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時期的國軍與日軍的坦克
雖然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軍陸軍的武器裝備看起來也不差,日軍有的國軍也基本上都有,但與其相比,國軍有些武器裝備從外國進口,盡管數(shù)量較少,但是隨著戰(zhàn)爭的爆發(fā),雙方的武器也開始亮相,這次我們就來看看,國軍與日軍的陸軍裝備吧!

89式坦克最大裝甲厚度為17毫米,主要武器為一門90式57毫米炮,以及兩挺就一式重機槍,一挺位于車體首上,一挺位于炮塔后面防止步兵偷襲,該車體身上有雷諾的一些設計布局。他同時也是侵華戰(zhàn)爭時期的日軍的急先鋒,由于我國當時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使其能夠在戰(zhàn)場上十分猖狂,從本質上來說,89式的設計并不優(yōu)秀,尤其在諾門坎戰(zhàn)役中與蘇軍BT坦克對決時發(fā)現(xiàn)了大量問題,雖然如此,它還是參加了太平洋戰(zhàn)爭的初期階段,隨后被97式坦克所取代(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世界上第一種使用柴油機的坦克)

日本陸軍省考慮到89式坦克的不足,要求來替換一下89式的新型戰(zhàn)車,這也導致了97式坦克的研發(fā),97式有兩種型號,另一種稱之為97改兩種車型一共研發(fā)了2千多輛。根據(jù)性能而言,57毫米短管炮主要用于支援步兵,反坦克能力很弱,對比德軍一號二號來說甚至是蘇聯(lián)的T26,它并不落后,不過隨著同盟國的新型坦克越來越多,為了與之對抗,安裝了一門一式47毫米炮,不過日軍由于沒有被帽穿甲彈,再加上47毫米炮彈很輕,隨著距離一遠,動能就大大降低了


這玩意的實際重量只有不到4噸,該車的最初目的是當做一種牽引車使用,不過卻后來投入戰(zhàn)斗,由于最初設計只是輛運輸牽引車,車體只有最近本的防護,在戰(zhàn)爭中,國軍士兵發(fā)現(xiàn)一捆手榴彈或者炸藥包就可以將其炸毀,甚至重機槍的穿甲彈(只要不擊中上面的大斜角的裝甲也能夠將其擊穿),不過缺乏武器裝備,當時的國軍士兵只能近距離,甚至是以身相拼。。。

但是遇見蘇軍與美軍是另一種畫風



該車是日軍輕型坦克里性能最好的一款,機動性很好,可以快速的攻占敵人的據(jù)點,它的37炮威力不錯,在諾門坎戰(zhàn)役中能夠擊毀蘇軍的輕型坦克(雖然都是互穿),但是面對美軍的M5坦克,同樣都是37毫米炮,但是穿甲能力卻相差甚遠,甚至日軍自己也嘲諷95式坦克的裝甲是用厚紙殼做成的,還有個驚人的案例,95式坦克被謝爾曼坦克過穿個大洞之后,繼續(xù)作戰(zhàn)的場景。面對國軍的PAK36也是日軍的噩夢。


看外表的樣子跟94式超輕型坦克的樣子差不多少,但是其體積,火力,功能都要比94式多的多,該車主要用于保護火車以及鐵路巡邏,最初設計與94一樣,后來用于護衛(wèi)鐵路運輸,這種裝甲車更換性能十分迅速,既可以在路上行駛,也能夠在鐵路上駕駛,對于游擊隊來說,這東西威脅力極大,它可以隨時隨地的開下來追擊破壞者。



由于94式超輕型裝甲車的能力不足,97式騎兵裝甲車是94式的發(fā)展型車體流線型的設計擁有更好的防御力,雖然也是37毫米炮,但是其火力比95式坦克要好,戰(zhàn)爭初期發(fā)揮了非常大的威力,不過面對謝爾曼坦克,它毫無招架之力。


此款裝甲車主要裝備于日軍的騎兵部隊,用于快速突擊以及火力支援任務,火力比94式戰(zhàn)車要強,裝備了一挺口徑為13.2毫米重機槍,由于槍管較長,它對付輕型載具有著非常大的殺傷力,然而車體大部分采用垂直裝甲,防御力不佳.400米內(nèi)不能有效防止毛瑟7.92的穿甲彈。(最厚處22毫米,最低6毫米)


此款裝甲車也是對付鐵道游擊隊的“克星”用于掩護火車運輸以及步兵用于各個戰(zhàn)場,火力密度極高,可以裝上五挺重機槍,而且速度很快,鐵路上可以達到將近70㎞每小時。(還有一款為91式,功能與其差不多,這里不多做介紹)



喜歡看抗日劇的小伙伴對這貨肯定不會陌生,沒錯,它就是87式裝甲車,這輛裝甲車幾乎參加了每一次的日軍地面行動,炮塔可以360度旋轉,可以安裝四挺重機槍,也可以安裝探照燈作為巡邏車使用。它經(jīng)常配合一些其它的裝甲車以及坦克來投入戰(zhàn)斗,給我國當時的人民造成了很嚴重的傷害。車體裝甲厚度為6毫米,最大時速70km每小時。

其它的一些裝甲車簡單介紹一下


可以看見,這么多型號的日軍載具,都在當時的我國耀武揚威,車體上面貼著的太陽旗與膏藥旗對于當時的我們來說是一種屈辱,犯下累累罪行的鬼子更是我們心中無法抹去的傷痛。。。。國軍篇(包括東北軍):

雷諾坦克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法國,它的出現(xiàn),是坦克發(fā)展上的一次重大更新,導致許多國家都分分購買以此為藍本。1919年,法國派遣了一部分雷諾坦克到海參崴參,后來這批坦克落入了張作霖的手里,又過了兩年,張作霖向法國英國均購買了36輛雷諾坦克,這批坦克于1924年抵達大連交付給了張作霖



NC27也具備了一些雷諾坦克的特點,1922年,張作霖也購買的一些 ,但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它與雷諾坦克都落入在了日軍手里,日軍把這些坦克變成了兩個坦克連,后又一些交給了偽滿洲國軍。


與雷諾相比,美國的M1917坦克并沒有什么太大變化,是以雷諾坦克為基礎仿制產(chǎn)生的,主要是把火炮換成了美國貨,其性能也與雷諾差不多,20年代末,東北軍也配備了此型坦克。

(雷諾子孫)FIAT-3000坦克在20世紀20年代初開始設計生產(chǎn),它是意大利的第一款國產(chǎn)坦克,在二戰(zhàn)時期也有服役記錄,也出口到了我國與蘇聯(lián),火力性能都比原本的雷諾要好得多,東北軍也裝備過這種型號的坦克,37年國民政府也從意大利購買了一定型號的坦克。


1934年,意大利研發(fā)了此款超輕型坦克只有3噸多一點,裝備了2挺8毫米的機槍,最厚裝甲厚度為15毫米,1936年當時購買了一批該載具,但具體數(shù)量不祥,參加了淞滬會戰(zhàn),但大部分被炸毀和被俘虜,1938年初,國民政府又買了一部分此坦克,參加了昆侖關戰(zhàn)役。

該坦克是英軍在一戰(zhàn)后研發(fā)的一種兩棲坦克,車體類似船型,后面帶有在水里行駛的螺旋槳,由駕駛員操控,速度很快,陸地40km每小時 水里6km每小時,但裝甲過薄,只有9毫米,并且發(fā)現(xiàn)懸掛結構比較脆弱沒有被英軍大量采購,1935年,國民政府購買了大約30輛此型坦克,代號龍連,車體迷彩保持了原本的樣子。

1936年,有16輛維克斯坦克裝備了戰(zhàn)車1連,代號虎連。軍迷都把它稱之為維克斯六噸半,成員3人,主要武器為一門47毫米榴彈炮和一到兩挺重機槍。此坦克也參加了淞滬會戰(zhàn)和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但由于缺乏步兵掩護,許多坦克單槍匹馬的闖入日軍陣營,除了被俘虜以外,大部分都被日軍各個擊破,幾乎損失殆盡。。。


英國在30年代中期研制的雙人有旋轉炮塔的坦克,配備了一挺7.92重機槍,車體有無線電臺,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聯(lián)絡,進行偵查等,1936年,國民政府購買了約4輛左右,后來中國遠征軍也有些零星裝備。


在1934年,法國組成了一個新的機械化部隊,要求使用新型坦克來替換老舊的雷諾坦克,因此研發(fā)了諸多型號,30年代后期,中央軍接收了滇軍使用的AMR33/35輕型坦克。配發(fā)給第200師,后參加了入緬作戰(zhàn),但具體數(shù)量未知。


中德合作時期,為擴展武器貿(mào)易,當時國民政府積極與德國展開軍事合作,組成了后來的德械師,大量的德國裝備入旭到場,當時購買了大概17輛一號坦克,在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有10輛一號坦克戰(zhàn)損和渡江沉沒,剩下的被日軍俘獲


這種裝甲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德國大量使用,最大速度90km每小時,成員3人,裝甲厚度8毫米,武器為一挺MG13重機槍,1939年德國出售了一批此型號,裝備于第200師的戰(zhàn)車第三連,參加了臺兒莊的戰(zhàn)斗,后來參加了入緬作戰(zhàn),大部分被日軍擊毀



隨著與德國關系的破裂,當時國民政府因遲遲無法得到新式武器而發(fā)愁,他們把目光轉向了蘇聯(lián),蘇聯(lián)也為了避免被德日兩軍的夾擊,開始了對中國的軍事援助,因此購買了80多輛T26坦克,這些坦克后來參加了昆侖關戰(zhàn)役,由于其火力45毫米炮,要超過日軍95式坦克,曾給予日軍重大打擊。

BT系列坦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克里斯蒂懸掛,非常快速的機動性婉如坦克里的騎兵。國民政府也在1938年購買了此型坦克,軍機械化第200師接受了4輛。


BA-10裝甲車相比 3? 6型號均得到了改進,BA3? BA6國民政府也得到過一些,除了戰(zhàn)爭中被擊毀外,剩下的被我人民解放軍繳獲。

在蘇軍初期,為了提高部隊的機動能力,在GAZ-M1越野卡車的基礎上造出了多用途裝甲車裝甲厚度最大6毫米速度90km每小時,是蘇軍早期廣泛裝備的一種早期型號,在30年代后期,國民政府引進了數(shù)量不祥的20型裝甲車


該坦克于1942年定型,主要武器為37炮,和7.62毫米機槍,通過租借法案援助了當時的同盟國,1943年,國民政府配備了48輛M3坦克并組建了駐印軍戰(zhàn)車第一營,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國民黨把它投入到了淮海戰(zhàn)役和徐蚌會戰(zhàn)之后大量被我解放軍繳獲,也成為了當時解放軍的主力坦克。

毫無疑問,謝爾曼坦克是美國陸軍在二戰(zhàn)時期勝利的功勛,地位自然不用說,各種型號有數(shù)十種之多,美國援助當時的中國為。M4A4型,數(shù)量35輛,大大提高了戰(zhàn)斗力,車體采用老虎??圖案,在緬北作戰(zhàn)中,創(chuàng)下了成功擊毀日軍坦克的記錄,也體驗了一把鳥槍換大炮的感覺。


在20世紀20年代,為了解決部隊車輛在復雜地面上機動力差的問題,出現(xiàn)了半履帶裝甲車。M3裝甲車被美軍廣泛使用,中國駐印軍也得到過該型號的裝甲車,內(nèi)戰(zhàn)期間,人民解放軍也少量繳獲

在早期軍閥割據(jù)的情況下,一些軍閥開始有一些裝甲能力,用一些卡車改造成自制的裝甲車,可以搭載一些槍炮用以補充武力但是其性能與數(shù)量未知

和平來之不易,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強國富民,振興中華!歡迎大家到戰(zhàn)地1942聯(lián)機幫助群來玩:群號41580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