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菜到底致不致癌,答案都在這里了


懶得做飯做菜,就點點外賣。
連外賣都懶得點——沒關(guān)系,上頓吃剩下的,下頓還能接著吃。
這樣錢也省了,時間也節(jié)約了,飯也吃了,豈不美哉?但是你還是會隱隱擔心健康問題。
幾年前,你也許在你的親戚、朋友、同事微信群里看到過這樣的轉(zhuǎn)發(fā)——《隔夜的飯菜吃了有致命危險!趕緊轉(zhuǎn)發(fā)給身邊的朋友》、《隔夜水如同毒藥!快別再喝了!》,你若無其事地劃過只當作又一則荒謬的微信謠言。

但是日復一日,各類關(guān)于隔夜的飯、菜、肉不能吃的“警告”和能吃的“科普”反倒讓你越來越迷惑……一下子“致癌”、一下子又“純屬謠言”,我到底該信誰?
隔夜菜我是該倒了還是熱熱再吃?
亞硝酸鹽要命嗎
有人覺得,隔夜菜當然能吃,只需要換個思考方式,吃“隔夜菜”就相當于早上做的菜下午再吃,即可瞬間消除吃隔夜菜的心理負擔。

依據(jù)這個邏輯,我們說的隔夜飯菜,其實和“夜”沒什么太大關(guān)系,它只是特指那些放置時間在八個小時左右的飯菜。
而隔夜菜引起最多爭議的部分,是其中所含的“亞硝酸鹽”是否超標,相信你也經(jīng)??吹竭@個名詞。
亞硝酸鹽是一種無機含氮鹽,本身并不致癌。且我們平常食用的各類食物,例如蔬菜、肉、蛋、奶中都含有微量的天然亞硝酸鹽。

正常飲食情況下,人體中的亞硝酸鹽主要是食物和飲水中的硝酸鹽,在口腔及胃中細菌的作用下轉(zhuǎn)化而來,其中真正產(chǎn)生致癌風險的,是亞硝酸鹽在胃酸及腸道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亞硝胺。[1]?
然而,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實際上,只要亞硝酸鹽含量在國家制定的標準范圍之內(nèi),食物中的亞硝酸鹽就不會引起健康風險。微量的亞硝酸鹽甚至可通過轉(zhuǎn)化成一氧化氮,對健康產(chǎn)生益處[2]。
雖然沒有針對“隔夜菜”的亞硝酸鹽含量標準規(guī)定,但中國及世界各國對亞硝酸鹽在食品中的使用限量及殘留量均有明確規(guī)定。
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聯(lián)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規(guī)定,亞硝酸鹽的每日允許攝入量為0-0.2mg/kg體重。
中國強制性標準中也規(guī)定,乳制品中亞硝酸鹽含量不得高于0.2mg/kg。肉制品生產(chǎn)中,單獨使用亞硝酸鈉最高限量為0.15g/kg;成品殘留量不得超過30mg/Kg。[3]

但如果短時間內(nèi)經(jīng)口攝入(誤食或超量攝入)較大量的亞硝酸鹽,則容易引起急性中毒,稱為高鐵血紅蛋白血癥。當攝入量達到0.2-0.5g時可導致中毒,攝入量超過3g時可致人死亡[2]。
那么,隔夜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如何?
蘇州大學的一項研究中,以三種常見菜品為例,其在不同的存放條件和不同的時間點所測得的亞硝酸鹽含量如下表[2]。

從表中可以看出,雖然亞硝酸鹽的含量隨著保存時間的增加在逐步增加,但測得的亞硝酸鹽含量均遠遠小于國家標準。?
且在4°C冷藏條件下保存的菜品,亞硝酸鹽含量均低于常溫保存的樣品。
可見,即便有“可怕”的亞硝酸鹽,剩飯剩菜的致癌甚至致死風險也絕不是一餐飯吃出來的,只有長期、大量食用隔夜菜,才有必要擔心亞硝酸鹽的攝入量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胡蘿卜比白菜中亞硝酸鹽低。除了莖葉類蔬菜本身的硝酸鹽含量較多,容易被還原成亞硝酸鹽,還因為胡蘿卜中豐富的維生素可以清除一定的亞硝酸鹽[4]。
隔夜菜的真正安全風險
與其擔心吃到亞硝酸鹽就致癌,不如關(guān)心怎么保存和處理隔夜菜比較衛(wèi)生健康。
相比亞硝酸鹽,多環(huán)芳烴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字。它是一種強毒性物質(zhì),具有致癌性,主要會在含碳氫化合物不完全燃燒中產(chǎn)生。
你給隔夜菜加熱一次、又一次、又一次的過程中,它就產(chǎn)生了。而在各種加熱方法中,煙熏、燒烤和附著包裝后用微波爐加熱,都會大大增加多環(huán)芳烴的產(chǎn)生[5]。

比起致癌,你可能更需要擔心的是食物中的細菌污染問題。
?我國2018年第三季度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顯示,細菌性食物中毒在事件數(shù)和中毒人數(shù)方面均占比最高,食品污染、變質(zhì)以及生熟交叉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占 81.25%。
?而由亞硝酸鹽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僅有2.5%,還都是調(diào)味品誤用引起的[6]。
?所以可以說,隔夜菜最大的危害,可能是細菌繁殖帶來的危險。
?剩飯菜中細菌的來源和種類十分多樣。空氣中帶有的霉菌、酵母菌,常見的還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在不經(jīng)意間就進入了飯菜。
?吃飯時,人們在夾菜時沾上的唾液是細菌滋生的溫床;筷子不斷攪動也會使菜品更充分地暴露在空氣中,增加細菌滋生的可能。
除此之外,在食品的烹飪和貯存中也會產(chǎn)生細菌,例如,未完全煮熟的隔夜溏心蛋中,滋生沙門氏菌的風險較高;冰箱中可能存在大腸桿菌、蠟樣芽孢桿菌等細菌[7][8]。

這些細菌輕則引起嘔吐腹瀉,重則引起昏迷甚至肝臟衰竭。?
例如,沙門氏菌的潛伏期從數(shù)小時到3天不等,可能引起高燒不退、腹瀉等癥狀;未完全做熟的動物性水產(chǎn)品中常有的副溶血性弧菌會引起嘔吐、腹痛;金黃色葡萄球菌入侵機體后可能會產(chǎn)生腦膜炎等疾病[9][10]。
一項針對600戶家庭的消費者進行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顯示,88.7%的受訪者認為冷凍可以殺死食物中的全部或者部分細菌。但實際上絕大多數(shù)細菌在低溫條件下也并不會被殺死,只是進入了休眠期[11]。
而食物一旦解凍,細菌紛紛蘇醒,因此多次解凍的食物也含有大量的細菌——反反復復把吃不完的飯菜放進冰箱折騰不了細菌,只能折騰你自己。

除了細菌污染的風險外,營養(yǎng)流失也是不建議剩飯菜的原因。
青菜中維生素C的含量都會因貯存時間延長而逐漸減少,且加熱后流失更快。一些維生素,如水溶性的維生素C、維生素B等較不穩(wěn)定,在含湯汁較多時加熱,營養(yǎng)極易流失[12][13]。
減少隔夜菜風險的方法
如果一定要吃隔夜菜,也可以通過一些正確的貯藏方式盡量減緩食物的變質(zhì),同時也應當注意幾種隔夜后風險較高的食物。?
牛奶、冷鮮肉等含較多蛋白質(zhì)的食物最好吃新鮮的,不然容易變質(zhì);未完全煮熟的溏心蛋也容易滋生細菌;海鮮的變質(zhì)速度也高于其他食物,F(xiàn)DA建議不應食用放置超過兩天的海鮮制品[14]

儲存和再次處理食品的方式也有一些技巧和方法。?
首先,剩菜剩飯不宜在室溫下放置超過兩小時,在炎熱的天氣里,不宜放置超過1小時。超過這個時間后,細菌會迅速繁殖。
即使存儲在冰箱中,也不代表萬事大吉了。儲存食物的冰箱溫度應在4°C以下,以抑制細菌增長。
但是,各家冰箱的制冷系統(tǒng)不同,有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即使消費者知道溫度應該是多少,也有21.5%的冰箱沒有保持正確的儲存溫度[15]。
一方面,各家冰箱控溫不同,另一方面,放在冰箱靠門部分儲存的食物,冰箱開關(guān)期間溫度變化快,實際上不能保持恒定4度,因此更容易變質(zhì)[16]。
所以,放在冰箱的蔬菜不宜超過24小時,肉類最好不超過1至2天。
其次,減少食物中細菌滋生的關(guān)鍵是將食物快速冷卻。應盡量將量比較大的食物分裝在幾個小容器中,例如把一鍋湯分別裝在幾個小碗里,或者把雞鴨等肉類食物切成小塊或者薄片。

并且在食物放置時,保持生熟分開??梢允斓姆旁谏蠈?,生的放在下方。這樣不僅能防止食物染上其他異味,還能防止冰箱中的細菌交叉繁殖。?
對于裝剩飯剩菜的器皿材質(zhì)也應當注意,例如,隔夜的湯最好不放鹽或少放鹽,并保存在玻璃器皿內(nèi),因為不銹鋼或鋁的材質(zhì)可能會與鹽、醋等調(diào)料發(fā)生反應,導致有害物質(zhì)的析出[17]。

此外,對食物進行再次加熱時也應當注意。隔夜菜應至少加熱到74度保持半小時,或85度15分鐘才能使大部分細菌被殺死。對于隔夜湯等含水較多的食物,應當蓋上蓋子加熱直至煮沸[18]。
?對于食物中的亞硝酸鹽而言,雖然無論菜肴是否做熟,蔬菜和肉類中的亞硝酸鹽在儲存過程中都可能增加。

但在吃隔夜菜時搭配維生素C含量高的一些水果,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隔夜菜中亞硝酸鹽帶來的危害。
無論如何,吃剩飯剩菜既不美味,也不健康,勤快點自個兒解決吃飯問題才是正道。
本文文獻及科學性已經(jīng)? 山東大學公共衛(wèi)生碩士 張秀凝 審核


參考文獻:
[1]周家華, 楊輝榮, &黎碧娜等. (2011). 食品添加劑(pp. 1163). 北京: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2]呂元楷. (2017). 隔夜菜中亞硝酸鹽含量測定方法的選擇及含量分析. 碩士論文, 蘇州大學, 蘇州.
[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20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2760-2074.
[4]詹秀環(huán), 王子云, &蘇亞娟. (2016). 模擬胃液條件下維生素C對蔬菜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 44(02), 312-314.
[5]劉宜奇, &胡長鷹. (2019). 食品中多環(huán)芳烴的安全性研究進展. 食品科學, 40(19), 353-362.
[6]任婧寰, 王霄曄, 吳曉旻, &王銳. (2019). 2018年第三季度全國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疾病監(jiān)測, 34(08),741-745.
[7](2019). 哪些食物絕對不能隔夜吃?. 食品與發(fā)酵科技, 55(03), 115.
[8]王淑穎. (2012). 三種冷藏食品最易變質(zhì). 決策探索(上半月), 10, 88.
[9]王彬, 嚴斌斌, 呂彬彬, 王國臻, & 張慧鋒. (2019). 食源性致病菌研究進展. 吉林醫(yī)藥學院學報, 40(05), 376-378.
[10]張晶波, 任艷芳, 王敬輝, 魏澤明, &王永全. (2019). 2015年-2017年北京市西城區(qū)食源性致病菌監(jiān)測結(jié)果分析. 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 29(22), 2795-2797+2801.
[11]Giuliodori, A. , Fabbretti, A. , & Gualerzi, C. . (2019). Cold-responsive regions of paradigm cold-shock and non-cold-shock mrnas responsible for cold shock translational bi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3).
[12]楊健, 王知非, 崔琳, &王學東. (2005). 加熱對胡蘿卜超微結(jié)構(gòu)和所含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影響. 電子顯微學報, 04, 420.
[13]莫寶慶, 周靖平, &周明. (2015). 反復加熱與儲存對炒青菜營養(yǎng)與衛(wèi)生質(zhì)量的影響. 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 25(06), 810-812+815.
[14]Audrey Bruno. (2019). How Bad Is It Really to Eat Week-Old Leftovers?. Retreved from: https://www.self.com/story/leftovers-food-safety-tips
[15]Vegara A., Festino A.R., Di Ciccio P., Constanzo C., Pennisi L., &Lanieri A. (2014). The management of the domestic refrigeration: Microbiological status and temperature. Br. Food J. 116:1047–1057.
[16]Koppel K, Higa F, Godwin S, Gutierrez N, Shalimov R, Cardinal P, Di Donfrancesco B, Sosa M, Carbonell-Barrachina AA, Timberg L, &Chambers E. (2016). Food Leftover Practices among Consumers in Selected Countries in Europe, South and North America. Foods. Sep 21;5(3).
[17]沈陽日報. (2016). 預防腐蝕:使用不銹鋼鍋要晚點兒放鹽
[18]USDA. (2013). Leftovers and Food Safe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sis.usda.gov/wps/portal/fsis/topics/food-safety-education/get-answers/food-safety-fact-sheets/safe-food-handling/leftovers-and-food-saf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