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劇《浪子》(Le Fils Prodigue)
中文名稱:浪子,又稱:浪子回頭;浪子的歷程
外文名稱:The Prodigal Son(英文);Le Fils Prodigue(法文)
劇本:鮑里斯?科奇諾(Boris Kochno)根據(jù)《圣經(jīng)》而作
編導(dǎo):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
音樂: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
指揮: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
布景和服裝:喬治?魯奧爾特(Georges Rouault)
布景制作:亞歷山大?謝瓦斯伊德澤王子(Prince Alexandre Schervashidze)
服裝制作:維拉?蘇黛金娜(Vera Soudeikina)
首演日期和地點(diǎn):1929年5月21日由謝爾蓋?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tuán)于巴黎薩拉-伯恩哈特劇場(Les Ballets Russes de Serge de Diaghilev, Théatre Sarah-Bernhardt, Paris)
演員表:
浪子…………謝爾蓋?里法爾(Serge Lifar)
浪子的父親(The Father)…………米哈伊爾?費(fèi)奧多羅夫(Michael Fedorov)
海妖(The Siren)…………費(fèi)莉婭?多布羅夫絲卡(Felia Doubrovska)
仆人(The Servants)…………埃利諾拉?馬爾拉(Eleanora Marra);納塔利?巴安利特茲卡(Nathalie Branitzka)
浪子的密友(Confidants of the Prodigal Son)…………萊昂?沃伊齊科夫斯基(Léon Woizikowsky);安東?多林(Anton Dolin)
?
?
?
1.劇情介紹:
人物表:
浪子
浪子的父親
浪子的姐妹
海妖
仆人
浪子的朋友
選自《外國著名芭蕾舞故事》〈管可秾 譯)
參閱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f779500102vdff.html
浪子的故事,最先見于圣經(jīng):“……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yīng)得的家業(yè)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chǎn)業(yè)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yuǎn)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蕩,浪費(fèi)資財。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fā)他到田里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饑。也沒有人給他——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余,我倒在這里餓死么。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里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后,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dāng)做一個雇工罷。于是起來往他父親那里去。相離不遠(yuǎn),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后,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仆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櫝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fù)活,失面又得的?!雹佟础堵芳痈R簟?,第十五章,第十一——二十四節(jié))芭蕾舞劇《浪子》將這篇道德說教寓言戲劇化,并作出必要的增刪,但保留了中心思想。
第一場——家園
一支強(qiáng)悍而興奮的主題由管弦樂隊奏出它的最初幾個小節(jié)以后,幕啟。場景絢麗多彩。彩畫幕布描繪著遠(yuǎn)景,天際是一帶想象的古代近東景象。黃燦燦的太陽高懸在碧藍(lán)的晴空,照耀著海港,港上有瞭望海面的燈塔。舞臺右后方是一座帳篷的幵口,舞臺左側(cè),一道開有小門的籬笆向臺前伸展。浪子的兩個朋友在場上忙碌,這兩個小伙子急匆匆地整理著一些巨大的灑壇,似乎淮備出遠(yuǎn)門。浪子走出帳篷,他穿著藍(lán)色的短褂和一件敞胸坎肩。他的兩個姊妹尾隨在后,姐兒倆穿的是飄垂的長袍。她倆想叫哥哥一門心思同她們呆在一起,可那無掛無礙的青年并不理睬,只顧招呼他的朋友,并惡作劇地提起一只酒壇去砸另外一只。音樂的速度激增,隨著那緊湊的節(jié)奏,浪子精神抖撤地起舞,他顯得歡欣若狂,似乎在向朋友們描摹,他們這些遠(yuǎn)離故鄉(xiāng)的游子將會有多少險遇,又乎在表現(xiàn)著一種天真的、任性的精神,它驅(qū)使他前去尋求刺激、擔(dān)風(fēng)冒險。他為著自私的目的,堅定不移地想要離開家園,使得兩個姊妹深為駭異,她們憂心忡忡地在一旁觀望,而浪子為無窮的活力所驅(qū)遣,在臺上不斷地跳躍,對姊妹們的憂慮全不在意。他的舞蹈突兀而止,因為他猛一抬頭,發(fā)現(xiàn)正與父親迎面相對——父親巳從帳中走出,浪子窘了一會兒,向后退縮。
一支辛酸的新曲調(diào)奏響。父親召喚孩兒們聚攏,兒子并不情愿,但也只好順從,同著他的姐妹,心不在焉地在父親面前坐下。父親耐心地把他的臉轉(zhuǎn)向圍坐著的家人。父親在孩兒們頭頂上舉起雙臂,謙恭地向天祈禱;然后輕輕觸碰孩子們的頭頂。兒子急忙閃避,不愿領(lǐng)受這項儀式。父親的態(tài)度溫和而堅決,當(dāng)兒子轉(zhuǎn)身閃避時,他捉住他的手,放到他的姐妹手中。
父與子的關(guān)系如今更加緊張。兒子厭惡地跑了開去,他旋轉(zhuǎn)著、跳躍著,公然在父親面前顯露了自己的刻薄無情。父親起身呆立,悲苦得說不出話來。兒子仍在父親面前跳那忤逆的舞蹈,他的怒火這樣強(qiáng)烈,離家的愿望這樣迫切,兩姐妹又驚恐又悲傷。他的這段舞與第一段非常相象,只是由于憤怒而顯得更其勇猛。他不顧親人的痛苦,向朋友發(fā)出召喚,伸手指向那漫無盡頭的道路。朋友們拾掇好馬具,沖出籬笆門,隨后匆匆把門帶上。兒子對父親作出了最后一個叛逆舉勁,只見他凌空急劇旋轉(zhuǎn),沖過舞臺,高髙地躍起,跨過籬笆,追隨朋友們?nèi)チ?。兩姊妹憐憫地挨近父親,老人跌撞向前,舉起手,作了一個無人領(lǐng)受的告別姿勢,又停立片刻,凝望遠(yuǎn)方。最后他呼喚女兒們回家,自己也跟隨她們回到帳篷。舞臺暗轉(zhuǎn)。
第二場——遙遠(yuǎn)的國度
燈光再亮?xí)r,彩畫幕布已經(jīng)變換,依然使用重彩,不過描畫的是一座帳蓬的內(nèi)部,帳篷中設(shè)有一桌筵席,臺左仍舊是那道象征性的低矮籬笆。一支喧鬧的進(jìn)行曲鏗鏘奏響,宣吿一群酒徒來到。他們一個緊接著一個上場,全都穿著短束腰袍和白緊身服,個個都是禿子。隨著聒噪的音系,這群人舉止怪誕地穿度舞臺。在他們散開的當(dāng)兒,一支歡天喜地的新旋律它將是這一場的主導(dǎo)旋律由管弦樂隊奏出了第一樂句。酒徒們來到籬笆跟前;把籬笆倒置,原來這件道具同時也是一張黑色長桌。長桌移到舞臺后部,酒徒們在桌前排成短行,按著一道道無形的線路交叉跳躍,玩著某種離奇的游戲。四個酒徒躺下,攤開腿,擺成一個星形,另一個酒徒在星形的中心躺下,其他人則上前轉(zhuǎn)動這星形。他們重復(fù)著這種把戲,直到浪子和他的兩個朋友自右上場。
于是,酒徒們停止游戲,在舞臺一側(cè)排成一組緊密的隊形,顯得與三個不速之客一樣驚慌。浪子起初并未看見他們,后來,他小心翼翼地向他們湊近,并叫朋友們相隨,朋友們卻不愿意。浪子克服了心中的恐懼,坦誠地問候他們,抒算同其中的一個握手,又打算同另一個,但他們都把手縮到了背后。他迷惑不解。酒徒們露出貪婪的神色,觸摸他那華美的衣裳;并向他湊近。他遲疑起來,然后退避,朋友卻把他朝前推。他驀然記起他們帶來的可口佳釀,便叫伙伴們?nèi)斫o酒徒們品嘗。氣氛即刻改變。酒徒們在他身后排成長長的隊列,兩個朋友把他扛在肩上——大家爭先恐后地與他交好,他被高高地舉起,從上方與新伙伴一一握手。大伙兒把他扔來拋去,樂不可支地表示歡迎。隨后他在兩個朋友之間作舞,酒徒們羨慕地觀看。浪子興髙采烈,去抓新伙伴們的手,大家一擁而上,跟他握了手,再同他一起雄姿勃勃地跳舞。舞蹈結(jié)束時,浪子一躍而跳過宴桌,大伙兒將他圍擁在中間。
莎琳②上場。隨著一支極富東方色彩的曲調(diào),她以單足尖緩緩地、挑逗地舞著。她的紅色束腰袍緊裹著裊娜的身體,她的頭飾髙髙地聳峙,從她的肩頭,一幅緋紅的天鵝絨斗篷一直拖曳到地上,男人們?nèi)枷蛩度崆械哪抗?。她那奇異的美貌,她迷惑人時的堅定自信,令浪子心迷神離。她緩緩地旋轉(zhuǎn),斗篷在旋轉(zhuǎn)之中將地的身體上部團(tuán)團(tuán)裹住,然后又層層松開。她隨心所欲地玩弄著斗蓬,就好象它是身體的一個部分,是一個順從她的欲念的活生生的東西。當(dāng)斗蓬在她身后完全鋪展開來的時候?她又回過來從上面踏過,從兩腿間拉出,用它纏繞兩腿。她一只手擎著斗篷,驕矜地、旁若無人地舞著,仿佛這番作舞只是為了娛悅自己,決非為了承歡他人。她松手讓斗篷落地,再以人們通常表示絕望的姿態(tài),屈膝跪了下來,然后再立起,又髙傲又自負(fù),一個足尖著地,作復(fù)雜的旋轉(zhuǎn),拖曳著斗蓬,慢慢地橫過舞臺,最后貼地跪倒,從頭頂拉過斗蓬,將身體嚴(yán)嚴(yán)實實地蓋住。
浪子陷人不可自拔的迷狂,他從宴桌后跑出,一把掀開了斗蓬。莎琳起身立于一個足尖,毫無驚異之色,轉(zhuǎn)身看定浪子。浪子忙把斗蓬拋置一旁,自已也一如那件被撇棄的衣飾,只知唯唯聽命子她的欲念了。莎琳向他翩翩作舞,他立定不動,仿佛生了根。莎琳遒勁有力面又婀娜多姿地旋轉(zhuǎn)身體,伸出雙臂,向他表示接納和歡迎,緊緊地向他靠攏。他把手搭在她的腰際,被她牽引著一起后移。她忽然猛力把他推至桌沿,酒徒們在他倆身邊圍聚起來,莎琳被高拋到宴桌上方,落人伙友們張開的臂中,洋洋得意地高踞于浪子的上方,浪子在她的腳下躺在宴桌上,一副搖尾乞憐的模樣。
莎琳被托下宴桌,與浪子對面坐下。浪子怯怯的,低垂雙目。兩個朋友為大家跳舞逗樂,吸引了大伙兒的注意力,浪子方才松口氣,他一面與大家同賞朋友的舞姿,一面趁莎琳從他臉上移開目光時,偷偷覷她幾眼。莎琳撫摸浪子的手,她的手指順著他的胳膊摸上去,然后眼紅地?fù)崦悄翍以谒眍^的金飾。浪子鼓起勇氣,正面直視莎琳。
朋友跳完舞,在桌前跪下,大家連聲喝彩。莎琳和浪子來到臺前,彼此凝眸打量一番,又分開,浪子似乎只是在仿效莎琳的動作。莎琳仰倒在浪子的懷中,但拒絕他的愛撫,兩只胳膊向后伸展,去攀繞他的頸項。兩人朝臺前舞動,又停步,浪子把頭探入莎琳的腿間,立起,莎琳于是昂然坐在浪子的肩頭了。然后,她順著他的項背滑落,單足尖立在他面前,用一條腿纏繞他的身軀,把他緊緊裹住,他同時也在轉(zhuǎn)動她。莎琳松開浪子后,浪子把她拉上項背,她的雙手向雙腳探伸,使身體做成一逍箍,把浪子圍住。她象蛇一樣纏住他,然后緩緩溜到地面。浪子邁腿走出這蛇形的圈,拉她慢慢起來,再伸手從她腋下扶住她,她的膝頭歇于他的腳背,兩人一同穿過舞臺。浪子現(xiàn)在無所顧忌了,縱情地愛撫莎琳,他在她腳邊坐下,雙膝向上弓起,莎琳靠攏,坐上他的頭頂,雙腳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匦谒南ヮ^上,然后筆直地立起,因自己的妖燒和力量而滿懷自豪。接著她走開幾步,浪子仰面臥倒;她回來躺在他身上,兩人的腿糾纏在一起。浪子已經(jīng)毫無力量,他在莎琳身下鈕曲著身體,聽?wèi){擺布。莎琳的姿勢透出險惡的狂喜之情。
音樂在轟鳴,在疾叫。浪子的朋友把這一對兒扯開了。酒徒們酒酣耳熱,強(qiáng)拉浪子一起狂飲,把他那疲憊不堪的身體拖得團(tuán)閉轉(zhuǎn)。莎琳在桌邊冷眼旁觀,浪子向她求助,那群放蕩之徒把莎琳舉上宴桌,莎琳冷酷地往浪子喉嚨里灌灑。他順著宴桌下滑,倒在她的腳底下。酒徒們又把他髙高地舉起,并把莎琳扛在他的身下。然后,兩人被灑徒們捉住腰部,身體丑惡可憎地倒在地上,相互狂暴地廝摟。最后兩人終于被酒徒們放開,兩個醉漢從他倆的腿下匍匐爬過。浪子醉醺醺地在人堆里東倒西歪,最后撞到桌沿,已是醉眼朦朧,人影成雙了。莎琳居心叵測地守候著。浪子大步跨上宴桌,酒徒們斜翹桌子,讓他哧溜一下撒到地上。他的體力終于消耗殆盡。莎琳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將一只腳尖踏起,放在浪子的朐脯上。
宴桌又被側(cè)豎起來,酒徒們藏到桌后。浪子被猛力推至桌邊,靠在那里,無力自助,許多只手從宴桌兩邊伸出,把他的身體放倒,朋友自桌后跑出,倒提他的身體;抖落著,貪婪地拾取他的金幣。這時莎琳被抬出,其他人退立一旁。莎琳雙手叉腰,傲然挺立在一個男人的肩頭,然后下來收聚剩下的全部金幣。這幫竊賊剝?nèi)ダ俗拥拿恳患庖?,直至他的鞋子,他卻絲毫也不明白自己在遭搶劫。歹徒們彈冠相慶,彼此從身體上下滑過來,溜過去,象是一條條的蟮魚。莎琳一把揪下浪子的那枚金飾,親吻著它離去。她的伙友們互相背貼背,如同一只多足蟲,橫越舞臺,退下。
浪子逐漸從恍惚中清醒,他溜下宴桌,撲面栽倒在地上,又盡力支撐起身體,痛苦地掙扎著抓住了宴桌。他低頭看看雙手,看看身體,想起了一切,一把捧住腦袋,簡直不敢相信。他在絕望之中哀怨地舉起一只手,不得不承認(rèn)事實:朋友們出賣了他,他自己也背棄了自己。他趺倒在地,看見一汪水,便蠕動身體,爬過去汲飲,象孩童一樣蜷著身子。最后,他立起腰,回首望一眼這荒淫放蕩的場面,跪爬著離去。
那群放蕩之徒攜贓返回,莎琳尾隨在后。宴桌又顛倒過來,變成了籬笆和門,這幫人跑過去在籬內(nèi)列成隊,莎琳也加入其中。一個家伙高擎著莎琳那緋紅斗蓬的下擺,其余的人作劃船姿勢。宴桌作了船,莎琳的斗篷是帆,她那拱成弓形的身軀便是華麗的船首?;镉褌兇淀懤?,舞臺暗轉(zhuǎn)。
第三場——家園
布景同笫一場。浪子身披單薄襤褸的黑色斗篷,倚著拐杖,疲弱的身體僂傴著,爬過舞臺。音樂森冷可怖,那一下一下持續(xù)不斷的節(jié)拍使之聽來如同出殯的樂曲。游子步履遲緩,那路途對于他似乎沒有盡頭,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他無望地舉眼四顧,忽然看到那扇通往家園的籬笆門,便跌跌撞撞地奔上去,伸手撫摸,一用力,身體轟然倒下了。
兩姊妹走出帳蓬,一個看見他,急忙呼喚另一個。兩人一齊跑過來,打開籬笆門,摯愛地將他攙扶進(jìn)去。動人心弦的曲調(diào)反映著她們的極大歡喜。兄弟跪在地上,她倆分立兩旁,父親走出了帳篷,合家歡喜得發(fā)愣。父親停留在門邊,兒子猶豫不決地慢慢抬頭看父親,展開雙臂,請求饒恕。父親凝然未動。兒子向籬外扭轉(zhuǎn)身子,尚未舉步,即被父親舉手制止。兒子回身向著家園,一躬到地,手臂卻向背后伸展,似乎在克制內(nèi)心的沖動。他低首下心,緩緩地朝父親爬去,一副落難人的可憐樣兒。一靠近父親,他便五體投地,伸手抓住父親的雙足,把自己的身體往前拖拽,然后緊摟父親的手臂,使自己立起。父親大張慈悲之懷,接納回頭的浪子,原諒他?愛憐他,庇護(hù)他,把他象孩童一樣地抱住,用自己的披風(fēng)裹上。
①錄自中文《新約全書》,由譯者重新標(biāo)點(diǎn)
②希臘神話中的女海妖,以其美妙的歌聲迷惑過往船只上的水手,使航船觸礁毀滅——在本劇中充當(dāng)一誘惑者之形象
?
?
2.舞蹈結(jié)構(gòu):
序號
標(biāo)題(中文)
標(biāo)題(英文)
第1場
家園
?
1
浪子離開父親的家,伴隨他的是兩個密友
The ? Prodigal Son leaves the paternal home, accompanied by his two confidants.
第2場
遙遠(yuǎn)的國度
?
2
浪子與他的朋友集合和參加他們的節(jié)日
The ? Prodigal Son meets his friends and takes part in their festival.
3
海妖上場和舞蹈,?浪子站到旁邊的地方
Entry ? and dance of the Siren, which takes place beside the Prodigal Son.
4
浪子的密友招待客人
The ? Confidants of the Prodigal Son entertain the guests.
5
浪子和海妖的舞蹈
The ? Prodigal Son dances with the Siren.
6
海妖和浪子的朋友逼他喝酒
The ? Siren and the Friends of the Prodigal Son force him to drink.
7
密友,朋友和海妖帶著睡覺的浪子起飛
The ? Confidants, the Friends, and the Siren strip the sleeping Prodigal Son and ? take flight.
8
覺醒的浪子感到悲嘆
The ? awakening and lamentations of the Prodigal Son.
9
海妖,密友和朋友在散步,他們滿獲戰(zhàn)利品
Promenade ? of the Siren, the Confidants, and the Friends of the Prodigal Son, laden with ? their spoils.
第3場
家園
?
10
悔過的浪子回到父親家中
Return ? of the repentant Prodigal Son to the paternal home.
?
3.版本介紹:
《浪子》是巴蘭欽為佳吉列夫芭蕾舞團(tuán)編導(dǎo)的最后一部作品,同時也是佳吉列夫芭蕾舞團(tuán)在巴黎的最后一個演出季。這部作品是佳吉列夫時代不同門類的藝術(shù)家共同努力,完美協(xié)作完成的最佳作品典范。根據(jù)《圣經(jīng)》中的“路加福音”(Gospel of Luke)而作,鮑里斯?科奇諾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福音情節(jié),增添了不少戲劇性的材料,并強(qiáng)調(diào)罪惡和救贖的主題,以及浪子的回頭而結(jié)局的故事,情節(jié)非常緊湊。巴蘭欽編導(dǎo)首演的作品顛覆羅科菲耶夫,作曲家曾設(shè)想的作品應(yīng)該是“真實的”; 他概念中海妖應(yīng)該是嫻靜,他看見的與巴蘭欽的根本不同。普羅科菲耶夫拒絕巴蘭欽為他作品編舞支付的版稅。然而,《浪子》得到了熱心觀眾和評論家的好評,并且是巴蘭欽率先實現(xiàn)了國際聲譽(yù)的芭蕾作品之一。
這部以《圣經(jīng)》的主題和宗教精神為佳吉列夫芭蕾舞團(tuán)新的作品。在尋求永恒的主題并用過去的藝術(shù)手法,來試圖避免西方藝術(shù)家完整的思想和藝術(shù)走向退化,他們沒有框框的實驗曾一度領(lǐng)先?!独俗印烦?0年代和40年代的宗教趨勢的預(yù)期方向。這是佳吉列夫的命運(yùn),他將永遠(yuǎn)是超前時尚,甚至,當(dāng)他認(rèn)為他轉(zhuǎn)身背對著時尚。
1934年,巴蘭欽首次在美國芭蕾舞團(tuán)演出《浪子》。《浪子》是巴蘭欽為佳吉列夫也是俄羅斯芭蕾舞團(tuán)再獲聲譽(yù)的一部作品,在藝術(shù)走向宗教化和規(guī)范化的潮流中,《浪子回頭》又成為潮流的先鋒,是巴蘭欽唯一賦予展開情節(jié)的芭蕾作品?!独俗踊仡^》改編自路加的寓言,但有些情節(jié)選自別處。例如:亞歷山大?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小說《驛站長》中的一些細(xì)節(jié)。以永恒的主題,用俄國人的目光,審視俄國人的心靈。《浪子回頭》沒有囿于古典芭蕾的語言范圍內(nèi),而追隨浪子四處游蕩。舞蹈中揉進(jìn)了體操、馬戲、雜技動作種種,使得舞蹈編排十分精彩。例如,一群狂歡者把女主角賽倫拋到他們墮落的肩上。讓她站在高處,傲慢地看著追求她的愛人——浪子。然后,狂歡者翻掉柵欄,仿佛乘著坐騎而去,賽倫一個大難度地后下腰,長長的紅斗蓬在身后延伸下去……整體形象仿佛象一艘張著紅帆的船。在《浪子回頭》中,他多么機(jī)智地運(yùn)用了唯一的布景細(xì)節(jié)——第一場中一座小屋的圍墻,后來變成了桌子、長凳、柱子,最后受到搶劫和扒去衣服的浪子被綁在這柱子上,在受迷惑的一場中許多巧妙的場面調(diào)度都是靠這布景細(xì)節(jié)構(gòu)成的。這表明,巴蘭欽能夠排演出這種充滿放肆的胡鬧行為的場面,以及象浪子回頭那樣出色的啞劇場面:浪子起先用膝蓋,然后用腹部爬了一長段痛苦的路程,在絕望中拼命地一步一步匍匐著向父親小屋的圍墻撲去;結(jié)尾處:父親緘默地扶起兒子,抱在自己手上,用外套的下擺,象對嬰孩似的,覆蓋在浪子身上……巴蘭欽一直把它保留在自己的劇目中,似乎以此證明他并不是完全排斥有情節(jié)的、有糾葛的芭蕾作品。而在這種類型的芭蕾舞中,他顯示了作為一個杰出的編導(dǎo)的獨(dú)創(chuàng)才能。此時,佳吉列夫和芭蕾舞團(tuán)的人又一次發(fā)現(xiàn)這個年輕人是個天才。前舞蹈演員,詩人愛德溫?坦彼(Edwin Tanpe)曾作過這樣的評述:巴蘭欽“創(chuàng)造了一個詩人、愈益使人滿意的印象:人類創(chuàng)造天才的偉大,具體地描繪了它的優(yōu)點(diǎn),它的悅?cè)酥腔?,它的力量和勇敢,以及它的感官共同感受肉體美具有永遠(yuǎn)的熱情。
佳吉列夫去世后,他的俄羅斯芭蕾舞團(tuán)解散,巴蘭欽編導(dǎo)的《浪子》就沒有再上演,稍后巴西爾上校俄羅斯芭蕾舞團(tuán)(Colonel de Basil's Ballets Russes)想根據(jù)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tuán)這些布景和服裝復(fù)排上演,但是,巴蘭欽不同意為巴西爾科文特花園俄羅斯芭蕾舞團(tuán)(Basil's Covent Garden Russian Ballet)上演他的《浪子》版本。相反,巴西爾委托大衛(wèi)?利欽內(nèi)(David Lichine,1910-1972)利用原有的設(shè)計,劇本和音樂創(chuàng)作修訂一部完整的芭蕾作品。
大衛(wèi)?利欽內(nèi)編導(dǎo)的《浪子》于1938年12月30日由巴西爾科文特花園俄羅斯芭蕾舞團(tuán)在悉尼皇家劇院(Theatre Royal in Sydney)進(jìn)行全球首演,由安東?多林飾演浪子,塔瑪娜?格莉戈麗耶娃(Tamara Grigorieva)飾演海妖和迪米特里?羅斯托夫(Dimitri Rostoff)飾演父親。
由于大衛(wèi)?利欽內(nèi)膝蓋受傷,稍后抵達(dá)澳大利亞,并建議讓他休息,沒有表演節(jié)目。后來他以巡演的形式回到這里,為回報墨爾本的觀眾,參加了芭蕾舞團(tuán)于1939年3月的短期演出季,出演了浪子一角。在當(dāng)年的記錄中,杰弗里?赫頓發(fā)現(xiàn)多林表演的兒子,有一股巨大的沖擊力和戲劇性的訓(xùn)練技藝巧。但大衛(wèi)?利欽內(nèi)他表示,雖然他沒有恢復(fù)全面的技術(shù)實力,但他極大的誠意、內(nèi)疚和悲痛感深深地打動了觀眾。
大衛(wèi)?利欽內(nèi)編導(dǎo)著名的《浪子》是比較接近原作的,他創(chuàng)造性的組合使用道具。海妖的飾演者伊琳娜?巴洛諾娃(Irina Baronova)評論說:“大衛(wèi)?利欽內(nèi)有一個美好的想象力,一幅圖像或在一串創(chuàng)作的組合。他像一個畫家或雕塑家一樣,知道如何制作一個視覺印象?!?/p>
這部作品得到悉尼《先驅(qū)晨報》(The Sydney Morning)廣泛好評,發(fā)現(xiàn)它是本演出季最引人注目的原創(chuàng)芭蕾作品之一。在隨后幾年中,倫敦《泰晤士報》評論說,在所有的版本中,大衛(wèi)?利欽內(nèi)的版本是最杰出和最成功的。
作品一直成為芭蕾舞團(tuán)的保留劇目,直到1948年解散。1977年,由羅馬?加辛斯基(Roman Jasinsky)為達(dá)拉斯芭蕾舞團(tuán)(Dallas Ballet)和1985年為塔爾薩劇院芭蕾舞團(tuán)(Tulsa Ballet Theatre)復(fù)排上演。
巴蘭欽的版本直到1950年2月23日,才由他本人為紐約城市芭蕾舞團(tuán)(New York City Ballet)復(fù)排并在紐約城市音樂戲劇中心(City Center of Music and Drama, New York)上演,當(dāng)時和其后復(fù)排上演與首演時有所不同:仆人變?yōu)榻忝脗z;密友變?yōu)槠腿耍慌笥炎優(yōu)楹染频幕锇椴脑瓉淼?2名改為9名。由萊昂?巴爾津(Leon Barzin)指揮:杰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飾演浪子;瑪麗婭?塔爾契夫(Maria Tallchief)飾演海妖;邁克爾?阿什安斯基(Michael Arshansky)飾演父親;弗蘭克?霍比( Frank Hobi)和赫伯特?布利斯(Herbert Bliss)飾演仆人;吉拉娜(Jillana)和弗朗西斯?莫莎娜(Francesca Mosarra)飾演姐妹倆。巴蘭欽不時地客串父親一角。
1962年,《浪子》第一次在蘇聯(lián)演出。
1977年,紐約城市芭蕾舞團(tuán)上演時,將兩個仆人(男)的舞蹈被省略,在1980年,美國芭蕾舞劇院復(fù)排上演。評論家們注意到其它長期變化,但表示巴蘭欽編舞基本上保持不變。
1979年,在紐約城市芭蕾舞團(tuán)上演了《浪子》;
在2008年6月18日,達(dá)米安?沃特澤爾(Damian Woetzel)作為告別演出上演了《浪子》。
其后,由丹麥皇家芭蕾舞團(tuán)(Royal Danish Ballet,1968年,由弗萊明?弗林特(Flemming Flindt)和安娜?拉爾凱森(Anna Laerkesen)主演),皇家芭蕾舞團(tuán)(Royal Ballet,1973年,由魯?shù)婪?努里耶夫(Rudolf Nureyev)和迪恩納?貝格斯馬(Deanne Bergsma)主演),巴黎歌劇院(Paris Opera,1973年),美國芭蕾舞劇院(American Ballet Theatre,1980年,米哈伊爾?巴里什尼科夫(Mikhail Baryshnikov)主演),加拿大大芭蕾舞團(tuán)(Les Grands Ballets Canadiens,1989年)復(fù)排上演。
2001年12月14日,瑪麗婭劇院(Mariinsky Theatre)復(fù)排上演,由卡琳?馮?阿羅丁金(Karin von Aroldingen)和保羅?布斯(Paul Boos)主演,《浪子》回到圣彼得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