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體驗》自序--文明的召喚
?????? 翻看一張張照片,每一個畫面都如此熟悉,五大洲六十余國的考察,幾十萬里的行程,每一個城堡,每一片廢墟,每一處遺址,每一座城市,每一條河流,每一片大海,我都看到了,見證了,記錄了。
???? 走過的每一處都有故事,似乎太多,卻個個精彩,又怕忘記,就想著分享給朋友。是時候該為自己的行走做一個小結(jié)了,讓大家知道這些文明的歷史,文明的內(nèi)涵以及我的思考,這就是這本書出版的緣起。
????? 這部書是我為《世界文明比較研究》所作考察的筆記和即時思想碎片,很多都是在廢墟之上,在文化現(xiàn)場的片段式隨思隨想,所以我很擔心想讀歷史的朋友會有所失望,因為故事性并不強;另外一些想以學術(shù)待之的朋友,可能也會有所失落,因為本書是在探討文明演進的思想激蕩,而非學術(shù)專著;想作為文學來讀的朋友可能也不太適應文中語言風格不一,主題過于松散的四不像文風,主要是因為本書是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不同心境的所見所想的記錄,只能算作《世界文明比較研究》的花絮而已,看后一笑了之即可。
?
???? 另外,由于書寫時倉促,書中還有很多文獻備注未必全面,可能還有很多遺漏,特別是參考的一些網(wǎng)絡資料,出處不明,或未能查到出處,如有疏漏、謬誤,敬請諒解,我一定及時更正和補遺。
?

???? 人類的發(fā)展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但決定其飛躍的關鍵節(jié)點卻寥寥可數(shù),比如自然科學近百年的發(fā)展是神速的,其中就得益于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使物理學及相關學科一下子海闊天空。但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卻由于學科特質(zhì),不能像自然科學一樣可以通過實驗來辨別真?zhèn)危荒芡ㄟ^對社會實踐進行檢測,這樣量化的標準必然模糊,標準答案的缺失也造成這類學科百家爭鳴,莫衷一是。
?
???? 時下的學者們迫于機制問題或是考評壓力,甚至利用學科特點進行“彎道超車”,所以對研究方法和結(jié)論總是遮遮掩掩。更有甚者自欺欺人,玩弄概念,堆砌文獻,不知所云,竟以此結(jié)題完工,敷衍塞責。
?
??? 我們應該做些實事,做有真正價值的事,探尋人類社會科學廣義相對論,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學者的使命。
?
???? 我一直從事于管理哲學的研究,但我目前所從事的研究嚴格地說尚不能劃歸其中,因為我的研究遠遠突破了管理哲學的邊界。這并不是刻意為之,而是因為深入研究管理學必然延展到管理思想,思想自然歸為哲學。研究哲學,就得了解其產(chǎn)生的背景根源,要獲得最貼近真實的答案,那么,盡力身處現(xiàn)場,還原歷史真相,或許是不二之選。到實地去看一看,為什么有的人這么思考,而另一些人卻那么思考??戳撕芏辔幕实?,體驗、發(fā)現(xiàn)文化間相異的特質(zhì),恰是這種差異決定了文化的生命力,甚至決定這個地區(qū)的個人、民族乃至國家的命運。文化的集合凝結(jié)就是文明,文明不僅是廢墟、遺址、游覽勝地、文化產(chǎn)業(yè),更是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個人命途,皆隱含其中。
?
???? 這個事兒一下子就大了,值得做一輩子。
?
????? 我時常為所研究的這門學問該如何取名而發(fā)愁,它不是任何一門獨立的學問,如經(jīng)濟學、管理學、文化學、歷史學、社會學,而是以上的綜合,所以有的高校為我排課時就很苦惱,無法分門別類。我則把它命名為文明發(fā)展學,歸屬到我的專業(yè)管理哲學之內(nèi),但似乎也不妥帖,只能暫且如此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