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歷史名人姜房:金元膠東名將,忠勇安民成就萬戶美名!
姜房,字漢臣,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出生,乳山市大孤山鎮(zhèn)萬戶村人(原村名魯宋里)。為人“稟生明毅,識度不凡,樂易而愛人,質(zhì)直而好義,鄉(xiāng)黨異其為人,咸推重之。”姜房秉性坦誠剛毅,見識非凡,開朗樂觀,仁義愛人,性格耿直,好講義氣。當?shù)孛癖娬J為他非同凡響,是個出類拔萃的人才,將來必定能夠成就大事,都推崇尊重他。

編輯
姜房剛至成年,適逢金末大亂。膠東半島沿海一帶成千上萬的盜賊聚集在山林溝谷之間,“盜賊千百為群,嘯聚林谷,比獵人以為食,居民苦之”。世代居住在這里的鄉(xiāng)民苦于匪患,難以保全性命。姜公有著為眾人分憂解難的志向,慨然以拯救黎民于水火為己任。于是挺身而出,率領(lǐng)鄉(xiāng)民們拿起武器,奮起自衛(wèi),并聯(lián)合當?shù)氐暮雷宕髴?,把見義勇為的人們組織起來,共同抗擊盜賊的襲擾。在戰(zhàn)斗中,姜公披堅執(zhí)銳,不怕生命危險,身先士卒。經(jīng)過出生入死的連年無數(shù)次戰(zhàn)斗,歷盡不知多少回的艱難和兇險,最終消滅了盜賊的元兇,消滅了殘匪余孽。寧海一帶的百姓,仰仗姜公活下來的人,可以說難以計數(shù)。
其時已降蒙的李全被授山東淮南、楚州行省,代蒙古鎮(zhèn)撫山東,他對姜公忠勇仁義的行為,大加贊賞,奏于朝廷特授予姜房寧海州同知的官職。元太祖成吉思汗下山東后,姜房由于穩(wěn)定膠東局勢,其功聞于朝,更加受到重視。此后,姜公又累建功勛,步步升遷,累升至寧海州刺史、元帥左監(jiān)軍、昭武大將軍(正三品)等職。

編輯
寧海州當時領(lǐng)文登、牟平二縣,是北方重要的經(jīng)濟、軍事地區(qū)。姜房主事以后,安撫百姓有方,治理地方有道。為政作風務(wù)實,崇尚寬容,簡化手續(xù),提高效率,并施行勤儉節(jié)約的方針,以身作則,為部屬和百姓作出了表率。整個州內(nèi)的百姓都受到教化,社會風氣變化很大,秩序井然,人口增加,百姓的富裕程度超過毗鄰州郡一倍,安居樂業(yè),所轄軍民倍頌其德。姜房的才能和政績上達朝廷以后,朝廷又加授他膠、濰、莒、密、寧海等州總管萬戶之職,褒封上護軍、天水郡開國侯,并賜以金符,其子世襲,以表示對他的褒寵。
姜房為官在位19年,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九月五日病卒于任上,享年56歲。姜房所轄地區(qū)的百姓聽說他去世了,無不痛哭流涕。姜房原葬于為官地,墓前立“元萬戶侯昭武大將軍元帥左監(jiān)軍寧海州刺史姜公神道碑”,由益都府府學(xué)教授毛翼撰寫碑文,記述姜房生平經(jīng)歷。

編輯
蒙古憲宗五年(1255),姜房之子思明、思聰、思溫等將姜房遺骸遷葬到老家魯宋里的祖塋,墓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另新立“元昭武大將軍總管萬戶姜房墓碑”,仍用原碑文。墓葬頂部呈圓形,高出地面3米,墓室長2.5米,寬、深各1.5米,四壁為磚砌。墓前10米處有拱門,高約1.7米,兩側(cè)立4個石人。并有八角亭,亭中置龍頭碑。前方南北大道兩側(cè)擺有12生肖石雕,周圍古柏環(huán)繞,莊嚴肅穆。墓葬、碑石皆毀于“文化大革命”期間的1967年。
乳山市文物管理所收藏了元“元帥左監(jiān)軍”紫銅鑄造印章,重1825克?!坝¢L方,面高匠尺寸許,方鈕,長二寸九分,寬二寸七分,篆文曰‘元帥左監(jiān)軍印’六字,土人于昆崳山中掘土得之。按元初姜房以軍功封元帥左監(jiān)軍昭武大將軍總管萬戶,賜以金券,世襲其職,此篆章其為姜房印無疑矣。”此印在民間多次轉(zhuǎn)藏,1957年印章歸藏于乳山縣文物管理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