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西藏林芝比日神山
中國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jīng)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一路向西,西藏林芝比日神山
比日神山緊貼著林芝八一鎮(zhèn)(原名拉日嘎,現(xiàn)為林芝市巴宜區(qū)),在比日神山上可以俯瞰八一全鎮(zhèn)。

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先民,面對難以涉足的巍峨雪山,不知深淺的浩瀚湖泊,深感自身的渺小,對自然偉力的崇敬油然而生。

在藏民看來,他們生活地方的每一座山、每一個湖都有神靈居住。這些神靈有時有形有時無形,神靈關注著人的一舉一動,掌管著風云變幻、人間疾苦乃至靈魂的超度,所以要祭祀這些神靈。


祭祀神山圣湖可以有多種形式,祭祀、獻供、建神宮、放生、頌經(jīng)、磕長頭、掛經(jīng)幡、煨桑煙、放風馬旗...。轉山和轉湖也是信仰表達方式之一,是高原獨特的習俗景觀。


比(苯)日神山是林芝享有盛譽的神山,相傳為蓮花生所賜,前往轉山者總是絡繹不絕。蓮花生是公元八世紀后半期把佛教密宗傳入西藏的印度僧人,在藏傳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比日山已被開發(fā)成生態(tài)景區(qū),項目由福建援建。


山不在高,我沿公路上了比日神山。這里還有些村落,也像內地一樣辦起了農家樂。




站在高處看,林芝的民房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藏房,最大特點就是用彩鋼瓦搭建的屋頂,五顏六色。



重點是我也要轉山。七八月的夏季是林芝地區(qū)的雨季,剛下過雨,轉山的道路鋪就了木棧道。藏傳佛教轉山轉湖轉寺廟轉經(jīng)筒一定要順時針右轉,左轉被認為不吉利,甚至會遭到呵斥。苯教是逆時針左轉,盡管苯教是藏民族的原始本土宗教,但信苯教者已是少數(shù)。



在有藏人的地方,你都不會錯過經(jīng)幡的身影。這些“經(jīng)幡”其實應該叫做風馬旗,它和經(jīng)幡不是一回事。既然叫經(jīng)幡的人多了,大家反倒更籠統(tǒng)的都叫經(jīng)幡了。



以前經(jīng)幡是在木雕刻版上印出來的,現(xiàn)在多是工廠里生產(chǎn)出來的。經(jīng)幡上印有經(jīng)文、佛像或者吉祥物圖案,顏色有藍、白、紅、黃、綠色。白色象征白云和純潔善良,紅色象征火焰和剛猛興旺,綠色象征綠水和陰柔平和,黃色象征土地和仁慈博才,藍色象征天空和勇敢機智。經(jīng)幡的排列順序也是固定不變的。在藏民心中,經(jīng)幡表示他們對神的虔誠和敬仰,經(jīng)幡隨風飄動一下,就是誦經(jīng)一次,給自己積攢了一次功德。
在藏區(qū),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就有桑煙,無論你走進寺院還是走進百姓家院,你都會發(fā)現(xiàn)煨桑爐。




“桑”藏語為“清洗、消除”之意,同時“桑”也引伸為祭祀獻供的含意,藏語中“煨桑”已成了祭祀神靈的代名詞。煨桑一般是在空曠的桑煙臺上,或者建喇嘛塔型的煨桑爐。桑煙可以直達天上神靈居住的地方,可將人間的味美和敬仰傳遞上去,使諸神歡喜,降福人間,煨桑盛行于整個藏區(qū)。

山間、路邊、湖畔幾乎都可以看到這種瑪尼經(jīng)石。瑪尼經(jīng)石上雕刻有六字真言、經(jīng)文、神像或各種吉祥圖案。平凡的石頭因此有了鮮活的生命,以求驅邪獲福。
比日神山唐城寺



比日山上的“林芝自然博物館”是福建援建的,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本地區(qū)珍惜物種如藏羚羊、孟加拉虎、小熊貓等動植物標本,陳列各種動植物標本達586種,是中國第二大的自然博物館。

比日神山在藏語意為“猴子山”,藏族傳說中他們是獼猴和女妖(羅薩女)的后代。此猴非彼猴,它是觀音的化身,所以藏民以自己是猴子的后代為榮。我在比日山看到松林間掛滿了松蘿,松蘿是金絲猴越冬的“儲備糧”,這里曾經(jīng)有很多猴子吧,現(xiàn)在是看不到了。


看景區(qū)圖示,這里有個古天葬臺,很是好奇。在掛滿經(jīng)幡的小路上轉來轉去,我始終也沒能找到,或許就不應該找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