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5歲,還不了解自己,如何找到人生目標?

認識自己確實找到人生目標的前提,但是不是不認識,就找不到人生目標嗎?
那放心,社會分分鐘教你學(xué)會做人,有房貸嗎?有車貸嗎?有娃嗎?有老人要養(yǎng)嗎?有個不大不小的理想嗎?這些都沒有,想活下去吧。那得賺錢?。】?,人生目標不就出來了。賺錢、賺錢、賺錢、活下去啊。

但非要說認識自己這個命題,還是可以分析一下的!
而且,要放心,這事是個挺有難度的技術(shù)活,很大大咖也面臨這個問題,因為人了解外部世界似乎還有個考評標準,但了解自己這事,沒啥考評標準和指標。要不然古希希臘德爾斐神廟門楣上的怎么寫著,“認識你自己”這樣的千古名言。

認知自己能夠用的上的學(xué)科,心里學(xué)絕對算的上一個。這方面的牛人除了提出命題的蘇格拉底,還可以找到孟子,孟子說過,“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strong>當我們把那些斑鳩、狗、馬放出去,都知道把它找回來,但是當你的心被放走了以后,我們卻不知道把自己的心找回來。
所以孟子說“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你放在外面那顆心找回來,就好了。
把心找回來,就涉及到覺察自己,知道自己此刻的念頭,念念覺察。

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論,“我”可以分為自我、本我、和超我。人大多是時候做的事情,是遵循本我的和自我原則進行,就是讓自己高興和權(quán)衡利弊的結(jié)果,這些都隱藏人的無意識當中,而認識自己,就是那個“超我”能夠冷眼旁觀心理的各種念頭,知道覺察自己。

禪宗里有個故事,一個小和尚師傅,開悟了和不開悟有什么區(qū)別,師傅來說開悟就是“饑來吃飯困來眠”。小和尚說,這怎么能是開悟的狀態(tài)呢,那我也開悟了啊,我也是“饑來吃飯困來眠”,老和尚就說,我是安于當下的,但你是千般挑剔、萬般選擇。這是不一樣的。
這個故事講的文藝點的說法就是安于當下,多么美好的狀態(tài),就是不瞻前顧后,不左顧右盼,心念合一的安于當下。就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一個最大的誤區(qū)就是我們以為知行合一是言行一致,其實不是,知行合一是保持心念和行動的高度集中。

這又跟心理有的一個詞叫“心流”對應(yīng)上了,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將心流 (flow) 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chǎn)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各種不同的挑戰(zhàn)感和技能水平高低分出了八個區(qū),分別是:心流、控制、放松、無聊、冷漠、憂慮、焦慮和激勵。
心流
當用戶在完成交互行為時需要高技能水平,并且通過感知到高挑戰(zhàn),且兩者達到某種平衡時就會有心流的體驗產(chǎn)生。最生動的例子莫過于玩游戲。任何游戲一定會提供一定的難度給玩家,并常常伴有過關(guān)打boss等設(shè)計來讓玩家感知挑戰(zhàn)。
控制
在駕車的時候,是需要高的技能——駕駛的,但是挑戰(zhàn)感并不強,這時,能夠感覺的就是控制感。當然,提高挑戰(zhàn)感,例如賽車,能讓某些人著迷,從圖上可以看出原因,因為他們進入了心流狀態(tài)。
放松
放松性的閱讀和品美食就屬于高技能和低挑戰(zhàn)。
無聊
做家務(wù),需要有一定的技能水平,但是卻不能讓人感覺到挑戰(zhàn),所以做家務(wù)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
冷漠
當交互行為的技巧低而面對的挑戰(zhàn)也低的時候,但是這樣就無法產(chǎn)生持續(xù)上升的心流,也會出現(xiàn)心流體驗。這種情況下是一種冷漠。例如看電視,我們沉浸于其中,但事實上整個身體、心理并沒有很激動地參與,而表現(xiàn)出了冷漠、無感情。
憂慮
在不參加太多邏輯的爭論的過程中(當然不是參加辯論賽),有一定的挑戰(zhàn)卻沒有要求很高的技能。表現(xiàn)出的就是憂慮的情感。
焦慮
在做一些例如重復(fù)性的工作,死記硬背文章的時候,由于技能水平低卻完成高挑戰(zhàn)的任務(wù),就會出現(xiàn)焦慮。
激勵
當工作技能提升或者學(xué)習(xí)水平提高等,有一定的駕輕就熟之感,這時,工作和學(xué)習(xí)就有一種激勵的感覺。

而認識自己最快捷的方法,就是針對上述的8個區(qū),找到能讓自己渾然忘我的事情,如果你非跟我說“這個事情是上次在寢室打游戲”或者看電影,那我也沒辦法,但還是要最后倔強一下,就是還有一些工具論的方法可以嘗試一下,那就是張萌的七個人物法。
這個放法就是按同性別的方式,找到7個榜樣人物,中國14億人,找到你覺得可以學(xué)習(xí)的七個人,然后列出每個人的3項硬核技能,一共21個,然后找到排序前三的3個。
為什么是7個人,為什么要列3個技能,為什么最后去前三,科學(xué)依據(jù)在哪?
同學(xué),這事我也不知道,有些事情沒寫實操的理論來源,如果都是理論--然后實踐,那估計世界進步的速度一定很慢,中學(xué)的馬哲不是告訴你,實踐出真知,理論是灰色的,而實踐之樹長青嗎,好的,我知道我跑題了。
回到七個人物,找到這個3個硬核技能之后,然后用早起的時間遵循1萬小時及《刻意練習(xí)》的法則,形成一個學(xué)習(xí)的閉環(huán),閉環(huán)就是有計劃、有實施、有總結(jié)、有評估。簡單說,就是你看一本書,看完了,你得寫個筆記吧,寫個筆記,你得復(fù)述一下吧,復(fù)述完了,你可以寫篇文章分享一下。做個視頻也行,是不是覺得特別熟悉?
熟悉就對了,這不是是“費曼學(xué)習(xí)法”嗎?
證明自己學(xué)明白了的最好方式就是教給別人啊 ,評價教給別人的標準,用市場化的方式就是看你學(xué)習(xí)的成功是否有人買單。
思路簡單、清晰、粗暴!但是真的好用啊!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fā),這個是最爽點最高,也不用看那么多書啊,提升格局啊,開闊視野啊 ,這些都重要,但格局提完了,視野開完了,你發(fā)現(xiàn)世界還是那個世界,迷茫還是那個迷茫,所以

啥也別說,干就完了,做起來,做起來,做起來,才能找到目標,因為在做起來的過程中會遇到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解決問題才是真理,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