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的暴力:為什么我開始與大多數(shù)“二次元”愛好者保持距離?

*僅個人觀點,歡迎文明討論。
任何不尊重他人感受和想法的所謂“常識”都是來自群體的暴力
任何作品都是帶有正治、價值、主觀傾向的。在被權利主導的這個世界里,沒有作品能說是“完全中立”或不帶任何的個人價值/正治偏向。因為作品是由“人”創(chuàng)作而出的產(chǎn)物,而只要是“人”,就一定是被自己所在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觀念塑造而成:比如西方國家的個人主義、亞洲國家的集體主義、不同文化中的生死觀…等等。 而在這樣的世界中,父權主義、異性戀至上、二元性別、男尊女卑這些作為權利上層的“絕對真理”更是主導著不同社會及文化的方方面面。作為意識體系偏封建陳舊的日本,它文化中的這些偏向自然就會更為明顯:父權/大男子主義,深根蒂固的上下級觀念,異性戀主流,男尊女卑等等。日本社會中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壓抑。壓抑個人,歸順群體;壓抑自我,循規(guī)守矩??梢哉f,在這個國家里【權利不平等】是占比較重的 那在這樣背景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自然也會多多少少不可避免地帶上這些價值色彩。最常見的便是對異性戀/男性幻想的迎合:動畫、游戲、小說… 隨處可見的“軟色情”要素和“媚宅”內(nèi)容,它們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和“玩法”把順直男的需求拿捏地準準的。這也讓日本的ACGN或含有相關要素的作品風靡世界… 甚至成為了一種文化“特色”。什么被定義為“可愛”?哪些特定特征能被稱之為“萌”?“優(yōu)秀/強”又代表了哪些東西?“不好/弱”呢?…… “女性”在這些作品中是怎么被描繪的?“戀愛”是指哪些性向,又怎么被表現(xiàn)?“男性”又是怎么被描繪的?哪些特質(zhì)被歸為“男性的”、哪些又被歸為“女性的”?除了“男”和“女”,還有其他的“性別”和身份表現(xiàn)嗎?……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作品都是這樣。時至今日,已經(jīng)有不少“反主流”、“抗特權”的內(nèi)容出現(xiàn)在不同形式的作品里。只是,如果想要獲得社會的資金支持,讓人為其買單的話… 就不得不去迎合消費者的口味。不然這樣的“反抗”也只能石沉大海,很快就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而且哪怕是提出不同于主流思想的作品,觀眾也未必會愿意乖乖被其“教育”:很多人一如既往地將自己那套帶入作品的解讀,拒絕意識到它真正想表達的立意,使創(chuàng)作者的聲音化為烏有。 而熱衷于那些帶有封建價值觀作品的人,自然也會無意識地接受它其中傳達的價值觀念——哪怕這個過程是無形之中發(fā)生的。在這樣男尊女卑/父權至上/慕強/血統(tǒng)論/二元性別大雜燴的洗腦下,人們很難去覺察和審視自己的固定思維及觀念;大多數(shù)情況,他們會被其束縛、歸順于它,并將其代入現(xiàn)實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而這是非??膳碌模褐挥幸徊糠值膬r值取向和觀念被認可,輸入人們腦中、獲得強化、再被人們輸出;另外的那些卻被忽視,甚至打壓,活生生變成透明的東西。時至今日,我在聽到那些看低/物化“女性”、追捧“異性戀”、強調(diào)“父權至上”、非男即女的言論時只會感到不適,哪怕在別人眼中他們只是在評價角色和討論劇情罷了。 而如果有人要帶著那些條條框框來和我相處——那“不符合”那些“標準”的我自然只會第一時間甩開套過來的繩索,能跑多遠跑多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