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針》注疏
九針是伏羲氏的族人發(fā)明的治病工具。他們使用不同形狀的針服務病人,或按、或摩、或刺、或血,累世療病,流傳廣泛,形成我們祖國豐富的中醫(yī)理論。
經(jīng)典華章《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經(jīng)》文理兩便,不妨讀讀解悶兒。
#九針#
1/9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子萬民,養(yǎng)百姓,而收其租稅。
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jīng)脈,調(diào)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
令可傳于后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jīng)紀。
異其章,別其表里,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jīng)。愿聞其情!”
#九針#
2? /9
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于一,終于九焉。請言其道:
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guān),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
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fā),不知機道,叩之不發(fā)。
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
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
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p>
#九針#
3? /9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后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nèi)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nèi)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wèi)。
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九針#
4? /9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chān針,長一寸六分;
二曰員(圓)針,長一寸六分;
三曰鍉dī針,長三寸半;
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
五曰鈹pī針,長四寸,廣二分半;
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
七曰毫(1/3毫米)針,長三寸六分;
八曰長針,長七寸;
九曰大針,長四寸。
镵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
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
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
(以上為淺表)
鋒針者,刃三隅,以發(fā)痼疾;
鈹針者,末如劍峰,以取大膿;
員利針者,大如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
(以上刺者略深)
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yǎng),以取痛痹;
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
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guān)之水也。九針畢矣。
(以上刺者深長)
#九針#
5? /9
岐伯曰:
“夫(游)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
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是謂甚病,病益甚。
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shù);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
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九針#
6? /9
黃帝曰:“愿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
? ? 岐伯曰:“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
經(jīng)脈十二,絡脈十五,
凡二十七氣以上下,
所出為井,(深洞)
所溜為滎,(小水)
所注為腧,(通道)
所行為經(jīng),(常行之大脈)
所以為合,(結(jié)聚為合)
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
節(jié)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所言節(jié)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五臟之氣已絕于內(nèi),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
五臟之氣已絕于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nèi),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
精泄則病益甚而恇(懼)。
致氣則生為癰瘍。(外癰、內(nèi)瘍)
#九針#
7? /9
岐伯曰: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guān),四關(guān)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
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jié)氣味也。
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循經(jīng)取穴)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于太淵(
拇長展肌腱橈側(cè)凹陷 ),太淵二。
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于大陵( 腕掌橫紋的中點處),大陵二。
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于太沖(第一二跖骨間,結(jié)合部前方凹陷中,有脈動處),太沖二。
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于太白(第一跖zhí骨小頭后下方的凹陷),太白二。
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于太溪(內(nèi)踝凹陷),太溪二。
膏之原,出于鳩尾(腹直肌起始點),鳩尾一。
肓之原,出于脖胦(肚臍),脖胦一。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
#九針#
8? /9
岐伯曰: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jié)也,猶閉也。
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jié)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jié)也,猶決閉也。
疾雖久,猶可畢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shù)也。
#九針#
9 /9
岐伯曰:“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
疾高而內(nèi)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注:
上文“疾高而內(nèi)者,取之陰之陵泉”,
陰陵泉屬于脾經(jīng),主腹脹、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