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武當文脈》論武當民歌傳承與發(fā)展

文/李華濤(漢江師范學院教師、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武當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研究員、武當山道教學院藝術總監(jiān))

十六集大型紀錄片《武當文脈》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和武當發(fā)布陸續(xù)播出后,在社會上反響很大,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必將掀起武當文化熱的一波波浪潮。擦亮武當品牌,增進中西文化的交流發(fā)展,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會讓國人更加喜愛祖國的秀美山河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心無比感嘆,何其幸生在中華!為國人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貢獻力量!

紀錄片第十三集(民間歌者文吉良),講述文老師扎根于武當山南神道官山鎮(zhèn)崇山峻嶺中的呂家河山區(qū)小學從教近二十年。從開始的不會民歌,到如今的民歌傳頌者,歷經了太多的不易,身處山區(qū)小學,不懼條件艱苦。
文老師課堂之余認真學唱民歌,數(shù)十年如一日,不但自己唱,還把學會的民歌教給學生唱。民歌傳承從少年兒童抓起,他為呂家河民歌的傳承做出了積極貢獻。

武當山宮觀道樂和呂家河民歌同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呂家河屬大武當范圍,呂家河民歌自然也可以叫武當民歌。

前幾年,在一次道樂展演結束后,我和肖鋒、肖興云老師們一起與十堰市非遺中心的溫冰老師交流。溫老師認為漢江師范學院藝術學院是駐市高校中唯一有音樂專業(yè)的學校,在武當山道教音樂、呂家河民歌、房縣民歌的研究上都有一定的基礎和優(yōu)勢,市非遺中心有想法把十堰市非物質文化遺研究中心(武當山宮觀道樂、鄂西北民間音樂)牌子掛靠在藝術學院,大家一起為十堰市非遺事業(yè)的研究和傳承做出努力。

聽到這個想法,我們幾位老師當即就做出了正面回應,回去后馬上給學校匯報。后來經過雙方溝通協(xié)商,中心牌子如愿在學校掛牌,既助力十堰市的非遺事業(yè)發(fā)展,同時,也為學校的科研、教研提供了平臺,形成了雙贏局面。

一、呂家河民歌的情況簡介
2002年,呂家河村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2008年呂家河民歌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有“湖北省民歌村”、“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之稱。

明朝永樂年間開始大修武當山,在全國范圍內調集了30萬工匠,歷時13年之久。呂家河村所在的官山鎮(zhèn),是當年大修武當山的后勤保障中心。天南海北的工匠在武當山匯集,也帶來了各地民歌在武當山匯聚交融傳唱了下來。歷經六百多年的傳承延續(xù),留下了民歌瑰寶。

現(xiàn)已搜集整理的民歌達5000多首,記錄的曲調有79種之多。歌之豐富,曲調之廣,讓人驚奇。民歌歌詞內涵豐富、曲調優(yōu)美、演唱形式活潑多樣,既有江南小調的纏綿,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調的圓潤,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南北交融、東西薈萃的呂家河民歌內容廣泛,體裁多樣,唱腔豐富,表達方式靈活,其中含有秦腔楚曲的藝術因素,呈現(xiàn)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具有秦楚文化和中國民間音樂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呂家河民歌內容分陽歌、陰歌、長篇敘事詩三大類。陽歌又分喜慶歌、奉承歌、四六句、燈歌等。陰歌分為起歌頭、勸善歌、翻田埂、還陽歌等。長篇敘事詩是用歌唱的形式,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情感動人,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欲出。呂家河民歌兼融我國東西南北中的多種民歌風格,色彩奇幻,剛柔并舉。

二、呂家河民歌的主要成果
1、幾年來,政府相關部門及專家學者對老歌手的唱腔、唱詞、古詞、聲韻進行錄音、錄像、建立電子檔案,以防止人亡藝絕
經過多年的挖掘與整理,先后出版了《呂家河民歌集》、《呂家河民歌研究》、《武當后花園南神道探秘》、《武當南神道民間敘事詩集》、《呂家河民歌村民俗與研究》、《民歌與安魂》、《武當山民間文化搶拾述論》、《武當官山文明》、《武當后花園——官山》等書籍和《呂家河民歌.風光》VCD光碟、《武當南神道民間傳說》等系列叢書已編輯出版。

十堰市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丹江口市文化館館長許舞,用現(xiàn)代元素編配的一系列呂家河民歌,如《小幺姑娘》《雙探妹》《十杯子酒》《關關雎鳩》等,在社會上廣為傳唱。
漢江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師生也為呂家河民歌的傳承弘揚做出了努力。
藝術學院康平老師的專著《武當山民間文化搶拾述論》;龔光紅老師創(chuàng)作的歌曲《武當農家飯菜香》,歌詞及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呂家河民歌《十想姑娘》;龔老師受邀為十堰市白馬山旅游區(qū)第一屆旅游文化節(jié)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歌曲《眷戀白馬山》,里面也有呂家河民歌的元素;根據(jù)呂家河民歌創(chuàng)編的新民樂《呂家新暢》等。
以上作品漢江師院民樂團受邀在多種場合展演及開展對外交流活動,《呂家新暢》在2021年由湖北省總工會舉辦的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暨湖北省科教文衛(wèi)體系統(tǒng)職工文藝匯演中,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2、堅持傳承與發(fā)展并重
近年來,政府相關部門先后舉辦了“東風能源杯民歌大獎賽”、“青年民歌手大賽”、“官山是個好地方民歌演唱會”、“迎國慶.廉政民歌大賽”等,不斷培養(yǎng)新人。并組建了“呂家河民歌藝術表演團”,面對中外賓客展演,開展交流。

3、堅持宣傳與交流互補,逐步擴大社會影響
先后有人民日報、新華社、文化報、中央電視臺、香港《大公報》、上?!段膮R報》等100多家新聞單位,美、英、日、韓等10多家國外媒體對呂家河民歌進行了大力宣傳和推介,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此外,加拿大、德國、秘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學者訪問過呂家河村,為呂家河民歌走向世界做出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教授佐佐木伸先生一行到呂家河研究人類學,臨別時留日文詩一首:
“古國大唐是中華,神州六月遍地花。
采風三訪呂家河,山村古韻“頌風雅”。

4、堅持原始與現(xiàn)代融合
政府相關部門邀請了北京大學、中國音樂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武漢音樂學院、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漢江師范學院等高校在呂家河設立教學科研實習基地,深入到呂家河實習采風,開展教學實踐及田野調查,幫助挖掘整理經典民歌。
2007年4月,歌王姚啟華等3名歌手應邀走進了北京大學,為北大學子展演了原汁原味的呂家河民歌,并做了題為《讓呂家河民歌在中華民族發(fā)揚光大》的專題交流發(fā)言,深受北大師生的歡迎。
5、堅持保護和開發(fā)共贏,逐步凸顯民歌價值
嘗試讓呂家河民歌同旅游產業(yè)對接,讓民歌成為游客的消費品。為使呂家河民歌適應“大武當”旅游發(fā)展的需求,成為鄂西生態(tài)文化旅游圈的閃亮明珠。

三、呂家河民歌的未來發(fā)展
由于疫情原因,呂家河這幾年旅游市場受到了沖擊,為了生計中青年歌者大部分選擇了外出創(chuàng)業(yè)或務工。隨著老一輩歌者的陸續(xù)離世,傳承出現(xiàn)了青黃不接,后繼乏力的局面。目前,呂家河民歌發(fā)展面臨困境,待有關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從未來發(fā)展的角度,我談談自己的個人想法僅供有關部門參考。

1、加大非遺保護支持力度
加強宣傳,做好長遠規(guī)劃設計,分步實施培養(yǎng)非遺傳承人才。武當民歌(呂家河民歌)作為國家非遺項目,應舉十堰市、丹江口市力量來推動。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傳承的關鍵在人,可以在關山鎮(zhèn)、六里坪鎮(zhèn)等相鄰鄉(xiāng)鎮(zhèn),甚至是丹江口、十堰市境內,尋覓發(fā)展有志于民歌傳承的青年才俊吸引到民歌承傳的事業(yè)中來,壯大人才隊伍。

2、社會力量助力民歌傳承弘揚
與市大中專學校及社會各界積極開展交流,加強合作。推進民歌進課堂,進社區(qū),進廠礦企業(yè)等。
呂家河民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藝形態(tài),是無形文化遺產的“活化石”、是“民間文化的奇跡”。民歌里面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學、民俗等文化滋養(yǎng)。比如勸善歌等,對誠信向善、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家庭和順、社會和諧等,具有社會教化功能,傳播正能量,對大中專學校師生及社會各界的道德情操與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要加大宣傳、研究及應用力度,大力弘揚。
在革命時期,呂家河曾為賀龍將軍率領的紅三軍司令部駐地,呂家河人民為中國的革命做出過積極貢獻,加大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的宣傳及游學教育,傳播紅色革命文化,讓社會各界接受紅色革命再教育,為堅定文化自信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滋養(yǎng)。

3、非遺融合,共創(chuàng)未來
武當文化底蘊深厚,武當山在國內外知名度高,為國家五A級旅游景區(qū),旅游市場體量大,武當武術、武當?shù)罉贰⑽洚斆耖g故事等都屬于非遺文化,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呂家河民歌是武當民歌,屬武當文化主要組成部分。同為非遺,除了在呂家河展演外,也可以走出呂家河在武當山展演,或與武當武術、武當?shù)罉?、武當民間故事、武當茶道等融合,形成合力,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同步,在堅持傳統(tǒng)展現(xiàn)的同時,也要對民歌進行改編、創(chuàng)編創(chuàng)新發(fā)展。
通過新媒體、新平臺,多手法,對民歌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緊跟時代潮流,利用好新媒體,探尋多元化傳播模式,讓更多的人了解武當民歌,愛上武當文化。

相信在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武當民歌的未來一定會傳承的更有序,發(fā)展的更美好,會讓越來越多的中外朋友深切感受到中華非遺文化的魅力,為傳承武當文脈,為文化中國,為美麗中國做出新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