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凈的核武器”——中子彈Part-3應用2
? ? ? ?中子彈與反導
? ? ? ? ? ? ?前面的文章中我講到,中子彈的殺傷途徑主要是高能中子流,而放射性沾染與沖擊波的傷害卻不大。這些優(yōu)勢除了讓中子彈適于對抗裝甲集群,也使得它可以用于反導作戰(zhàn):法國的數(shù)據(jù)表明,中子彈在1000米以上爆炸時,對地面人員與建筑物的殺傷就微乎其微了。而當時的制導技術不成熟,攔截導彈無法命中來襲的核彈頭,這促使美蘇開始研發(fā)核攔截導彈。蘇聯(lián)當時并未掌握中子彈技術,就選擇了在他們的51T6導彈上裝上10千噸的AA-84核彈頭。由于空爆時等同于用核彈打自己,51T6導彈的用途只是防止來襲核彈頭直接命中己方發(fā)射井。(當時美國的核彈頭空爆時對蘇聯(lián)發(fā)射井的毀傷概率僅有0.1左右)

? ? ? ?51T6是一種巨大的雙級固體導彈,第一級是助推固體發(fā)動機,第二級是液體主發(fā)動機。導彈沒有末制導,而是直接將核彈頭送到約10千米的高空,引爆一片區(qū)域的全部核彈頭,從而達到防止來襲核彈頭直接命中己方發(fā)射井的目的。問題在于,這種導彈只能防守己方發(fā)射陣地,使己方導彈正常發(fā)射,無法保證國民的安全。因此,51T6導彈很快就被淘汰,由常規(guī)的A-135與A-235代替。
? ? ? ?相較而言,美國裝備的“斯普林特”導彈就沒有這些問題(但有了一個新問題:貴?。??!八蛊樟痔亍睂検且环N兩級近程反導攔截彈,(當時導彈主要靠施放大量雷達輕誘餌和假目標來突防,反導雷達將很難在目標云中識別出真彈頭,但進入大氣層后,由于阻力大、重量輕,那些誘餌和假目標落在后面,從而能識別出來。這使得反導攔截系統(tǒng)的工作量驟減,但對導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3 500千克,彈長8.2米,其中一級長3.2米,二級長5米。彈體呈圓錐形,由兩個錐度不同的錐體組成,其外壁就是導彈的光滑圓外表面。導彈最大彈徑1.37米,作戰(zhàn)半徑最大48千米,最小32千米;作戰(zhàn)高度最大30千米,最小為15千米;殺傷概率為75%;制導方式為無線電指令制導;發(fā)射方式為地下井垂直發(fā)射;動力裝置為兩級固體火箭發(fā)動機,命中精度為24~27米。由于來襲核彈頭有超過10馬赫的速度,導彈采用速燃發(fā)動機,推力高達約3000千牛,過載達100g以上,飛完全程僅需15秒左右。由于高速飛行使導彈彈體前方的空氣升溫成為等離子體阻隔無線電信號,美國人設計了大功率的發(fā)射機:上行信號功率最大時達到12兆瓦!“斯普林特”導彈裝備了W66核彈頭。該核彈頭長0.89米,直徑457毫米,重68千克,爆炸威力為1 000噸TNT,殺傷半徑為400米。在15 000~30 000米高度由地面指令引爆,其爆炸主要通過高能中子流來殺傷目標,對電子設備有強大的破壞作用。此外它還能通過核爆炸產(chǎn)生的沖擊波以及少量的X射線來實現(xiàn)對再入段目標的破壞。

? ? ? ? ? ??

? ? ? ? ? ?盡管這些導彈都是當時國家軍事工業(yè)的驕傲,但是隨著新科技的應用,經(jīng)費緊張和《反導條約》的簽訂,這兩型導彈都很快退役,成為美蘇爭霸時代的一個縮影:由于“斯普林特”導彈不論是射程還是射高都有限,因此爆炸產(chǎn)生的中子流對己方也有影響,所以曾引起許多爭議。W66在1974年6月到1975年3月間制造了70枚,但它僅僅服役了幾個月就于1975年8月退役,而在1985年徹底退出儲存狀態(tài)。
? ? ? ? ? ?如今,隨著《核不擴散條約》的簽署,各個國家似乎無法再繼續(xù)進行有關中子彈的研究。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講到。
注:圖片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