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與溝通》定義總結(上)
第一章 論證與批判性思維
論辯:證明在信念或價值觀上影響他人的論證
論證:提出主張并給出支撐的理據的陳述,影響持有不同觀點的人。
主張:論者希望他人接受的觀點或結論
證據:客觀上觀察到的事實條件,或者從先前的結論組成。
推理:證據和主張的合理聯系
論證語境:想提議的環(huán)境,包括論者、問題或需求、受眾。
論證場域:論證的社會學背景,以論證參與者的溝通方式為特征。
場依存標準:特定場域內引導論證生成的規(guī)則、規(guī)范和指示。
場不變標準:無論什么論證背景,都應有所標準。
論證領域:指導我們構建評價論證的社會建構。公共、個人、技術。
假設:我們理所當然的觀點,屬思維的底線和出發(fā)點。
概念:決定我們思考的法則定義,建構人類思維。來源基于領域。
批判性思維:整合所有可獲取的信息,獲得假說或結論,使人信服。
個人領域:私人的非正式討論,以人際交往標準論證。
公共領域:基于公眾大眾評判的標準,以社會道德公眾利益論證。
技術領域:基于場域內專家為標準,以正式規(guī)則嚴格標準論證。
第二章 論證的共向性視角
視角:發(fā)現論辯的核心標準
邏輯視角:脫離背景,非領域的合理性和論證的結構。
辯證視角:全面探究,徹底、理性、周密。
修辭視角:強調受眾被說服的可能性。
歸納:從特殊到一般
演繹:從一般到特殊
調解風格:支持他人保持關系。
論證鏈:把已證實的主張變成新主張論證基準的證據。
論證關系:論者和受眾間依賴的關系。
論證情境:人事物的自然背景+論證有待完成的迫切狀態(tài)。
論證風格:平衡內容和受眾關系的趨向。
直言三段論:兩個前提得到必然結論,包括指定類的直言詞項。
競爭風格:特定系列論證比其他更高級。
共向性方法:聽眾認可與內容一樣重要而達到一致認知的互相勸說。
資料:圖爾敏模型中的證據,即證據的定義外加受眾認可的條件。
選言三段論:大前提有多個選項,小前提排除單個,結論肯定唯一。
省略三段論:觀眾對其一個或多個前提已有的信念之上的論述。
假言三段論:不涉及直接比較的論證,有條件的大前提。
逃避風格:內容和關系均不重要,問題直接放棄。
形式邏輯:結構化陳述得出結論。
爭議線:區(qū)分證據和主張的虛擬界限。
談判風格:關系和內容目標均重要無法拿捏時。
限定詞:“可能”等論者的理性確切程度
保留:論證的例外情況
修辭情境:同論證情境,人事物的自然背景和引發(fā)話題的迫切狀態(tài)。
三段論:三個陳述句組成的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真實性:論證前提和可驗證的真相的一致性。
有效性:證據支持主張的程度。
第三章 主張
溯因式:主張逐漸顯現,言說者一起合作得出結論。
文化:群體凝聚的共同意義系統。
集體主義文化:關注集體主義的成功,非個人成就。
演繹式:開門見山說立場,用邏輯推理闡述。
高語境情境:論者依賴于受眾從情境中理解意義的能力。
個人主義文化:關注個人成就,每個人都與眾不同。
歸納式: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觀點與證據,之后歸納形成自有結論。
工具性價值:行為模式或實現其他價值的方法。
跨文化能力:滿足自身需求目標期望的同時,能夠與對方環(huán)境的個體的需求能力和期望保持相對一致的能力。有七種特征:展示尊敬、論證的互動姿態(tài)、知識導向、同理心、角色行為、互動管理、容忍不確定性。
低語境情境:論證中表達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
敘述式:通過故事和報道表達自我觀點。
終結性價值:存在的理想結果狀態(tài),人一生大約為12~24個。
價值共識:社會成員在價值等級上的一致程度
價值內容:價值動機性目標,即價值觀如何引導激勵我們的行為。
價值弱化:價值等級降低
價值強化:價值等級升高
價值等級:對價值的排序
價值再分配: 某價值的傳播范圍越來越廣,直到所有社會成員奉行。
價值再標準化:價值觀標準位置重新擺放的過程
價值觀:想要實現人們不同目標的重要性,是指導人們生活的原則。
價值結構化:我們個人價值體系中的動態(tài)關系。
價值體系:一個持久的信念結構,與偏好行為模式和最終狀態(tài)相關。
第四章 主張
平衡:所有接受或反對的議題都納入命題場。
舉證責任:當要反駁公眾認可的東西時,反駁者有必要舉證實質。
挑戰(zhàn):與對方的價值觀主張對立。
歷史事實主張:根據歷史事件證據的強度推出結論。
清晰:多大程度將論證聚焦在特定的議題上。
爭議性:陳述的立場暫不被受眾接受和支持。
雙重意義主張:行為和結果雙重意義的舉證責任。
逐漸浮現的主張:在不斷交談過程中形成的主張
明確的主張:引發(fā)論證的主張和命題。
事實主張: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事實條件或關系做判斷。
隱含的主張:不用公開,但公共者能夠明了。
議題:命題內隱含分歧的各類觀點。
命題范圍:哪些議題應該包含在內,哪些應該排除在外的界限。
政策主張:采取特定的行為方案,評價行為政策是否應該發(fā)生改變。
預先確定的主張:先于延展意義的主張。
預測主張:過去跟未來的關系條件會有重復,但忽略突發(fā)事件。
預設:
命題場:命題內具有爭議的所有議題。
命題:首要主張
關系主張:一種關系或事件和另一種關系或事件建立關系
價值主張:根據論者提出的標準去評價一個實踐或者想法目標。
第五章 證據
可獲取性:提出觀點的人是否有機會觀察有爭議的事情。
人工制品:有助于證明論證的物理制品
內部一致性:證據自身來源的自洽一致。
外部一致性:證據跟不是證據來源的證據保持一致
偏見:對判斷非理性的曲解或對主題的成見。
客觀性:對某一問題不扭曲并保持公正。
專業(yè)知識:跟主題討論的專業(yè)相關知識。
抄襲:使用別人的觀點或語句沒有正確的署名。
一手來源:證據的原始來源。
二手來源:匯集分析總結一手來源的資料。
樣本:進行研究時調查的對象。
有代表的樣本:樣本具有總體的特征。
可靠來源:多次證明是正確的。
報告和描述:非數值的敘述性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