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把四川治理的好嗎?公認最富裕的巴蜀被搞成三國最窮苦之地
今天作者要斗膽和大家聊一個有點禁忌的話題:諸葛亮治理蜀國(今天四川、云南、貴州)12年,是怎么把一個原本富甲天下的天府之國變成了“民有菜色”的窮苦之地的。
這里作者絕不是要攻擊諸葛亮的人品和德行,他在個人品德方面絕對是圣賢級別的,他也沒有為自己家族謀求任何好處。
但是,諸葛亮個人品德完美無瑕,不代表在他的治理下蜀漢民眾就安居樂業(yè),民富國強。
事實上,因為諸葛亮一直想要“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因此,在他治理蜀漢12年里“五伐中原”,極大的消耗了巴蜀的民間財富,也讓巴蜀老百姓原本富裕的生活變得貧窮。

編輯搜圖
因此,如果從“巴蜀老百姓安居樂業(yè)、生活幸福”這一個層面出發(fā),諸葛亮執(zhí)政12年是嚴重不合格的。
接下來,作者就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諸葛亮治理巴蜀12年,是如何讓巴蜀老百姓由富返貧的。

編輯搜圖三國時期的地圖
首先,巴蜀地區(qū)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局面下,因為地處西南邊陲,反而躲過了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zhàn);成了當時少數(shù)富庶地區(qū)。
諸葛亮自己在公元208年(或者207年)給劉備做未來戰(zhàn)略分析的時候就提到了巴蜀的富庶: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民殷國富。
而劉備應當時占據(jù)四川的劉璋邀請進入四川后,劉璋一次性就給了劉備大量的糧食和財物,這也印證了諸葛亮所說的“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民殷國富”所言不虛:
璋以米二十萬斛,騎千匹,車千乘,繒絮錦帛,以資送劉備。
而在《三國志·董和傳》里就詳細描述了當時四川由于長時間遠離中原地區(qū)的戰(zhàn)亂,境內民眾的生活不僅富裕,甚至可以說奢侈,四川本地商人的服飾和飲食都和王侯差不多了。
蜀土富實,時俗奢侈,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chǎn)。
雖然史書上沒有關于蜀漢官員董和生卒年的記載,但是結合他被劉璋任命為成都令的情況看,《董和傳》反映的情況是公元194年-公元200年這6年時間里四川當?shù)氐那闆r。(劉璋的父親劉焉是公元194年去世的,而董和是劉璋任命的成都令。)

編輯搜圖京劇里的曹操
而相比于四川平靜又富庶的生活,同時期的中原地區(qū)可是“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保ㄊ瞧芈队谝暗乩餆o人收埋,千里之間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 一百個老百姓當中只不過剩下一個還活著。)
曹操的這首《蒿里行》里提到了袁術在南陽稱帝的事情,所以應該寫于公元197-公元200年這3年間。
而根據(jù)《九州春秋》記載,龐統(tǒng)勸說劉備“取劉璋而代之”的一個重要理由同樣是巴蜀地區(qū)的富庶: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于外,今可權借以定大事。
甚至劉備攻下成都時,成都城內還有足夠劉璋三萬大軍吃一年的糧食,而之后劉備更是利用劉璋的府庫里的財富大肆封賞關羽、張飛等有功之臣:
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馀頒賜各有差。
劉備攻下成都是公元219年的事情。

編輯搜圖劉備入成都
然而就是這么富庶的蜀漢,在劉備與諸葛亮的治理下,到了公元225年,也就是距離劉備占領成都不過六年時間,在諸葛亮《前出師表》里就變成了一個疲敝之地: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大家也許會說了,這只不過諸葛亮的一個修飾性說法,并不代表“益州”真的疲敝了。
然而有許多證據(jù)表示巴蜀地區(qū)在諸葛亮的治理下是真的“疲敝”了。

編輯搜圖清朝流民
比如陳壽在《三國志》里稱贊諸葛亮治理四川是“道不拾遺,強不侵弱”:
吏不容奸,人懷自厲, 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然而這只在溢美之詞,事實上是諸葛亮在公元228年離開成都,率大軍奔赴漢中,準備“一伐中原”的時候,在距離蜀漢統(tǒng)治核心區(qū)域不足40公里的廣漢地區(qū)立刻就出現(xiàn)了大型盜賊團,這個盜賊團的規(guī)模已經(jīng)可以“劫掠吏民”了,想來規(guī)模肯定不?。?/p>
建興五年,丞相亮北住漢中,廣漢綿竹山賊張慕等鈔盜軍資,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將兵討之。
而當時蜀漢的盟友,東吳的大鴻臚張儼在自己的著作《默記》里也提到了由于諸葛亮把所有的精力以及蜀漢的國力都集中在“北伐中原”這一件事情山個,導致了蜀漢在諸葛亮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jīng)“荒殘”,民眾“苦其役調”:
空勞師旅,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
那么,張儼的話是不是夸張呢?有沒有可能是作為東吳人故意污蔑諸葛亮呢?
真不是。
就“西土苦其役調”是得到了史料證實的。

編輯搜圖古代士兵
在《三國志·呂乂傳》里就提到呂乂之所以得到諸葛亮的賞識,被提升為漢中太守,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作為四川腹地的太守,他為諸葛亮提供的壯丁在到漢中當兵期間沒有一個人逃亡。
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調發(fā)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詣亮,慰喻檢制,無逃竄者。徙為漢中太守,兼領督農(nóng),供繼軍糧。
換言之,其他四川腹地太守為諸葛亮提供的壯丁一定是有大量逃亡,所以諸葛亮才會覺得呂乂能干。
另外,諸葛亮死后19年姜維(公元234年—253年)才第一次大規(guī)模北伐,這也可以側面證明諸葛亮執(zhí)政四川12年確實是“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所以作為繼任者的蔣琬和費祎才不得已休養(yǎng)生息19年。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事實上《三國志·蔣琬傳》也委婉的提到了諸葛亮“北伐中原”物資消耗過大:
琬以為昔諸葛亮數(shù)闚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
這里的“道險運艱”不就是指責諸葛亮選擇的北伐路線導致后勤運輸消耗過大嗎?
事實上諸葛亮自己也在其頒布的一條教令中公開承認蜀國“民貧”:
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由此可見,諸葛亮自己也知道在“北伐中原”這個大目標沒有完成的情況下,需要“出人出錢出力”的四川老百姓的生活是不可能富裕的,只能是“由富轉貧”。

編輯搜圖成都武侯祠
看到這里,許多朋友可能會質疑一點,既然諸葛亮治理蜀漢12年,讓蜀漢民眾“由富轉貧”,那么為什么四川老百姓一千多年來還那么懷念諸葛亮呢?
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現(xiàn)存史料本質上不過是當時社會上層人士對事務的看法,諸葛亮雖然盤剝四川底層民眾很厲害,但是對巴蜀本地大地主大豪強還是采取拉攏和籠絡的策略。
比如劉備占益州之后,素有才學的廣漢人秦宓稱病不出,諸葛亮特征為從事祭酒。梓潼杜微稱聾閉門不出,諸葛亮領益州牧時,“妙簡舊德”,在秦宓之外又征杜微為主簿。
此外還有譙周、張翼等巴蜀本地出身的文武官員在蜀漢得到重用。
這就讓巴蜀當?shù)厣蠈雍缽娕c地主對諸葛亮充滿好感,所以史料里充斥著對諸葛亮的溢美之詞。

編輯搜圖諸葛亮塑像
其次,歷朝歷代的皇帝和士大夫,他們的著眼點絕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個王朝的興衰。
對于他們來說,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不顧一切的要興復漢室,這是非常值得提倡和鼓勵的;而且諸葛亮私下品性高潔,而且清廉自守,就更值得所有的士大夫學習了。
至于某一個地區(qū)是不是在諸葛亮“北伐”過程中變得“荒殘”、變得“民貧”,歷朝歷代的帝皇和士大夫們其實也并不在乎。
相反,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導致整個王朝的覆滅,這才是應該批評的。
但是作者以為,作為普通人,我們更應該代入諸葛亮治理時期的蜀漢普通老百姓的視角,而不是王侯將相的視角。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