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肝氣旺、頭暈目眩?5個飲食小技巧,健腦告別春困!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
本應是精力充沛的時節(jié),卻總是感到昏昏沉沉,提不起勁?
俗話說:“春困夏乏秋盹冬眠”。你可能是被春困纏上啦!

在經(jīng)歷過嚴冬后,身體處于營養(yǎng)素缺乏和免疫力低下的狀態(tài)下,尤其是有些人又剛剛經(jīng)歷過甲流,免疫力遭受一次考驗。

緊接著春天來了,氣溫轉暖,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速度加快,導致身體耗氧量增加。
當大腦供應氧氣的量減少了,就很容易讓人感到整天懶洋洋、精神渙散,似乎怎么睡都睡不飽,甚至還可能越睡越累。
再加上春季是過敏季節(jié),很容易出現(xiàn)過敏癥狀,也會加重春困。

擺脫春困的飲食小技巧
中醫(yī)認為,春屬木,與肝相應。
如果肝氣郁結,化為肝火,糖友們的血糖就會上升,加重病情。
《黃帝內經(jīng)》提到“春養(yǎng)肝,夏養(yǎng)心,秋養(yǎng)肺,冬養(yǎng)腎”,說明春天是養(yǎng)肝的好時機。

中醫(yī)的“肝”指的不僅是肝臟這個器官,還廣泛涵蓋了腦部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掌管人體各種生理運作。
因此,想要擺脫春困,就要先養(yǎng)好肝。
養(yǎng)肝到底要吃什么呢?
攝取足量蛋白質
蛋白質是身體重要的營養(yǎng)素,可以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
春季易煩躁、注意力變差,可能是缺乏蛋白質所導致。
建議每餐至少要吃一個掌心大小的高蛋白、低熱量、低脂肪的食物,例如魚蝦、蛋類等優(yōu)質蛋白,可以驅除疲勞、強健體力。

但注意要適量,不過吃太多了。
如果是蛋白質吃不夠的朋友,向大家推薦多一種美味補充蛋白質的方法:管尼葆高纖維高蛋白面條。
每100克面條(一餐的量)中,含有30克蛋白質(相當于半斤雞蛋的蛋白質含量),膳食纖維9.8克(相當于一斤蘋果的膳食纖維含量)。再搭配菜肉一起吃,飽腹感十足,讓你元氣滿滿!

多吃綠色養(yǎng)肝食物
春季是蔬菜豐收的季節(jié)。新鮮蔬菜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于提高身體免疫力,緩解疲勞感。
特別是天冷時身上囤了很多膘的朋友,身體負擔增大,可以吃一些深綠色蔬菜,例如菠菜、油菜、西蘭花等,可生食也可烹飪,但要避免使用過多的油和調料。
這樣不僅能養(yǎng)肝,還具有促進代謝、降低膽固醇、控制體重等多種健康功效。

飲食宜清淡
春天適合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少吃油膩、油炸、燒烤等易上火的食物,有助于重整腸胃機能,以免加重春困癥狀。
例如可以在煲湯時,加入枸杞等性味甘平的食材,同時具有健脾養(yǎng)胃、護肝的功效。
紅棗因為含糖量較高,如果吃太多,血糖會容易升高,糖友們要注意了。

避免生冷食物
生冷食物如冰品、冷飲等,吃多了容易將寒氣聚集在體內,加重脾胃負擔。
而中醫(yī)觀點中的“涼”其實強調的是食物的屬性。
宜用“涼補”的概念,來取代吃生冷食物。
可以吃一些低糖、低脂、高纖維的涼補食材,例如苦瓜、豆腐、竹筍等,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的同時,還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膽固醇。

多喝水
春天氣溫逐漸升高,人體水分流失較快。建議多喝水,可以保持身體水分平衡,緩解春困。
可以選擇白開水、礦泉水、綠茶等,要避免過度飲用甜味飲料和含有咖啡因的飲料。
尤其是需要控制血糖的糖尿病人,要少喝含糖飲料。

總之,通過科學合理的飲食調理,可以緩解春困,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強身體健康。
建議大家根據(jù)自身情況,合理搭配膳食,避免某一類食物吃太多,以免造成營養(yǎng)失衡。

如果糖友們對自己日常的飲食心存疑慮,不確定自己吃的對不對,可以聯(lián)系創(chuàng)語生命的專家團隊,創(chuàng)語生命基于營養(yǎng)處方,制定5i綠色控糖健康食譜,一人一方案,科學配比,幫助您養(yǎng)成健康科學的飲食習慣,均衡營養(yǎng)膳食,健康減重,讓您吃飽吃好,不升糖。
另外,春天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早睡早起,盡量避免熬夜。中午最好能午休半小時。如果實在沒有條件,閉目養(yǎng)神一會兒也好。

適當?shù)倪\動也可以緩解春困。春季氣溫適宜,可以進行散步、慢跑等戶外運動,有助于促進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huán),提高身體免疫力,緩解疲勞感。
在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的午后,去戶外走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與三五好友談笑風生,放松身心,抒發(fā)肝氣,心情舒暢。

對糖友們來說,郊游或短途旅行不僅能改善情緒,還有助于控制血糖,使病情好轉。
讓我們在春天保持健康,充滿活力!
參考資料:
1. 春睏族注意!春天總是疲倦、睡不飽?飲食調理4原則助改善. HEHO健康
2. 春天肝氣旺,糖尿病患需養(yǎng)腦!這樣做解決頭暈目眩. 早安健康
編譯?| 創(chuàng)語生命編輯部?編譯小組
聲明:本平臺自始以來旨在向大眾傳播醫(yī)學健康信息。本平臺發(fā)布的內容來源于國內外公開媒體報道的綜合整理,僅代表相關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的立場。相關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yè)醫(yī)療指導,不應視為診斷、治療建議,也不代表產品功效。如該等信息被用于了解醫(yī)學健康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臺不承擔相關責任。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