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現(xiàn)實題材電影的巨大缺口

被刷屏了吧?應該的。看完影片后我更堅定了這一想法。
毫無疑問,《我不是藥神》注定會成為這個七月乃至今年國產(chǎn)電影最大的現(xiàn)象級“爆款”,除去影片本身可圈可點的過硬質量外,其“現(xiàn)實題材”作品的身份更是為自己鍍上了無限強大的不滅金身,能有這樣一部讓觀眾“聚焦身邊之人”的電影,是我們每個人的幸運。

目前關于該片的相關文章早已鋪天蓋地,有些大家反復討論過的問題(比如原型啊、藥品啊、現(xiàn)象?。┚筒辉龠^多展開了,這里就事論事,只談電影。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strong>
其實我觀影時最驚訝的,不是影片中所反映的沉重現(xiàn)實(畢竟上映前已經(jīng)了解了許多),而是電影本身的完成度和表現(xiàn)力,可以說,即便刨除掉“題材”帶來的巨大能量,換個不痛不癢的故事,變成《我不是門神》、《我不是車神》、《我不是神棍》啥的,它依然可以是部難得的好片子。
最顯著特點是:影片從頭至尾非常流暢,一氣呵成,觀看體驗非常良好。

故事說復雜也不復雜,就是走私禁藥賺錢后良心發(fā)現(xiàn)的事兒,但真要交代得清楚、表現(xiàn)地立體,卻沒那么簡單。
《我不是藥神》開篇僅半小時就徹底震住了我:程勇落魄不堪的生活、呂受益等白血病人走投無路的艱難境地、天價正版藥的實際困局,相互交織作用下催生了鋌而走險的販藥事實,整個流程足夠清晰、完整,大場面、小細節(jié)一應俱全,該有的鏡頭都有,但全都適可而止,絕不拖泥帶水,剪輯編排等處理相當干練利落。
而這還是導演文牧野的第一部長片,即便可能會有一些“前輩”的指點,但這份“成熟感”依然難能可貴。

病人想買便宜的救命藥,程勇想掙大錢,那這樁“有市場前景”的買賣就敲定了。
程勇有走私路子、能打開貨源渠道,呂受益有市場眼光和客戶基礎,兩人組成了初核心;為了能打開市場,他們吸納進了握有更多病友資源的劉思慧;為了能把生意做大做強,他們又相繼把“翻譯”劉牧師和“苦力”彭浩納入麾下。
就是這樣一套稀里糊涂的草臺班子,開啟了黑藥市上的“創(chuàng)業(yè)神話”。

在此之前,小團隊中每個人都過得不如意……可正所謂“錢壯慫人膽”,賺到第一桶金后,“神油”團隊成員立刻鳥槍換炮,稱之為脫胎換骨也無不可。
窮苦慣了的人成為暴發(fā)戶后難免自我膨脹,一行人喝酒慶祝時,程勇拿錢砸經(jīng)理跳舞、隨后軟磨硬泡進了劉思慧房間的幾場戲,將這種暴富后的欲壑難填和如夢似幻推到了一個高潮。
影片除了敘事不含糊外,頗多匠心獨具的細節(jié)也是非常出彩的加分項——劉思慧給程勇倒水讓他稍等的場景,我印象很深。

兩人都認定了接下去要發(fā)生的關系,程勇渾身上下盡是“大權在握”的滿足感,卻不想偏偏被一口熱水燙到了嘴巴……隨后慧慧女兒的出現(xiàn),則又讓程勇心頭一涼……一個隱喻加一個明喻,漸漸讓精蟲上腦的程勇清醒了大半,“大家都沒啥了不起,還不是苦中作樂”,不得不說是很有心思的設計(此外,程勇為父親喂飯、對兒子出國的態(tài)度、呂收益的橘子等細節(jié)都很有嚼頭)。
果不其然,影片的風格、韻味也在這一段落開始了悄無聲息的轉換。
呂收益邀請程勇赴家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之前兩人似乎只是生意合作伙伴的關系,而小兩口的言行,讓程勇感受到了自己不僅是老板,還是朋友、是恩人。

此后一系列變故產(chǎn)生的戲劇沖突也就順理成章了。
《我不是藥神》的起轉承合都十分自然順暢,電影語言運用也足夠老道,這為影片的優(yōu)良品質打下了最扎實的基礎。當然不是說沒任何問題,只不過相比起成片質量,那些存在的不足確實可以忽略不計——更別提還有演員們的出色表演所提供的強力保障。
有了這些基礎,影片闡述主題自然水到渠成。
在我看來,《我不是藥神》中每一個角色的行為都沒有錯,即便是再不濟的人,身上也存在閃光點。

呂收益、劉思慧、牧師等許多白血病人買賣便宜走私藥是為了救人活命,渴望活下去當然沒錯;
程勇為了能挺起腰桿子揚眉吐氣而去違法可以理解,之后害怕東窗事發(fā)而甩手上岸更沒有錯,救人并不是他的義務,何況還要冒被捕判刑的風險;
警察局長秉公執(zhí)法也沒有錯,“法大于情”是他們的立身之本,規(guī)矩就是規(guī)矩;
“黃毛”彭浩為了救程勇而犧牲自己的做法其實很傻,但沒人能說他錯了,因為這是他僅存的信念和道義;

曹斌“先緊后松”的執(zhí)法理念同樣沒錯,當法理和情義攪得他無所適從時,抽身離開是他最無奈也最合適的選擇;
張長林長期賣假藥固然沒得洗,但他在牟取暴利時畢竟順手救過一些病人,甚至在嘲諷程勇說“窮病沒法治”后依然沒供出程勇,幫助自己不認可的人繼續(xù)做不認可的“傻事”,誰能忍心說他錯了;
甚至于在影片中充當最大反派的瑞士醫(yī)藥代表,他們也有苦處,大型藥企巨頭為了研發(fā)新藥耗費了無數(shù)人力物資,高價出售藥品并打擊廉價高仿藥都是遵從了“游戲規(guī)則”,合情合理,何錯之有?

然而,把所有這些看似“沒有錯”的人和事放到一起,最終造就的局面偏偏就是錯的。
這份不堪重負的“舉世之殤”,便是《我不是藥神》所展現(xiàn)出來的最大痛點。
電影的成功首先要歸功于品質的勝利,但歸根結底,它更多是屬于“題材”的勝利。
近些年多數(shù)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國產(chǎn)電影,要么執(zhí)著于“幻想”只求博君一笑,要么緊盯著帝王將相、英雄美人……如果說電影是“造夢機器”,那么它們分別是放空自我忘卻煩惱的“美夢”,以及高高在上得抬頭仰視的“迷夢”。
唯獨需要我們朝身邊看、甚至往下看的“現(xiàn)實之夢”卻是少有人做的,這些夢太真實,也太刺痛。

《我不是藥神》今時今日的所受到的待遇,反映出了觀眾們對于現(xiàn)實題材作品究竟有多么饑渴。
并不是沒人在拍現(xiàn)實題材電影,只不過礙于創(chuàng)作力、審查等諸多主客觀因素制約,絕大多數(shù)該類型的片子往往得不到“市場”的青睞。
這里就不得不佩服寧浩、徐崢兩位監(jiān)制了:這些年他們一直沒有放棄對于現(xiàn)實題材作品創(chuàng)作的探索,寧浩的《無人區(qū)》經(jīng)歷了近五年的審查修改才得以上映,之后《心花路放》的成功更像是一次厚積薄發(fā)的牛刀小試,徐崢遠的不提,就說今年他貢獻良多的三部電影(發(fā)掘、提攜有潛力的新導演),《幕后玩家》不功不過,《超時空同居》小小成功,《我不是藥神》獲得巨功。
有人還在埋怨“審查制度”的時候,有人卻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締造了一座里程碑。

事實上,影片順利公映壓力頗多,比如片名由本來頗具諷刺意味的《中國藥神》(《印度藥神》等)改成了現(xiàn)在更直白、低姿態(tài)的《我不是藥神》,早前宣傳時也非常低調,就怕被人編排亂做文章……所幸,那些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困難都被一一克服了。
最后再說句題外話,這部片子能上映,多少也是因為國家對自己的醫(yī)藥改革有自信……不管承認與否,電影這一藝術形式本身也擁有“宣傳”的功能——而這幾年有那么多正面導向的新聞報道,希望大家去關注醫(yī)改藥改、關注傷殘病弱群體,其實都不如這樣一部膾炙人口的電影來得更有效果。
《我不是藥神》的成功,亦算是偶然中的必然。
【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號“有愛評論區(q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