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社交焦慮讀書筆記
1.?有社交焦慮的人先是會感覺自己很突兀、很惹眼,之后會有想要躲藏的沖動。他們有時會徹底躲開,有時雖然在場但始終保持沉默,或是專注地盯著地板。他們擔心自己說錯話或做錯事,因為肯定會被嚴厲地批評
---害怕被關(guān)注,又覺得自己被關(guān)注了
?
2.?他們深信自己在某些方面有問題,比如太古怪、太笨拙、太煩人,或者在其他方面不夠好,比如不自信、不擅社交、能力不足
?
其實問題出現(xiàn)在太上,有時候應當相信,世界上七十多億個人,我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是太不一樣的一個人
?
3.?但關(guān)鍵是,你可以努力做出改變。這是你能做到的。你可以很自在輕松地與他人交談,不介意被別人注視,和別人在一起時也很自在。很多焦慮是習得的,這意味著也可以習得如何克服焦慮。你不用努力幾十年,通過艱苦的研究學習來克服社交焦慮
4.?開始學習如何做自己時,我們可以從最優(yōu)秀的人那里汲取一些靈感
--如果不會做一件事,那就去模仿,在模仿的過程中,你會逐漸學會如何去做的
?
?
社交焦慮如何形成
5.?我們習得了害怕別人的評判,習得了隱藏潛在的羞辱。這些習得經(jīng)歷往往不易察覺,無法準確定位
?
6.?。但如果成長在吉姆的家庭或更敏感的家庭里,我們學會的就是,別人不僅會評判我們,而且會很苛刻。我們感覺這種恐懼是真實存在的。我們以為世界就是這樣。這個世界讓我們感覺被評判包圍著,而我們不得不孤獨地面對恐懼。
?
問題的關(guān)鍵,一是在于評判的苛刻,二是無人幫忙的孤獨
?
7.?這種恐懼讓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們很難接觸別人、走近別人,一起共度美好時光。我們很難向別人開口提自己的需求,生怕別人覺得我們勢利、冷淡、不友好,其實我們只是緊張。最糟的是,恐懼讓我們感到沮喪和被孤立,當然,它也會阻礙我們活出真實的自己。
?
8.?‘你知道嗎,吉姆,蒂娜真的很喜歡你’。這下完了,我不知道該做什么、說什么。從那以后,每次看到蒂娜我都會躲起來,躲在灌木叢里或汽車后面。躲哪兒不重要,就是每次必須避開她。之前我從沒躲過誰,因為她,我學會了逃避。
還有,對喜歡的不知所措
?
9.?。我們會覺得人人都能看見我們內(nèi)在的尷尬、不足或缺陷。吉姆害怕這種“暴露”。有社交焦慮的人不僅擔心自己被評判,更擔心評判者的看法是對的。我們認為自己有問題,為掩蓋問題而逃避問題。我們覺得,自己一旦被暴露,就會被拒絕、被羞辱、被曝光
?
?
?
?
?
10.?所以,我們覺得與其冒著暴露一切的危險,還不如躲起來,有時是明躲(比如吉姆向灌木叢撲去),有時是暗躲(我們盯著手機,以避免和別人目光接觸,或是靜靜坐著傾聽朋友的訴說)。
?
11.?總之,每當我們選擇逃避,這些場景都在向我們大腦強調(diào)一點:這些對話、這些事件、這些人,都是潛藏的真正危險,而且我們應對不了。使問題更復雜的是,我們失去了有可能證偽的機會。我們沒有機會發(fā)現(xiàn),雖然自己在酒吧和同事們交談時有一兩次尷尬的沉默,但他們還是喜歡我們的。我們因擔心,坐在那兒一言不發(fā),盤算著要多長時間才能把劉海留長。我們躺在皺巴巴的床單上,對自己的荒唐直翻白眼……對于易焦慮的大腦來說,為避免危險和被拒絕,這些代價微不足道。但是,一次又一次付出這種代價,我們就少了經(jīng)驗和信心,更不用提糟糕的發(fā)型了。
?
容易因為一次尷尬,就覺得自己被討厭了,然后放棄這段關(guān)系
?
12.?我們很多人的生活中都有個“羅莎琳”,對我們這些有社交焦慮的人的鼓勵中,既有輕微的居高臨下(“你能做到!”),也有直接的威脅(“你想孤獨終老嗎?”)。但是,為了彌補由于強烈不安而受阻的有限社交生活,因為“對你有好處”而去社交,無異于被迫吃蔬菜。即使我們心里也一直認為確實應該走出去,但別人越推動,我們就越抵觸。另外,這樣做似乎也不值得。
?
?
13.?與其讀一本教你怎么學會騎自行車的書,不如直接去騎自行車。剛開始你會騎得搖搖晃晃,甚至會摔倒,但最終你的肌肉和大腦能學會騎車,而且之后你永遠不會忘記該怎么騎
?
那么是不是與其讀這本書,我不如去直接練習社交牛逼癥
14.?一切都不會變。一切又都會變。
15.?你將帶著焦慮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方法就是始終帶著焦慮。當你這樣做時,焦慮才會慢慢消失。
?
第二章?好處
?
16.?行為抑制被定義為一種個性特征,核心意義指一個人在面對陌生的人、場所和事件時的謹慎程度。
17.?。為確保這一點,少量的社交焦慮能帶給我們兩件必需品。第一是群體和諧。第二是個人安全感
?
18.?第一,內(nèi)向是天生的,而社交焦慮是后天的 ?第二,對于內(nèi)向的人來說,獨處會讓你感覺很好。 第三,社交焦慮因完美主義愈演愈烈 ?。 ·第四,內(nèi)向是你的處世方式,而社交焦慮會影響你的生活。 ?
?
?
19.?我們中很多人會隨著時間自然地改變。想想那40%的人,包括我在內(nèi),都會說自己“以前很害羞”。性格不是一成不變的,基因也不是天命。正如科爾的博士論文導師杰羅姆·卡根博士所寫的:“基因、文化、時間和運氣共同塑造了我們。
?
20.?基因不是命運。大腦的確通過基因編程和進化來影響我們的行為,但這種影響是雙向的——行為同樣會影響大腦。
?
了解內(nèi)在評判
?
21.?它讓我明白了這么多年都沒學到的道理:我的焦慮不可信。很少有人真的會說“你看上去真不自在,你這種怪人不應該在這里”“就這樣吧,你在談話中老是停頓,我們只能不跟你聊了”“女士,你沒事吧?買這么多牛奶,你太奇怪了”。即使有人真這么說,那也是他不可理喻,不是我古怪。如果有人對我說“你只吃牛奶和香蕉?你有問題!”我可能只會把這話當成愛評判的怪人的一句嘟囔,沒準還會笑著遞給他一根香蕉。
?
22我們真正害怕的是被暴露
?
22.?沒有潛在的評判觀眾,自然也沒有被暴露的機會。換句話說,社交焦慮與隱藏有關(guān)。與其說是恐懼,不如說是羞恥(shame)
?
23.?不管你恐懼什么,都可以歸結(jié)為一件事:我不夠好。而且,每個人都會看到。
反駁內(nèi)在評判
?
24 指明,指明,指明
?
24.?行動
?
25.?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有變化。社交焦慮會變成具體的事,而不是你的狀態(tài)。你開始思考自己的焦慮:“我只是焦慮,不是做不到?!辈灰焉缃唤箲]看作鎖住你的鏈條球,你可以撿起球帶著它走。在感到自信前,你可以先開始行動
?
26.?你的焦慮不可信,所以不要尋求它的反饋??纯醋约鹤隽耸裁础S媚阕龅降膩砗饬磕愕某晒?。你是有信心的。看到了嗎?它正向你走來。它正在全速追趕。
?
27.?進行角色扮演,塑造真實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