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是出自《道德經》第79章,它的原文是: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今譯】
調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有余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
因此圣人保存借據(jù)的存根,但是并不向人索取償還。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jù)的人那樣寬裕,無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取。
自然的規(guī)律是沒有偏愛的,經常和善人一起。

【我讀經典】
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用稅賦來榨取百姓,用刑政來鉗制大眾,都足以構怨于民,要知道,“和大怨,必有余恕”,大怨已經產生了,再用各種方法去調解,也一定會有余留的怨恨,這怎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理想的政治是以“德”化民——輔助人民,給與而不索取,絕不騷擾百姓,這就是“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的意義。
為什么說“天道無親”?人的心里常有一種“移情作用”,心情開朗時,覺得花草樹木都在點頭含笑;心情抑悶時,覺得山河大地都在哀思悲愁,這是將人的主觀情意投射給外物,把宇宙加以人情化的緣故。所以說自然的規(guī)律是沒有偏愛的,花開葉落都是自然的現(xiàn)象,不是某種好惡感情的結果。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碧斓罌]有偏愛,善人之所以容易得到幫助,乃是他自為的結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