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角到底選什么,演員的氣質對角色和表演有什么影響?
演員的氣質可以用色調來形容。
比如,氣質溫和的就是暖色調,氣質陽光的也是。有些演員的氣質看著是同一類型,但還有細微的差別,比如,氣質硬朗的,但又透著親切感的,就是暖色調,有些則鋒銳更盛,則偏冷色調。

拋開戲路不談,演員的氣質要看戲外,戲內是不準的,畢竟有些演員的氣質是跟著角色改變的。當看到一位演員時,對他最直觀的印象就是他的氣質和色調。
演員之于影視劇就像是一塊材料,而氣質之于演員則像是材料的質地和顏色,當演員進入角色后,開始跟著人設的氣質改變自身氣質,這個過程就像是在原有的色調之中加入其他的顏色。
從這個角度想,選角貼角色就顯得很有必要,除了外形之外,還要貼合氣質,也就像是角色的色調與演員的自身色調越相近,越貼合,表演起來也就越舒服,這就像是畫畫,你要畫一個紅色的番茄,自然要使用紅色系的顏料來畫,使用的顏料越接近你所描畫的番茄顏色,畫出來的番茄越逼真。

不貼合角色的選角則像是拿綠色,藍色去畫番茄,演員想要演好番茄,就等于是往本身的綠色,藍色又加上了紅色,哪怕運用演技來盡力彌補色調不合,但出來的結果就像是綠色中調入了紅色,看著也不如直接用紅色來畫番茄更自然好看——演技不是萬能的。演員扮演角色一定是從形似到神似的過程,當你的外形氣質不貼合角色,哪怕演技高超,也只能像是拿綠色的顏料加調了紅色去畫番茄,雖然畫出來的番茄很傳神,但顏色依舊怪怪的——得其神,而失其形。
如果遇到演員自身的業(yè)務水平有限,選角又不貼合角色,那么結果就是既失形又失神,綠中調入紅色,調得不好會顯得很臟,畫技不好,又用臟臟的顏色畫出來的番茄是肯定沒法看的——這也是演技不好的演員最好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qū),不要挑戰(zhàn)自己的演技(畫技),不要改變自身的氣質(色調)去飾演有難度的角色的原因所在。
將演員的氣質比作顏色的色調還有一個比較方便的地方在于,雖然演員可以跟著角色改變自身的氣質,就像是在原有的色調上加上其他的顏色,戲路寬,業(yè)務好的演員擅長將其他色調融入自身的色調之中,可以調出貼近塑造角色的色調,運用出色的畫技畫出好看的角色。但演員自身的底色依舊會對他們飾演角色的色調造成影響,觀眾雖然不會細究這的影響,但會有直觀的感受。
《白夜追兇》的劇粉曾經(jīng)形容過潘粵明演的關宏峰,劇中強調的是這個角色冷靜理智到近乎無情的一面,但潘老師自身的氣質影響到了這個角色,讓他在絕對的理性之中又帶著一份隱隱的溫情和柔軟。

再比如,他的胡八一,這一版的劇本對胡八一的塑造是最貼合原著的一版,他自身氣質里的那份溫文讓胡八一表面的油滑透出了一種人生閱歷帶來的沉穩(wěn)感,所以痞得很舒服。而且這也讓胡八一展露出骨子里軍人的那份堅定剛正時顯得極有說服力。這種沉穩(wěn)感和說服力并不是外顯的,是融合在角色的舉手投足里和演員的表演之中,無法單獨提煉出來。就像是一種底色氤氳浸透在人物氣質里不可分割。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書蟲與您下篇文章江湖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