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xué)史】莊子

【先秦】莊子
一、道論
1、繼承老子: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物物者于物無際
?
2、創(chuàng)新:老子之道論講物與道,莊子的道講心與道
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者,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莊子之道是世界的根源,絕對性和無目的性。
道是中國哲學(xué)特有的關(guān)于世界本原的設(shè)想,是絕對化的觀念性實體。
二、老莊的道論的異同
1、同:
?(1)都認為世界具有真實性和統(tǒng)一性,即世界的本原和本體是道,具有超越性,
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莊:先天地生
?(2)都認為道是自因,自古以來獨自存在
老: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莊: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3)都認為道,無形無象,不可用感官把握
老: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莊:無為無形
2、異:
?(1)老子認為道是一種客觀獨立自存的實體,其中有象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莊子認為道傾向于是一種精神實體,把道看成一種認識的最高境界,道以無言勝萬言,道以無知勝有知
?(2)相比老子,莊子雖也闡述道的獨立超越性,但莊子之道更傾向于把道作為萬物本原和存在依據(jù)。將道和生命做了更緊密的聯(lián)系,道可以落實到人心,成為惟道集虛的工夫論。
?(3)莊子在道之外,首次提出了氣的本源意義,通天下一氣耳,這在老子那里沒有。
?(4)老子之道仍然處于空間之中,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有四大。莊子之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道無處不在
三、天論
莊子將天獨立作為一種價值理念或哲學(xué)概念,在道家系統(tǒng)中是莊子的獨特貢獻,莊子之天多指自然之天,較少神格意味。
1、自然之天: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2、自然狀態(tài):牛馬四足,是謂天,穿牛鼻,絡(luò)馬首,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
古之人,天而不人;無以心捐道,無以人助天;無為復(fù)樸,求復(fù)其初
從人的實然狀態(tài)回歸到人的本然狀態(tài)。
四、齊物論
1、齊“物論”(西方懷疑論、皮羅主義、懸擱判斷)
?(1)背景:百家爭鳴,是非紛爭,莫衷一是。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2)齊是非:沒有一個判斷的客觀標(biāo)準(zhǔn)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不遣是非,以與世俗處
莊子認為缺乏判斷的客觀標(biāo)準(zhǔn),身份不同,立場不同,選擇不同,每個主體都有選擇自己立場的權(quán)利,誰也不能取代他人或公眾宣稱自己知道價值的標(biāo)準(zhǔn)所在。夸大了認識的相對性,對人所獲得的知識也表示了懷疑,在認識論上走向了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
2、“齊物”論
?(1)齊萬物:萬物一體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自其異者觀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觀之,萬物皆一也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
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成見來判斷是非,問題的解決在于超越這種成見,以道觀之。
?(2)齊物我: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的齊物論是其道論在價值領(lǐng)域和認識論上的反映和延伸,莊子的道超越于物又內(nèi)在于物,以道觀之,萬物為一體,所以以道觀物,事物的差異都是相對的,在這個基礎(chǔ)上,人對事物的認識和知識也都是相對的,造成了兩方面后果:一方面,莊子容易走向相對主義,懷疑論和不可知論;另一方面,在價值領(lǐng)域和精神境界上,具有防止獨斷論和支持思想自由的意義。
五、境界論
1、逍遙: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漠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2、小大之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各抒己性的自由觀,世俗所謂大小的區(qū)分,是用勢利的眼光打量事物的結(jié)果,實質(zhì)是把萬物都工具化,于是就有了有用無用的區(qū)別,世人總是以有用作為價值衡量的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必然是自我的工具化。人兩腳只需要腳掌大的土地,但沒有其他沒用上的土地是無法行走的。
3、修養(yǎng):
心齋:虛者,心齋也。無聽之以耳而聽之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坐忘: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為坐忘
見獨:朝徹而能見獨,見獨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不死不生。
4、與道同體(最高境界)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六、藝術(shù)觀
1、以技入道
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觀知止而神欲行。
2、原天地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所謂天籟,夫吹萬不同,使其自己也。
七、評價
??莊子是道家繼老子之后又一個代表人物,他繼承了老子道論和道法自然的精神,但老子的道論落實在宇宙論上發(fā)揮,莊子的道論落實在認識論和境界論上展示。
??莊子的道先天地生,又無處不在。人們通過心的修養(yǎng),化去追逐萬物,區(qū)別物我的成心,就可以得到與道同一的得道境界。在此基礎(chǔ)上,莊子延伸出道通為一,齊同物我的認識論和價值觀,以及各抒己性的自由觀,從而深刻豐富地擴展了道家哲學(xué)乃至中國哲學(xué)的相關(guān)內(nèi)涵和主題。
??莊子思想引導(dǎo)出人們對自然,自由的追求和對人類文明的反思,并對后世士人的心理和心態(tài)塑造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