袁興烈,也就是袁隆平的父親,兩人墜入愛河后就很快結(jié)婚了。
1930年,袁家迎來了第二個孩子。
這對年輕的父母也許是還沒想好名字,出生單上的姓名欄只寫了“袁小孩”,這個孩子就是袁隆平。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接生袁隆平的就是被譽為“萬嬰之母”的林巧稚醫(yī)生。
一代偉人接生未來的偉人,這或許就是命運的安排。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動亂不安的年代,袁興烈和華靜不得不帶著全家輾轉(zhuǎn)多地生活。
從北平到漢口,從桃源到重慶,無論如何日子過得再顛簸流離,華靜都沒有讓孩子們停止讀書,堅持讓他們接受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教育。
袁隆平年幼的時候,華靜就會給他講哲人尼采的思想,會引用西方《圣經(jīng)》里的故事為孩子答疑解惑,讓袁隆平了解世界多元化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孩子寬闊的視野。
他常常被母親華靜抱在懷里,一字一句地跟著念:“This is a book.How are you......”
正是受母親的啟蒙,在那個閉塞落后的年代,袁隆平小小年紀就會說英語。

袁隆平父母
后來上學,袁隆平英語都不用怎么復習,就能輕松考得高分,因為從小有基礎(chǔ)。
懂英語還有個好處,就是方便他查閱各種外國先進的書籍資料,接觸最新的科研方向,為往后的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他曾說過:“無法想象,沒有您(母親)的英語啟蒙,在一片閉塞中,我怎么能夠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爾和摩爾根?”

華靜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給豐厚的物質(zhì)生活,而是培養(yǎng)他們富足的精神世界。
袁隆平從小就對土地有一種神圣的敬意,因為母親華靜時常教導他:
我們吃的糧食是黃土地里長出來的,我們穿的衣服是用從黃土地上收獲的棉花織成的布做的......土地是生命之源。
1936年,袁隆平被送到漢口最好的小學讀書。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了一次郊游,讓孩子們到附近一個企業(yè)家辦的園藝場參觀。
那是6月時節(jié),樹上掛滿了紅紅的桃子、晶瑩剔透的葡萄。
這豐收的一幕,在小小的袁隆平心里,美好得像一場夢境,讓他產(chǎn)生了“學農(nóng)好好”的想法。

小時候夜晚降臨,袁隆平總會癡癡地遙望星空,因為母親曾告訴他:
“每當天上有星星隕落,地上便有一位有名望的人物死去了。惟有在銀河兩旁勤于耕作的牛郎星和勤于編織的織女星永不隕落?!?/p>
這位賢淑的母親擅長將她那淵博的知識化成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故事,又用這些故事來滋養(yǎng)孩子們。
袁隆平就非常喜歡母親給他講過的一個“胖狐貍吃雞”的小故事:
“有一只胖胖的狐貍正在覓食,聽見一群雛雞唧唧喳喳地叫著。
饞涎欲滴的狐貍著急吃雞,便四處尋找進口。
終于,它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洞。
可是洞口太小了,它那肥胖的身軀無法進入。
于是,這只狐貍便絕食5天,餓瘦了自己的身軀,終于穿過了那個小洞,貪婪地吃光了小院的雛雞。
這時,它發(fā)現(xiàn)自己吃飽的大肚皮無法鉆出那個小洞了。
無奈,它又絕食5天,再次餓瘦了身軀。結(jié)果,回到院墻外的狐貍,依舊是原來那只狐貍。”
這則小時候聽過的童話故事,影響了袁隆平的一生。
他知道,這是母親在教育他,做人要懂得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

而袁隆平也做到了。
在生活上,他勤儉節(jié)約了一輩子,日子過得艱苦樸素,一件50元的衣服穿了好幾年都舍不得換。
他把全部精力都撲在農(nóng)田里,從不在意任何獎項,一生更從未作過退休的打算。
在婚姻里,他寵愛了妻子一生,時常打電話給妻子報平安,每逢結(jié)婚紀念日或生日,都會記得買禮物和紀念品,儀式感滿滿,相濡以沫的感情讓周圍人羨慕。

袁隆平在口述自傳中說:“母親對我的教育影響了我一輩子,她總說,你要博愛,要誠實。她還說,一輩子專心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
華靜從未要求袁隆平取得多大的成就,但她給予的無私的愛和智慧,指引著袁隆平一步步地成為愛國愛家的無雙國士。

當袁隆平被周圍的鮮花、掌聲、榮譽淹沒時,他心中一直留有一塊心酸之地,那是屬于默默付出、卻無人知曉的母親華靜。
在80歲生日晚會上,袁隆平朗讀了自己寫給逝世母親的一封信。在信中,他細數(shù)了自己對母親的遺憾、感激、愧疚和深深的思念。

1957,袁隆平從重慶的大學分配到偏遠的小山村安江,華靜從地圖上找到這個偏遠的角落,嘆息著對他說:“孩子,你到那兒,是要吃苦的呀......”
一輩子生活在城市的大家閨秀華靜,為了幫袁隆平帶小孩,70歲還奔波來到安江吃苦受累。
然而,忙碌于事業(yè)的袁隆平很少有時間陪伴她,甚至沒能見到華靜的最后一面。
1989年,華靜在安江病危,那時袁隆平正在長沙參加一個會議,因為他是召集人不能走開,只能著急地在開會中每兩小時打一次電話回去問病情。
會一結(jié)束,他馬上往家趕,可在路上便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
一趕到安江農(nóng)校,袁隆平就從車上跳下,撲在母親身上大哭,痛惜著捶打胸口。
世人對袁隆平千百般贊美,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他獲得的成績最應該歸功于母親。
他對得起所有人,唯獨對母親有數(shù)不清的虧欠和遺憾。

那雙曾經(jīng)孜孜不倦地推著搖籃的手,推動了一代偉人的誕生。
華靜,這位幾乎被遺忘的偉大母親,影響了袁隆平的一生。
可見,最好的教育來自于父母。
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孩子。
真正的名門貴族,不是萬貫家財揮金如土,而是向內(nèi)尋求精神的富足,做利國利民的“大我”。
在給母親的信的最后,袁隆平深情地寫道:
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
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
媽媽,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如今,91歲高齡的袁隆平追隨著母親華靜的腳步離開了,舉國悲痛。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或許能找到一絲安慰:
那就是,和母親分離32年的袁隆平,終于可以和媽媽在天上團聚了,終于有足夠的時間好好陪伴媽媽了。
來源于:旺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