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全球第一,市值或突破3萬億美元!蘋果汽車兩年后量產?
在與微軟的角逐中,蘋果再度超越微軟,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近期,受到蘋果造車等消息的影響,蘋果的股價接連拉升,市值突破了2.7萬億美元,距離3萬億美元的市值也僅有一步之遙。

上周,巴菲特旗下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布了截至三季度末的13F報告。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伯克希爾哈撒韋第一大買入股票為雪佛龍,而作為第一大持倉蘋果持倉并未變化,依舊為8.871億股股票,持股市值1255億美元,占其持倉比例為43%。
押對蘋果,是這五六年巴菲特最正確的決定,而蘋果公司也沒讓巴菲特失望,其良好的表現(xiàn)也數次地“救”伯克希爾的業(yè)績于水火之中。
根據IDC最新的調研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手機總出貨量達 3.312 億部,同比下滑 6.7%。但是因為iPhone13系列的主動降價,其銷量大幅回升,并取得了20.8%的出貨量增長,一舉超越小米重新成為全球第二。
另外,不得不說隨著榮耀的回歸,小米本季度也繼續(xù)承壓。具體數據方面,三季度,三星的出貨量為6900萬部,同比下滑14.2%;蘋果出貨量為5040萬部,同比上升20.8%;小米出貨量為4430萬部,同比下滑4.6%。
此次,蘋果的“加量不加價”的策略明顯取得了一定成效,未來隨著相關產能的釋放,蘋果的銷量應該還會有一個上升周期。

目前,蘋果面對的問題,除了核心業(yè)務手機市場的問題,另外就是造車的問題。在兩手抓的情況下,當下全球多個手機廠商均將新能源當作了下一個階段的增長點,除了蘋果小米也做出了類似的選擇。
但是,從當下蘋果的造車進度來看,似乎蘋果的推進并沒有那么順利。眾所周知,造車的流程相對比較復雜,當下除了特斯拉其他的新能源車企多多少少都選擇了代工的模式,且造車對于供應鏈管控要求也是比較高的,特斯拉就因為對供應鏈的強大管控能力始終能將毛利保持在20%左右,實際上蘋果也要借助供應鏈的力量。
早在今年9月,蘋果CEO庫克曾密集拜訪了日韓的汽車制造商,其中包括豐田汽車、SK集團以及LG電子等。拜訪這些車企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芯片短缺之下,Apple Car的生產問題。據悉,今年年初蘋果還曾與韓國的現(xiàn)代汽車以及日本的車企做過接觸,不過效果很不理想。
其后,蘋果也邀請過寧德時代以及比亞迪在美國建廠,但均被兩家拒絕。有消息稱,蘋果在與供應鏈廠商合作中,習慣了自己控制供應鏈,傳統(tǒng)車企擔心與蘋果合作,長期很容易陷入到權力的爭奪當中去,所以這些供應鏈廠商均比較謹慎。

目前,蘋果手中的現(xiàn)金超過了2000億美元,但是在新能源車領域,其并未像在手機領域一樣,擁有強大的掌控能力。根據目前的消息,蘋果公司目前正在推進自動駕駛技術,并計劃在2024年生產第一款乘用車,屆時可能會發(fā)布突破性的電池技術。
但是,隨著全球疫情的蔓延以及其他方面的問題,蘋果推出汽車的時間可能會被延長到2025年。
綜合而言,造車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畢竟蘋果從立項造車到現(xiàn)在時間也不短了,當下還仍未有一輛車下線,可見其量產仍未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目前,蘋果造車的主要看點就是電池以及自動駕駛技術,但是這兩項技術對于新能源車來說均是重點和點。所以,我認為如果蘋果不盡快推出新能源汽車,等其他車企完成幾代產品之后,屆時蘋果的競爭力將會被大大的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