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而不群
柴米油鹽醬醋茶,一食一飯之間,是歲月的印記,留下的只有味道。酸甜苦辣咸,五味“縱橫捭闔”,這就是人生。
我們很容易用五味中的四味來對應某些人和事。就拿《紅樓夢》中的人物為例,我們將其扁平化:酸對應寶釵,求而不得;甜對應寶玉,瀟灑自如;苦對應黛玉,身世凄慘;辣對應鳳姐,爽快潑辣。而我們卻鮮發(fā)現(xiàn)一個人物來對應咸,與其這么說,不如說所有的人物似乎都有咸的特質(zhì),它不是一種獨立的存在,而是一種包容一切的存在。
人生這五味,咸是構(gòu)味之本,中國的菜系大多以咸為底,再在這一根本之上構(gòu)筑“層巖疊嶂”的味道。咸之基石其實就是人性,當一個扁平化的角色撒上一點鹽,他們就變得活靈活現(xiàn)了起來,寶玉加了一點鹽,他就不是一個簡單的花花公子,而是一個與封建勢力抗爭的反抗者。黛玉加了一點鹽,她就是不是一個暗自神傷的貴小姐,而是一個追求愛情自由的有血有肉的人。更確切的說,我們不是在他們身上撒了鹽,而是在鹽身上撒了他們。他們是辣椒,是醬油,是醋。一切的性格特征都是建立在人性之上的,就如我們厭惡“圣母”一般,當一個人沒了人性,不管他擁有多么美妙的特質(zhì),他都是不立體的,即使他擁有的是神性。
既然已經(jīng)確定了味道的主心骨,接著就要確定它們的順序,而鹽這一調(diào)料往往是在菜出鍋前撒。它的壓軸出場有一定生物學的理由,而最重要的理由是它能夠中和五味。糖醋排骨太甜了,加點鹽,甜味就會被中和,形成恰到好處的平衡。鳳姐辣味太重了,加點鹽,讓她也擁有了柔弱、心軟的一面,她的辣就不那么令人厭惡,反而成了可愛的表現(xiàn)。
事實上,在古代,人們鮮有機會獲得鹽,它與鑄幣同歸屬政府,是大權(quán),也導致其價格居高不下,是稀有品。所以中國人民對咸味有著偏執(zhí)的拗勁,好不容易獲得一塊鹽巴,先舔一口,解解心中的悶塞,再將鹽巴置入菜中,這就是一天好心情的來源。咸味喚醒的不僅僅是味覺,更是快樂。沒有人性的人既然沒有酸甜苦辣,那更不會有喜怒哀樂,冷漠、無情是他們的代名詞。只有擁有人性我們才能以身體與心理去感知這個世界,快樂感與幸福感才會產(chǎn)生,即使其中有不愉快,有苦難,克服它們也是構(gòu)成人生的一部分。
咸味很素,但是咸而不群,它不同于其他味道卻又融入于其他味道。有咸味,有五味,才是人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