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文史 第41輯 水鄉(xiāng)風情 中山風土人情雜談 4、壓年飯
壓年飯菜。除夕闔家所用質(zhì)量上乘而豐盛的飯菜,其量多于平日所備的數(shù)倍,以備吃剩大半作為壓年飯菜。此乃于城鄉(xiāng)沿行已久的慣例。人們制備的除夕飯菜,先盛載大部分用作壓年的,當餐桌上用剩的,夾舀少量存下,作象征性吃剩而已。其飯用最靚的粘仔米煮成,取富余糧多飯靚之意。其菜肴,必有一雙完整無缺的干煎鏞、鰱魚或大鯪魚,其意是資高油厚,年年有余;又有茨菰炆鴨鵝肉、蓮藕煮豬肉。茨菰只只有筍,謂有子孫傳宗接代云。蓮藕節(jié)節(jié)相通和藕斷絲連,寓闔家和氣相處與思遠懷宗之意;還有豬大腸混合蘿卜、沙葛、姜片,烹成甜酸肴,意為長長久久,子孫昌盛,兼有食后開胃消化之功,一舉兩得。富裕之家,當有蠔豉發(fā)菜、冬菇、干貝(江珧柱)、魚翅羹、海參、鮑魚、果子貍等珍貴名饌相配。然通常少用雞肉作壓年菜肴的,俗話雞與毒蟲蜈蚣為天生冤家對頭,雞見蜈蚣必啄吃之,而蜈蚣嗅到雞肉味,必攀爬其上拉尿屙屎,凡隔夜雞肴,均不宜食用云云。壓年飯于年初一加熱用;壓年菜肴留至初二始用。因俗例年初一整天吃素,以齋菜素餐敬神,表示靜潔虔誠云云。壓年飯菜之所以世代相傳,從古至今沿行,既有迷信意頭和彩數(shù)、運兆等天命宿命主觀因素;又有大年初一街市歇業(yè),初二零時始有肉菜供應,但一般于天亮前即收市;初三俗謂豬日,屠場休息停宰,菜市場也不開檔,一般店鋪攤檔,最早者初六開市,遲者延至初十或十五才開張,等等客觀原因所致。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