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94 | 《活著》:福貴說,這下可要好好活了


《活著》這部作品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它從1992年發(fā)表至今,一直在各個平臺的暢銷書榜單里,可見這本書對國人的影響。
余華說,這本書暢銷可能是因為「活著」這個書名,這個書名是他最喜歡的書名,是他認為他所有小說里最好的書名。

1.棄醫(yī)從文
作為作「棄醫(yī)從文」的代表,余華成為作家之前,是一名牙醫(yī)。
從醫(yī)也可能是受家庭的影響,余華的父親是一個外科醫(yī)生,他的童年基本都是在醫(yī)院里面度過的。但余華不喜歡每天看著別人張開的嘴巴,他覺得那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
他拔牙拔了整整五年,實在不想拔了,想去文化館,就開始寫小說。他當時也沒有寫小說的基礎,首先找了一本「人民文學」雜志學起了一些標點的規(guī)范:
什么應該是引號;
什么應該是逗號;
什么應該是句號;
看了兩頁,覺得行了就開始寫了。
就這么的,余華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
他說:“后來評論家們都贊揚我的語言簡潔,那是因為我識字少?!?/p>
2.故事
從前有一位富家的紈绔子弟名叫福貴,他仗著是家里的獨子,在城里荒唐風流、嗜賭如命。父親怕自家香火斷了,拿他沒有辦法,母親因為溺愛也放任他不管,妻子家珍屢次勸說無果,直到福貴把家產(chǎn)輸光。
自此之后,福貴二字與福貴再無關系。
福貴一家開始過起了貧窮的日子,福貴的父親不久之后便去世了,母親也生病了。就在福貴進城找醫(yī)生的時候被抓去做了壯丁,參加了解放戰(zhàn)爭。
兩年之后,福貴有幸活了下來。當他回到家中,發(fā)現(xiàn)母親早已去世,只剩妻子家珍帶著兒子和女兒艱難度日。女兒鳳霞因為一次發(fā)燒而變成了聾啞人,三歲的兒子有慶也不認識他。
然而沒過多久,家珍患上了軟骨??;十三歲的有慶在給縣長夫人獻血時,血被抽干而死;女兒鳳霞結(jié)婚后過了沒兩年好日子,就因為難產(chǎn)去世了。
沒過幾個月,福貴的妻子家珍也去世了。
在去世前,家珍對福貴說:“ 福貴,有慶、鳳霞是你送的葬,我想到你會親手埋掉我,就安心了。”
家珍說:“這輩子也快過完了,你對我這么好,我也心滿意足,我為你生了一雙兒女,也算是報答你了,下輩子我們還要在一起過。”
接著,只剩下鳳霞的丈夫——二喜,鳳霞的孩子苦根,還有福貴這祖孫三代相依為命。
可沒過幾年,二喜干活時被水泥板夾死。臨死前,二喜用盡所有力氣大喊了兩個字:苦根!
二喜死后,福貴便帶著外孫苦根生活。
福貴覺得這樣的日子苦是苦,累也是累,心里可是高興,有了苦根,人活著就有勁頭。
可后來,苦根因為難得吃到一次豆子,被活活撐死了。
一家人最后只剩下了福貴一個人。
最后,福貴用攢下的錢從屠夫手里買了一頭即將被宰的老牛,福貴給這頭老牛起了個名字—福貴,從此之后,福貴便和福貴相依為命。
3.活著
我相信很多人也看過電影版的「活著」。張藝謀導演把它搬上了熒幕,并在1994年獲得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的評委會大獎,福貴的扮演者葛優(yōu)也獲得了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男主角。

雖然和原著略有出入,但還是一個一悲到底的故事。我曾經(jīng)有很多疑問:
為什么家珍一直對福貴不離不棄?
為什么福貴的命運這么悲慘,卻沒有去尋死?
為什么福貴在講述自己苦難的一生的時候是幸福和快樂的呢?
以及,人,為什么而活?
在「活著」的韓文版自序里,余華是這么寫的: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后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
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了,就好好活,好好體驗生活本身。
有人一生總在追求生活的意義,可它們不知道,意義是生活的的結(jié)果,而不是生活的目標。你活成什么樣,你的意義就是什么樣的。
就像余華說的那樣: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感謝你花時間讀到這里。
注:以上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涉及侵權請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