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櫻桃》而上
日更活動的最后一天,我糾結(jié)于該寫些什么,現(xiàn)在是19:07分,終于決定還是寫一篇隨筆,于是把播放器調(diào)成隨機(jī)模式,隨意選擇了其中一首作為BGM。
大概屬于無劇透閱讀感想。
讀完了《人間失格》的合集里最后一篇《櫻桃》,就簡單講講看這本書的感受好了。
比起其他文豪洞悉的能力、對人性的把控以及字里行間透漏出對人類苦難的悲憫,太宰治先生的長處顯然在于“私”(わたし),不可否認(rèn)太宰治先生也有對于人性的犀利刻畫之處,但他似乎更專注于自身的感受與悲苦的刻畫??梢哉f,不少文豪擅長將一群人的苦難血淋淋地挖出來,以各種各樣的手法讓讀者通過文字、通過書看到整個社會,乃至世間;而太宰治先生恰巧與之相對,他很巧妙的點在于……許多角色身上都能看到大庭葉藏的影子,那更傾向于一個人痛苦內(nèi)心的表露,所以它非?!八健?。
《人間失格》自然不必多言,單是“我”就有兩個:“葉藏”和“看到葉藏照片的‘我’”,通篇都是葉藏在回憶自己的一生,再由“我”看到葉藏的結(jié)局,仿佛一個夢中夢,又似莊生夢蝶:不知蝶化我,抑或我化蝶。有的人說葉藏不等于太宰治本人,在理;但葉藏的不解和疑問,定然也是太宰治先生一生所懷揣的不解和疑問。
這篇文章以許多人難以理解的剖白角度記錄了一個人的遭遇與言行,重點表達(dá)的地方在于葉藏對人類社會、人類默認(rèn)規(guī)則的不解,這些感受都非?!八健?,非常個人。
太宰治先生的“世間”,不是普羅眾生都在遭受苦難那個“世間”,它不是對“人類社會”的俯瞰,而是基于一個人的角度所不理解的“世界”,以及處于整個世界對立面的人——“我”。
所謂“人間失格”,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不容于世的人悲苦的自白與吶喊。
比起中心思想十分鮮明的《人間失格》,《微明》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篇指向性非常曖昧的文章。
我也很想像其他人說的那樣,用什么“父愛”什么“希望”什么“溫馨”來大做文章,但實際的觀感更接近于:不知所云。
太宰治先生本身是一個非常細(xì)膩的人,在先前閱讀的《人間失格》里也不乏用物品代指個人情感或心理狀態(tài)的描寫,因此《微明》里的曖昧感令我非常疑惑。
倘若他想描寫“希望”“父愛”,以他的習(xí)慣,應(yīng)該不止于此。
《微明》也許正如標(biāo)題所言,一切都是“微明”而已:微微的希望,微微的絕望、微微的父愛、微微的溫馨……文章里一切的情感都微乎其微,點到即止,最終燴制出了這篇《微明》。
《斜陽》是全書中我看得最快的一篇,較之閱讀《人間失格》時那種沉重感和不知為何拖沓的閱讀速度,《斜陽》看得我血脈賁張拳頭硬起甚至好幾次有暴跳如雷的沖動——同樣是不知為何看得很快,而且是沒有跳躍地看完了。
一開始,直治身上那些善于逃避的特質(zhì)便清晰地顯現(xiàn)出葉藏的影子;母親與和子的軟弱,尤其和子的自我安慰和欲擒故縱、假醉的清醒同樣與葉藏、直治如出一轍;閱讀到后期,竟連上原也顯現(xiàn)出葉藏的靈魂來。
我確實猜到了,這實在不很意外,這很太宰治先生,是屬于太宰治先生的“私”。
和子最后的選擇固然充滿爭議、離經(jīng)叛道,但也許是懦弱的她能做出最積極向上的努力了。如果說和子的懦弱正是承襲葉藏的懦弱,那么她所背負(fù)的大膽,說不定就是來源于太宰治先生心中的大膽期望呢。
《櫻桃》,是一個我很喜歡的標(biāo)題,閱讀之前我就在期待這會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很顯然,它是遠(yuǎn)遠(yuǎn)偏離我預(yù)料的一個故事。
看完這個故事之后我想到了今年的劇《隱秘的角落》,劇中每一集的標(biāo)題風(fēng)格與《櫻桃》如出一轍:標(biāo)題看似與內(nèi)容風(fēng)馬牛不相及,實則各有巧妙隱喻。
不得不承認(rèn)《櫻桃》這個標(biāo)題讓我充滿了幻想和期待,它更像是誘餌,讓人看完之后不得不回頭去翻標(biāo)題看看它和內(nèi)容有什么聯(lián)系,再恍然大悟,露出一個會意的笑容。
幾篇看完,《人間失格》確實是看得最沉重的,也許太宰治先生的作品本身更像他自身的宣泄,他將自己許多感受盡情宣諸于筆,才會充斥著那么多的“私”吧。
-END-
*記錄一下BGM:4MIN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