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中的戲曲記憶】邀您走進——昆曲電影《十五貫》
【銀幕中的戲曲記憶】邀您走進——昆曲電影《十五貫》
https://mp.weixin.qq.com/s/Ev_Okqzy3SfUEHIN15Km2Q
梨園鄉(xiāng)韻
新中國成立后,戲曲影片經歷著繁華滄桑,并造就了一代名流,描寫了新中國成立后的文藝向往,以及獨具天南地北的鄉(xiāng)音風情。特此,“梨園鄉(xiāng)韻”推出《銀幕中的戲曲記憶》系列,邀您追溯往事,再現流金,一同重溫永未消逝的歲月。
《銀幕中的戲曲記憶》
戲曲在中國百姓文藝中悠久而成熟
電影是依靠現代工業(yè)技術形成的大眾娛樂
20世紀初期電影剛剛從西方傳入中國
東西方的大眾文藝也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銀幕上的戲曲記憶由此誕生
或許,您曾被大銀幕上那動人的傳奇
膾炙人口的唱腔深深打動
某些戲曲電影至今依然影響著我們的審美
占據著我們的藝術回憶
今天我們邀您重溫那些經典片段
去探尋,當年的震撼是否還在您心中縈繞
沒有半點衰減呢?
昆曲電影《十五貫》
優(yōu)秀的戲曲電影,一定在它的形成初期,經歷了市井、劇場、年代、大眾審美的大浪淘沙,它們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和文藝的進步,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對待藝術的態(tài)度,從黑白片到當今的數字電影,我們會逐漸領略到戲曲其實在默默地成長,并不張揚地與時俱進。下面,我們一同走進昆曲電影《十五貫》。

昆曲,載著陽春白雪的美譽,卻馱著曲高和寡的評價走到了今天。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十五貫》改編和演出的成功對于昆劇來說確實是一個大的轉折點,《十五貫》的舞臺改編和導演陳靜,在1986年《<十五貫>劇本改編與導演構想的手冊》當中,有一段被她用紅筆勾畫的文字這樣寫道:“突然被省文化局指定要我?guī)椭粋€民營公助,處境十分困難的劇團改編并導演一個傳統劇目,這個劇團就是現在的浙江昆劇團前身,以唱蘇劇為主兼演少許昆曲折子戲的國風劇社。要我改編和導演的劇目就是昆曲傳統戲《雙熊夢》又名《十五貫》,省文化局為什么要調一個越劇的編導去幫助一個蘇劇團搞一個昆曲劇目呢?最初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扶持這個劇團一把,讓他們添置一些器材、服裝,改善一下生活,使他們在上演新劇目后增加一些收入。我記得省文化局和劇團所抱的希望是賣到兩萬張票,至于說要把這個戲編排成為昆曲保留劇目要到北京去匯報演出,要達到全國水平,要把實際上已經滅亡的昆劇劇種救活,在當時誰也沒有這樣想過。假如當時有人先提出這樣的要求,再調我去導演,我是一定不敢接受這個任務的。”

可想而知,《十五貫》的成功絕對來自無心插柳,絕對是在沒有太多功利色彩,純粹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的單純之作。

1956年4月10日,?昆曲《十五貫》在北京廣和劇場開始演出后,獲得了巨大成功,并于4月17日進中南海為毛主席等中央領導演出。兩天后,周恩來總理從外地回來也看了,并傳遞了毛主席對《十五貫》的三點意見:好戲、要推廣、劇團要獎勵。因此,在4月21日文化部還在北京吉祥戲院召開了隆重的表彰大會,給予浙江昆劇團5000元的獎勵,并迅即于5月12日下文,推薦全國各大劇團演出此劇。《人民日報》編發(fā)了《從“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的社論,社論希望每一個還沒有受到重視的劇種,今后不再要等到來北京演出一場以后才能救活,一時間全國爭演《十五貫》。劇中,昆曲藝術家王傳淞的靈活精湛,周傳瑛的嫻熟瀟灑,給《十五貫》留下了傳世的風采。
今天,我們重溫經典,共同走進昆曲藝術片《十五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