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思考,快與慢》中文 第七章:字母“B”與數(shù)字“13”

2021-03-17 17:13 作者:追尋花火の久妹Riku  | 我要投稿

《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 原文 書籍翻譯 第七章

作者:[美]丹尼爾·卡尼曼

【以下內容為作者的正文】注:根據(jù)語意略有改動,但不影響原意。


第7章 字母“B”與數(shù)字“13”


偉大的喜劇演員丹尼·凱(Danny Kaye)的一句話一直縈繞于我的腦際,從十幾歲至今都不曾忘記。談到一個自己很不喜歡的女人時,他說:“她最得意的姿態(tài)是忘乎所以,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倉促下結論?!痹谖遗c阿莫斯·特沃斯基開始討論研究統(tǒng)計性直覺的合理性問題時,這句話就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F(xiàn)在,我覺得這句話正是對系統(tǒng)1的功能恰如其分的描述。如果結論可能是正確的,偶爾的錯誤所付出的代價也在可接受的范圍內,而且這種倉促的做法可以節(jié)省很多時間和精力,那么這種倉促的結論就是高效的。如果對情況不熟悉,在風險又高并且沒有時間去搜集更多信息的情況下過早下結論就很冒險。此時,很可能會出現(xiàn)直覺性錯誤,但這種錯誤也許可以通過系統(tǒng)2的有意干涉而得以避免。

13 還是 B

圖中三個方框的內容有何共同點?答案是,它們全都有歧義。你幾乎可以確定地讀出左邊方框內所呈現(xiàn)的內容是“A?B?C”,右邊是“12 13?14”,但左右兩個方框的中間那部分內容是一模一樣的。你本可以將它們看做是“A?13 C”和“12 B 14”的,但你卻沒有這樣做。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同樣的形狀在字母的環(huán)境下就容易被看做是字母,在數(shù)字的環(huán)境下就容易被看做是數(shù)字。完整的環(huán)境能幫助你理解其中的每一個因素。那個形狀是會引發(fā)歧義的,但你過早地對它的“身份”下了結論,并且根本意識不到你已經賦予了某種歧義以解釋。

?

看到中間框的內容(Ann approached the bank, 其中Ann是人名,Approach有“接近”的意思,Bank可以指“銀行”或者“岸邊”),你可能會把安(Ann)想象成一個滿腦子都是錢的女人,她正走入一棟有出納員和地下金庫的房子。但這個貌似可信的理解并不是唯一的可能,這個句子同樣有歧義。如果在這個句子之前有“他們沿著這條河緩緩地漂向下游”這樣一句話,你就會想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場景。當你一直在想河流的問題時,“bank”(這個單詞有“岸邊”和“銀行”兩個意思)這個單詞就與錢沒什么聯(lián)系了。在沒有清晰情境的情況下,系統(tǒng)1會自行建立一個可能的情境。我們知道這是系統(tǒng)1判斷的結果,因為你并沒有意識到自己作了選擇,也沒有意識到還可能有別的解釋。除非你最近一直在乘獨木舟,否則你去銀行所用的時間肯定要比在河里漂流的時間多,所以你才會根據(jù)最近所經歷的事化解了“bank”一詞的誤解。當我們對答案不確定時,系統(tǒng)1就根據(jù)過往經歷去賭一個答案。這種下賭的規(guī)則是明智的:最近發(fā)生的事及當前情境是作抉擇時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腦中沒有閃現(xiàn)出任何最近發(fā)生的事,那更為遙遠的記憶便會呈現(xiàn)出來。你最早、記憶最為深刻的經歷一定是唱英文字母歌,這首歌的開頭一定是“A?B?C”,而不是“A?13 C”。

?

在這兩個例子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你作了一個確切的選擇,但自己卻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做了。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的只有一種解釋,而且你從未意識到這些問題會有歧義。系統(tǒng)1不會記得自己放棄的幾個選項,甚至都不記得曾有過多種選擇。有意識的懷疑需要同時在腦中記住多種互不相容的解釋,需要付出努力,而這并不是系統(tǒng)1的長項。易變和懷疑是系統(tǒng)2的職責范圍。

?

是什么讓你相信了那些荒謬之詞?

?

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因著有《哈佛幸福課》(Stumbling to Happiness)一書而廣為人知。一次,他在一篇名為“大腦怎樣產生信任”的文章中,以17世紀的哲學家斯賓諾莎的理論為基礎,提出了一個關于信任與不信任的理論。吉爾伯特提出,在理解一個陳述之前,一定會先試圖相信它:如果這個陳述正確的話,你必須先了解它的觀點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有這樣,你才能決定是否“懷疑”它。最初你產生相信某種觀點的想法,是因為系統(tǒng)1的自主運作,這種運作包括構建這一情況下可能性最大的解釋。吉爾伯特認為,即使是一個毫無意義的陳述也會喚起人們最初的信任。你試試他給出的例子:“白魚吃糖果?!蹦阌锌赡芤庾R到一個關于魚和糖果的模糊印象,這個印象的產生過程,就是聯(lián)想記憶自動搜索“魚”和“糖果”這兩個概念之間各種聯(lián)系的過程,這一過程會使這種很荒唐的說法看起來竟有些道理了。

?

吉爾伯特認為系統(tǒng)2的工作就是不信任/質疑,他用一個漂亮的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受試者看到一些很荒謬的說法,比如“一個叫丁卡的人是一團火焰”,他們要在幾秒鐘內說出這個句子的說法是“對”還是“錯”。隨后實驗人員要檢驗一下受試者是否記得哪些句子是“對”的。這一實驗還有一個條件,即受試者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還要按照要求記住一些數(shù)字。系統(tǒng)2的干擾產生了選擇性效果:它使人們很難“不信任”那些錯誤的論斷。在后續(xù)的記憶測試中,筋疲力盡的受試者最后竟認為許多錯誤的論斷都是正確的。這個實驗的寓意是深刻的:當有系統(tǒng)2參與時,我們幾乎會相信所有事情。因為系統(tǒng)1不僅好騙,還容易產生偏見;而盡管系統(tǒng)2掌管懷疑和不信任的大權,但是它有時很忙,不忙時也很懶惰,總會擅離職守。的確,已有證據(jù)顯示,當人們勞累或是精力耗盡時,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卻有說服力的信息影響,例如廣告。

?

聯(lián)想記憶的運作是導致“確認偏誤”的原因之一。如果有人問你:“山姆友好嗎?”你就會想到山姆的各種行為舉止;而如果有人問你:“山姆是不是很不友好?”你就很難想起他的許多舉動。有一項專門針對證據(jù)確認問題進行的名為“積極測試策略”的研究,這項研究主要考察系統(tǒng)2是如何驗證假設的。一些自然科學家認為應通過駁斥假設以證實其是否成立,但其他人(通常是科學家)則主張通過尋找符合他們當前觀點的數(shù)據(jù)來證實假設是否成立。系統(tǒng)1產生的確認偏誤不加批判地接受了建議,夸大了極端的可能性以及不可能的事件。如果被問及海嘯在今后30年內襲擊加利福尼亞州的可能性有多大,你腦中所呈現(xiàn)的圖像很有可能就是海嘯,你會更容易高估出現(xiàn)災難的可能性。這就如同看到同吉爾伯特提出的那些類似“白魚吃糖果”這種無意義的陳述時產生的反應一樣。

?

光環(huán)效應Halo Effect與群體的智慧

?

如果你贊同一個總統(tǒng)的政見,你可能也會喜愛他的聲音及著裝。喜愛(或討厭)某個人就會喜愛(或討厭)這個人的全部—包括你還沒有觀察到的方面—這種傾向就叫做光環(huán)效應。這個術語已在心理學領域使用了長達一個世紀,但仍然沒能成為日常用語。這是一件憾事,因為光環(huán)效應這個說法很好地詮釋了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偏見,這種偏見在我們塑造對人與環(huán)境的看法時起著很大的作用。系統(tǒng)1可以通過很多比現(xiàn)實更簡單卻更連貫的方式來表現(xiàn)這個世界,光環(huán)效應就是其中一種。

?

你在某派對上遇到了個名叫瓊的女士,發(fā)現(xiàn)她既漂亮又善談?,F(xiàn)在,她的名字再次出現(xiàn),并有可能是被叫去捐款。你知道瓊有多慷慨嗎?正確答案是:你事實上什么都不知道,因為沒有理由可以讓你認為善于社交的人在慈善方面會表現(xiàn)得慷慨。但你喜愛瓊,當你想到瓊時,那種喜愛的感覺會再次涌上心頭。你自己慷慨,也喜歡慷慨的人。通過聯(lián)想,你預先傾向于相信瓊是慷慨的?,F(xiàn)在,你認為瓊是慷慨的,你可能會比以前更喜歡她,因為你又增加了一條令她討你喜歡的特點。

?

在瓊的這則故事里,我們并沒有她慷慨程度的真正證據(jù),而是憑借自己對她的情感回應作出猜測,用猜測彌補證據(jù)的缺失。在其他情況下,證據(jù)會逐漸出現(xiàn),由第一印象產生的感覺會影響你對事物的解讀。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的一個實驗堪稱心理學實驗中不朽的經典。他對兩個人進行了描述,并要求其他人對這兩人的個性進行評論。你認為艾倫和本這兩人怎么樣?

?

艾倫:聰明—勤奮—沖動—愛挑剔—固執(zhí)—忌妒心強

本:忌妒心強—固執(zhí)—愛挑剔—沖動—勤奮—聰明

?

如果你像我們一樣,你就會更喜歡艾倫一些。前幾條列出的性格特征會改變后面出現(xiàn)的特征的含義。我們認為聰明人有理由固執(zhí),并且還會尊重他這一點。然而,一個忌妒心強又固執(zhí)的人如果還很聰明的話,他身上就帶有一些危險性。光環(huán)效應也可以化解歧義:如同“bank”這個單詞一樣,“固執(zhí)”這個形容詞也是有歧義的,但將它放在一定情境中歧義便會被化解。

?

對于這個研究主題,還有許多衍生出來的實驗。在一項研究中,受試者要先考慮一下描述艾倫的前三個形容詞,然后再考慮剩下那三個描述艾倫的形容詞,但實驗人員告訴他們,后三個詞是用來描述另外一個人的。隨后,當受試者根據(jù)這些描述假想出兩個人時,實驗人員問他們,這6個形容詞是否有可能用來形容同一個人時,大多數(shù)受試者都認為不可能!

?

我們對一個人性格特征的觀察順序是隨機的。然而,順序的確很重要,因為光環(huán)效應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續(xù)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在我剛做教授時,我評價學生論文的方式很傳統(tǒng)。我會順序一次取一本論文,一邊讀一邊打分,然后計算出總成績,之后再接著批改下一個學生的論文。最后,我注意到自己對每一本論文的評估都出奇地相似。我開始懷疑我的評分產生了光環(huán)效應,即第一次評分對接下來的所有評分都產生了一定影響。這樣的機制十分簡單:在我給某學生的第一份論文打了高分后,再碰到有模糊或是有歧義的陳述時都會對這個學生手下留情。這種做法看似合理。一個學生能將第一份論文寫好的話,就不應在第二份論文中犯低級錯誤!但我評分的方法卻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某個學生寫了兩份論文,一份論點有力,另一份卻經不起推敲,我則會因為批改的順序不同而給出不同的分數(shù)。我曾經告訴學生兩份論文的評分標準是一樣的,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相比第二份論文來說,第一份論文對于總分的影響更大。所以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

我采取了一種新的做法。我閱讀并批改了某個學生第一個問題的答案,然后接著改下一個學生的相關論述,而不是按順序讀完第一個學生的整本論文才評閱下一份。我確定將所有分數(shù)都寫在了論文集的封底,以避免在批改第二份論文時出現(xiàn)偏見(即使是無意識的)。在改變方法后不久,出現(xiàn)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結果:我對評分的自信程度比原來更低了。原因在于我頻繁地感到一種不適。當我對某個學生的第二份論文感到失望時,便在他的論文集封底記下一個低分,但卻偶然發(fā)現(xiàn)我給他的第一份論文打了最高分。我也注意到了我會不經意地改變尚未寫下來的分數(shù)以縮小兩份論文之間的分數(shù)差,并且,我很難克制住自己不這樣做。我對同一個學生的論文評分通常相差巨大。這樣的前后不一使我感到不確定和沮喪。

?

我現(xiàn)在對自己的評分行為感到失望和不自信,但我認為這是件好事,因為它表明現(xiàn)在這個方法比原來的有進步。我先前所感到的一致性是偽造出來的,它使我有了認知放松之感,我的系統(tǒng)2也欣然接受了最后的分數(shù)。采用新方法之后,雖然第一個問題深深影響到我對之后學生的評估,但我允許自己這樣做,因而學生某些問題答得好和不好的分數(shù)差別也就不是我有意為之的了。但我發(fā)現(xiàn)同一個學生在回答一個問題時表現(xiàn)優(yōu)異,而對另一個問題的解答卻很糟糕。當我改變方法時,這種令人感到不適的前后不一致就顯露了出來:它不僅反映出隨便拿一個問題去衡量學生水平的做法是不恰當?shù)?,還反映出我自己打出的分數(shù)同樣不可靠。

?

我采取的避免光環(huán)效應的評卷方法遵循了一個普遍原則:消除錯誤的關聯(lián)!為了了解這一原則的工作原理,我們設想一下:向大量觀察者展示一些裝有硬幣的玻璃罐,讓他們估計一下每一個罐里硬幣的數(shù)量。詹姆斯·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在他最為暢銷的著作《群體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一書中解釋道,一個人單獨完成這個任務的效果并不理想,但一群人共同作出判斷時準確率就很高。有些人高估了硬幣的數(shù)量,另一些人低估了它,但對所有判斷進行平均估算得出的平均值就會趨近于準確值。這種機制很容易理解:每個人都觀察著同一個玻璃罐,他們的判斷都基于一個共同的基礎。另一方面,每個人犯的錯誤都與其他人的錯誤無關,(在沒有系統(tǒng)性偏見的情況下)這些錯誤的平均值趨近于零。然而,只有在每個人的觀察相互獨立、每個人所犯錯誤之間不相關聯(lián)的情況下,降低錯誤率的奇跡才能出現(xiàn)。如果觀察者持有相同偏見,就算將他們的判斷匯總起來也難以降低錯誤率。允許不同觀察者之間相互影響會減少樣本量,進而影響小組估值的準確率。

?

想要從大量證據(jù)來源中獲取最有用的信息,你應設法使這些來源相互獨立。這也是警察辦案時所遵循的規(guī)則。如果某個案件有多個目擊證人,在錄口供之前,這些證人是不能獲準討論案件的。這樣做不僅是為了防止不懷好意的證人相互串通,還避免了沒有偏見的證人相互影響。交流過各自目擊過程的證人容易在證詞中犯相似的錯誤,降低了他們所提供信息的總體價值。減少信息來源中的冗贅信息總是沒錯的。

?

企業(yè)高管需要花大量時間主持會議,獨立判斷原則(及解除錯誤關聯(lián))可以直接應用到這些工作中。一條簡單的規(guī)則就能發(fā)揮作用:在開始討論某個問題之前,先讓與會的每一位成員各自寫下簡短的意見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很好地利用了小組里不同知識和見解的價值。而開放性討論這一常規(guī)做法總會注重那些發(fā)言早而又強勢的人的意見,使得其他人一味附和他們的觀點。

?

眼見為實的想法往往讓我們倉促作出決定

?

我和阿莫斯早期合作時最美好的記憶中有一點很難忘,就是他總是樂此不疲地重復一個搞笑情節(jié)。阿莫斯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他大學時代的一位哲學老師,他用帶著濃重德國口音的希伯來語咆哮著說:“你必須時刻牢記‘Primat of the Is’?!蔽覐奈磁靼姿睦蠋熕f的那句短語是什么意思(我想阿莫斯也不明白吧),但是阿莫斯卻還是會說那些笑話。每當我們遇到大腦對現(xiàn)有信息和未知信息的處理方法嚴重失衡的問題時,他總會想起那句莫名其妙的短語(我最后也總是這樣)。

?

聯(lián)想機制一個最基本的結構特點就是它只能回憶起已被激活的觀點。無法從記憶中獲取的信息(即使是無意識的)可能并不存在。系統(tǒng)1善于提取當前激活的想法來構建最可信的故事情節(jié),但它不會(也不能)提取本系統(tǒng)中根本不存在的信息。

?

衡量系統(tǒng)1是否成功的方法是看它所創(chuàng)造的情境是否具有連貫性,而與故事所需數(shù)據(jù)的數(shù)量和質量關系不大。信息匱乏是常事,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系統(tǒng)1則會倉促作出結論。請思考下面的說法:“明迪克會是一個出色的領導嗎?她聰明又堅強……”你的腦海中一定會馬上閃現(xiàn)出一個答案—“當然會”。你根據(jù)非常有限的信息選擇了一個最佳答案,但是你卻行動過早。試想一下,如果緊隨其后的兩個形容詞是“腐敗“和”嚴酷“,你該怎么辦?

?

在對明迪克這位領導作出快速判斷時,請注意有些事你并沒有做,你沒有自問:“在形成對某人是否具有領導才能的看法之前,我應該了解些什么?”系統(tǒng)1在第一個形容詞出現(xiàn)后就開始自主運作了:聰明是好的,既聰明又堅強就更好了,系統(tǒng)1非常輕松地生成了這種想法。如果有新信息出現(xiàn)(例如明迪克思想腐?。?,這個故事就會被改寫了,但是系統(tǒng)1并不會等待也不會出現(xiàn)主觀上的不適。對于第一印象的偏好依然存在。

?

尋找連貫性的系統(tǒng)1和懶惰的系統(tǒng)2相結合,意味著系統(tǒng)2將會贊同許多直覺性的信念,而這些信念又準確地反映了系統(tǒng)1產生的印象。當然,系統(tǒng)2也能對證據(jù)采取系統(tǒng)而謹慎的處理方法,還能在作決定之前考慮出現(xiàn)的眾多選項—設想你正在賣房子,你就會設法搜尋一些你不知道的信息。然而,即使是深思熟慮后的決定,系統(tǒng)1也能對其產生影響。系統(tǒng)1的信息輸入從未停止。

?

在證據(jù)不足的情況下過早下結論對我們理解直覺性思考非常有幫助,本書也常提到這樣的情況,我將會用一個冗長的縮寫來代表這種情形:WYSIATI,意思為“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即眼見即為事實。系統(tǒng)1基本上對于引起印象和直覺的信息的質量和數(shù)量都不敏感。

?

阿莫斯與他在斯坦福大學帶的兩名研究生作了一項與“眼見即為事實”直接相關的研究。受試者得到了一些證據(jù)并且知道這些證據(jù)是片面的,而研究者則是要觀察他們拿到證據(jù)后的反應。這些受試者接觸到的都是法律案例,下面就是一例:

?

43歲的被告戴維·桑頓(David Thornton)是工會界代表。9月3日,他來到了“平價大藥房”168號進行例行視察。他來到這家藥店還不到10分鐘,一名駐店經理就過來告訴他不能再站在店里和員工們說話,他只能利用員工休息時間在一間密室里見見他們。在工會與“平價大藥房”的合約中,這一要求是得到允許的,但從未執(zhí)行過。當桑頓拒絕這個要求時,經理告訴他,要么遵守約定,要么離開藥店,否則他將被逮捕。此時桑頓暗示經理,在不妨礙生意的情況下,他一直以來都是在店里與員工交談的,每次談話時間也就是10分鐘左右,從來也沒有人反對過這一做法,他寧愿被抓也不愿改變例行的視察程序。于是,經理叫來了警察,警察以非法侵入的罪名逮捕了桑頓。在桑頓留了案底并被關押在拘留室一段時間后,所有的指控都被取消。現(xiàn)在,桑頓準備起訴“平價大藥房”非法拘留。

?

所有受試者都閱讀了這些背景材料,除此之外,每一組受試者還聽了控辯雙方代理律師所作的陳述。情況自然是工會方的律師將逮捕視為恐嚇行為,藥店方的律師則認為在藥店進行談話擾亂經營秩序,經理的行為是合理的。還有一些受試者就像陪審團成員一樣聽了控辯雙方的陳述。雙方律師并沒有增加任何背景材料中未提及的有用信息。

?

所有受試者都充分了解了整個過程,那些只聽到其中一方辯詞的受試者能夠很輕松地為另一方寫出辯詞。然而,片面的證據(jù)陳述對判斷有著重大影響。另外,只掌握一方證據(jù)的受試者比掌握了雙方證據(jù)的受試者更有自信。這正說明人們根據(jù)已有信息勾勒出的故事的連貫性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一個好故事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前后一致性,而不是其完整性。的確,你常會發(fā)現(xiàn):知道得很少反而可以把已知的所有事物都囊括進連貫的思維模式中。

?

眼見即為事實的理念有助于達成連貫性和認知放松的狀態(tài),從而使我們相信某個陳述是真實的。這一理念解釋了我們能夠快速思考的原因,解釋了我們是如何弄清楚一個復雜領域中那些信息片段的含義的。很多時候,我們拼湊出的連貫情節(jié)與事實是無限接近的,完全可以用來支持理性活動。而我還會運用眼見即為事實原則對判斷和選擇中存在的很多偏見作出解釋,以下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

- 過于自信:正如眼見即為事實原則指出的那樣,無論是證據(jù)的數(shù)量還是質量都與主觀自信關系不大。每個人對自身想法的自信程度主要取決于他們對親眼所見的事情的講述效果,即使他們幾乎什么都沒有看到也沒有關系。我們經常考慮不到自己有可能尚未掌握對判斷起決定性作用的那份證據(jù),卻總是認為眼見即為事實。此外,我們的聯(lián)想系統(tǒng)更傾向于選擇已被激活的連貫模式,抑制懷疑和歧義。

?

- 框架效應:同一信息的不同表達方式常常會激發(fā)人們不同的情感?!笆中g后一個月內的存活率是90%”的說法要比“手術后一個月的死亡率是10%”更令人安心。同樣,說涼菜“90%不含脂肪”要比說“10%含有脂肪”更具吸引力。很明顯,前述每組句子的深層含義都是相同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但人們通常能讀出不同的含義,而且覺得自己的所見就是事實。

?

- 忽略基礎概率:回憶一下史蒂夫,那個溫和整潔、做事井井有條,常被看做圖書管理員的人。這個人物性格的描述是生動形象的,盡管你清楚地知道男性農民比男性圖書管理員多得多,但在考慮這個問題時,你總會忽略這個事實。你覺得自己的所見史蒂夫的性格)即為事實。

?

示例過早下結論

“她對這個人的管理技能一無所知。之所以對他印象很好,是因為曾經聽他作過一次精彩的報告?!?/span>

“在討論之前大家先獨自考慮一下這個問題,這樣可以避免觀點的相互干擾,這樣更利于集思廣益?!?/span>

“他們看了一份優(yōu)質的咨詢報告后就作了一個重大決定,他們并沒意識到自己掌握的信息其實很少?!?/span>

“他們并不想了解更多信息,因為那樣可能會破壞整個故事情節(jié)。他們更愿意相信眼見即為事實?!?/span>


第七章 完

《思考,快與慢》中文 第七章:字母“B”與數(shù)字“13”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洞口县| 原平市| 游戏| 马关县| 扬州市| 文水县| 汉寿县| 石景山区| 阿鲁科尔沁旗| 桂阳县| 铜陵市| 扎鲁特旗| 方山县| 安仁县| 高雄市| 喀喇沁旗| 阳谷县| 芮城县| 巴楚县| 株洲县| 简阳市| 加查县| 广河县| 民丰县| 嘉善县| 聂荣县| 舞阳县| 涿鹿县| 江阴市| 平陆县| 北宁市| 曲周县| 宜宾市| 平顶山市| 泾川县| 光泽县| 禄劝| 天台县| 土默特左旗| 五常市| 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