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譚》之《鵝鵝鵝》個人觀后感

鵝籠
??--“世態(tài)漁洋已道盡,人間何事不鵝籠?”
(寫在正文之前的說明)
近日,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嗶哩嗶哩聯(lián)合出品的原創(chuàng)網(wǎng)絡動畫短片合集《中國奇譚》上線,它由八個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立的故事組成,承載了中國民族文化與哲學。懷著好奇,我也去湊了湊熱鬧。動畫本身制作精良,每一集都涵蓋了較為深刻的主題。
其中,第二集《鵝鵝鵝》頗有一些“高深莫測”。它改編自《陽羨書生》(南朝文學家吳均創(chuàng)作的一篇志怪小說),是十多分鐘的默劇,故事具有明顯的聊齋風格。情節(jié)簡單,寓意卻十分豐富。大家觀后的感想和評論也莫衷一是。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此,我且不論對錯是非,僅僅發(fā)表一些個人觀點。
(故事簡介與梗概(這里強烈建議讀者親自去看原片!))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706667?spm_id_from=333.337.0.0
一貨郎送兩只大鵝去鄰村,途徑兇險之地鵝山并遭遇了由狐貍幻化而成的瘸腿書生,要貨郎背他去對面的山頂。書生進入貨郎的鵝籠,吃掉了他的兩只鵝,卻又在山頂以酒水答謝貨郎。
狐貍從口中請出心上人兔子精來斟酒助興,“醉酒”睡去后,兔子精也請出她的心上人豬精來相會,豬精如法炮制請出他的心上人天鵝精。貨郎對天鵝精一見鐘情,二人互訴衷腸,相談甚歡。
然而,就在貨郎下決心接納天鵝精時,豬精醒來吞回天鵝精,兔精也吞回豬精...經(jīng)過套娃式的回吞后,貨郎美夢破滅,只撿到天鵝精遺留下來的一串耳飾。故事的最后,耳飾化為漫天飛鵝,展翅飛走。
(個人的解讀與觀后感)
“這里是鵝山,是你失蹤的地方。”
故事開篇,這兩排字赫然映入眼簾。這是啟發(fā)我個人理解的一個重要切入點。鵝山,象征人心莫測,暗流涌動的社會。貨郎最初的目的,簡簡單單,就是度過鵝山,將兩只大鵝運到鄰村,一切的變故都始于途遇那只書生狐貍。
生而為人,年少時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淳樸簡單的愿望,或者,叫做“初心”與“夢想”。正如貨郎那小小鵝籠里的兩只大鵝。
然而,漸漸地,有些東西,不那么純真的東西,會半路殺出,橫在你前行的路中央。名利、錢財、酒色...化而為一,合為“狐貍”,或曰:欲望。似乎意識到來者不善,似乎處于恐懼與害怕,如貨郎始見狐貍一般慌忙掉頭跑開,卻發(fā)現(xiàn)身前身后都是狐貍,冥冥當中已無退路。
答應送它上山,讓它鉆入自己的鵝籠,不知不覺,兩只大鵝已被吞噬。而自己也在籠中狐貍的驅使下?lián)u搖擺擺地走向“人生之巔”。
山頂對飲,把酒言歡,酣然飲下狐貍遞來的好酒,飄飄欲仙,此時的你,是否已經(jīng)深陷欲念之海,難以自拔。如貨郎幻覺中瀑布頂端的小舟,再一刻就要墜落深淵。
那“套娃”式的“吐”和“吞”呢?我想,這是在寓意欲望本身的特點:層層嵌套。當你受到誘惑,迷失正軌時,墮落往往是一步步推進的。一個欲望會生發(fā)出下一個欲望,如此循環(huán)往復,你在其中越陷越深。
“盡頭”是什么?那只美好的“天鵝精”是什么?
可能,那的確是一個“盡頭”。她如此美麗動人,如水中明月、鏡中鮮花,卻可望不可即,最終被層層吞回,一陣恍惚,面前最后出現(xiàn)還是狐貍那詭異發(fā)笑的嘴臉。
“你是個貨郎,就在剛才,你丟了三只鵝?!?/span>
原初的夢想與美好的憧憬一齊破滅,兜兜轉轉,最后只得看她化作飛鵝飄然離去,剩下空空如也的鵝籠。
每個人都是貨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鵝籠,籠里裝著的大鵝,也不可避免地要從小村步入鵝山,朝向自己的目的地步步前進。在路途上也會遇到狐貍,會經(jīng)歷是否接納他的抉擇。
度他上山,看他變出好酒,吐出一個又一個“心上人”,你迷醉其間,伸手去夠,最后卻一無所得,只留下無盡的惘然。
可不可能做另外一種選擇呢?試想貨郎就是想踏實地運送兩只鵝到終點,對路中的狐貍視而不見,堅持自己原來的道路,這可行嗎?作為一個年方十七的少年,我要坦言:我不知道。
網(wǎng)上有人說:“人活著活著就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泵\本多舛,面對未知,我們會不會不知不覺就丟失本心,誤入歧途?
再進一層去思考,貨郎本人,算是誤入歧途了么?雖說是稀里糊涂跟著狐貍上了山,目睹了光怪陸離的種種奇象,可他自己卻也在其中對美麗的天鵝精驚鴻一瞥。
古語云:“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有些東西我們終究無法企及,那么去追求,去挽留的過程本身就只是算作深陷欲望無法自拔嗎?佛教《金剛經(jīng)》中有一段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蔽覀兊囊簧?,或許本來如露亦如電。而浮生若夢,為歡又幾何?
有的東西在鵝籠中,我們自己,或許也在鵝籠中?;弥猩?,變化亦無常。
但至少,今時今日的我還是不愿做個虛無主義者的。我還是愿意守好鵝籠馱好鵝,并希望能順利通過這莫測的鵝山。我愿歷盡千帆后,歸來仍是少年。
(后記和一些雜談)
志怪小說本就以奇詭浪漫的敘事見長,亦真亦幻間,給讀者以一種朦朧的、縹緲不定的美的享受。有些故事(如我們學過的《促織》等等)讀來出人意料,恍惚間卻又能悟出作者蘊含的深意。
當今網(wǎng)絡時代,真是喧囂而聒噪,每天都有鋪天蓋地的信息漫卷而來。涌現(xiàn)出的大量網(wǎng)絡作品又實在是良莠不齊。此時此刻,能有像《中國奇譚》一樣的作品誕是十分欣喜的。
全片由八個“妖怪”故事組成,其中既包含了有傳統(tǒng)來歷的故事,也包括了完全新的故事,還有基于傳統(tǒng)因素創(chuàng)新的故事。影片涵蓋多種美術風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傳統(tǒng)的二維、剪紙、偶定格動畫,又有CG、三渲二的現(xiàn)代技術,還有將素描與中國水墨韻味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嘗試,是創(chuàng)作者們對中國美學一次多視角的詮釋。
它借助中國傳統(tǒng)志怪小說的文化原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現(xiàn)代的方式講述源于傳統(tǒng)的“妖怪”故事,是“文藝復興”;它一別于多數(shù)拘泥特效和無腦劇情、博人眼球的爆米花作品,在故事中巧妙融入當今社會現(xiàn)實,引發(fā)觀眾對生活、對世界有價值、有深度的思考,實在可謂獨具匠心,非同凡響。
本文僅表達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討論,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