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張良(其二)
大約在4000多年前,當(dāng)時的中國黃河流域洪水泛濫,這起巨大的洪水災(zāi)害使得中下游地區(qū)不少的氏族部落受到了沖擊,為了解決這起洪水災(zāi)害,各部落就必須需要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權(quán)利機構(gòu)來進行組織對抗,于是大禹的父親鯀,這位有著豐富治水經(jīng)驗的專家就推了上去,他面對這起洪水,才用了“堵”的方法,但最終治水失敗。于是舜就殺了禹父鯀,繼而讓禹接替他父親的工作職位。后來大禹結(jié)合他父親失敗的經(jīng)驗,創(chuàng)造了改堵為疏的做法,于是,困擾了諸部族多年的洪水災(zāi)害終于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也就是說,大禹保住了黃河中下游區(qū)的文明,這一舉動,不僅僅給大禹帶來了巨大的名聲,也為后來舜禪讓給禹做足了鋪墊。 這看似被儒家奉為千古美談的代表事件中,《六韜》的作者卻給了我們一個新的理解這件事情的看法,雖然這部兵書的作者并沒有提及這件事,但他書中的核心內(nèi)容卻依舊給了我們大禹為何繼位后能建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答案:“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贝笥肀W×酥邢掠胃鞑孔宓睦?,他也創(chuàng)造了新的利益體系,他的政治力量也一天比一天強大,舜帝迫于無賴才禪位給他,后被大禹流放。 “利”這個字,看似簡單的背后,卻又深藏著無數(shù)的鮮血淋漓,人類對于此的追求從未失去過熱情,無數(shù)人倒在了這一條道路上,也有無數(shù)人在這條道路上飛黃騰達。周有文王伐紂,繼承天命;漢有分封諸王,天下隱藏割據(jù)之勢。 在動蕩不堪的天下中,張良在劉邦身邊一條一條的獻策,其核心,就在于“利”這個字。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人生的最后一次東巡途中駕崩于沙丘宮。始皇帝死后,趙高與丞相李斯密謀,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以不忠不孝罪名逼迫扶蘇與大將蒙恬自裁,蒙恬看到假遺書起了疑心,扶蘇亦是如此,但因為他以為其父親還是很責(zé)備他,還是自殺了。后來蒙恬為趙高所害。 公元前209年7月,有兩個載入史冊的人于大澤鄉(xiāng)發(fā)動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起義,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壯語,這樣一句充滿了階級革命的話語響徹了中國兩千多年,這句話在未來依舊還會存在著。 陳勝吳廣大起義后,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看似強大的秦王朝內(nèi)部瞬間土崩瓦解,曾經(jīng)的山東六國們?nèi)慷紡?fù)活了,陳勝手下的將領(lǐng)們各自領(lǐng)兵作戰(zhàn),打下了一國,就自立一國??梢哉f,這是各路軍閥大混戰(zhàn)的時代,這也是暴秦的覆滅與新興統(tǒng)一政權(quán)建立的大時代。 同年九月份,項梁與項羽等楚國貴族們在會稽也進行了起義,收攏軍隊,打起旗號,開始對秦軍作戰(zhàn)。在這樣的大時代大背景之下,張良當(dāng)然是不可能放棄的,于是他在下邳帶了一百多號人,也舉起了反秦的旗幟,但因為自身實力是在太弱,只好率眾投靠一個名叫景駒的人,這個人自立為楚假王,也是一位楚國貴族的后代。 但在半路上張良卻遇見了另一個人,一個對他的未來十分重要的人,這個人的名字,叫劉邦。 當(dāng)然,此時的劉邦跟張良的情況也差不多,在秦二世繼位的這一年里,劉邦從秦朝的基層公務(wù)員(亭長)落草為寇,帶著手下百余人游蕩在芒碭山,一邊躲避秦軍的追捕,一邊觀察時局。張良遇到劉邦的時候,是要去投奔景駒的,而劉邦呢,則是要去投奔項梁,這兩人在半路上碰面,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歷史,在這一刻產(chǎn)生了一股巨浪。 在與劉邦相遇的時候,兩人可謂是一見如故,史書上說,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這本書進說劉邦,劉邦總是能夠領(lǐng)悟,并常常能夠采用張良的謀略。而張良向別人講這本書,其他人都聽不明白他在說啥。在與劉邦相見的這段時間,在認真了解了劉邦這個人之后,張良說了一句話:“沛公殆天授?!?,于是,張良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隨劉邦。劉邦也很看重這位經(jīng)天緯地之才。 公元前208年2月,劉邦軍隊與項梁匯合,劉邦能來,項梁當(dāng)然很開心,因為劉邦這一伙人在芒碭山附近一帶很有名,陳勝吳廣還沒有起義的時候,劉邦就造反了,資歷實在過硬,所以項梁就給劉邦分了幾千人讓其統(tǒng)領(lǐng),可見對劉邦的重視程度。 很可惜啊,這時候的張良,還沒有忘記他青年時的夢想,于是他找到項梁,希望他能讓一個叫韓成的韓國王室后裔當(dāng)將軍,給他們分兵,助他們復(fù)韓。項梁對張良當(dāng)然是有好感的 畢竟張良敢刺殺秦始皇,于是就分了士兵給張良和韓成,讓他們自己想辦法收復(fù)韓國。 雖然張良很看好劉邦,但此時的他并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幫助他,而且此時對張良來說最重要的目標(biāo)還等著他去完成,于是,經(jīng)歷了兩個月的短暫相處后,張良與劉邦就分開了。劉邦跟著項梁東征西戰(zhàn),張良跟著韓成一路向西收復(fù)韓國,能打多少地就是多少地,這兩人此時的夢想各不相同,但卻又綻放出屬于他們各自的精彩。 公元前208年4月,項梁軍大破秦嘉,殺景駒。楚軍勢力更加強大。6月,楚軍在民間找到了楚懷王的后代熊心,于是立其為新懷王,項梁楚軍勢力愈發(fā)強大,一路高歌猛進,一邊收降叛軍,各路人馬紛紛響應(yīng),反秦大業(yè)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著。 項梁在作戰(zhàn)時的接連勝利,使得他日益的驕傲自大了起來,就是這份驕傲,讓他失去了為將者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謹慎,定陶之戰(zhàn)讓他為自己失去的警惕心付出了代價:“梁數(shù)次突圍,力戰(zhàn)而死?!?項梁的死對于起義軍來說當(dāng)然是一個極為震動的消息,但對于另一個人來說,就不一定了,這個人就是楚懷王熊心。從被項梁集團立為楚王,到項梁亡于定陶的這一段時間里,他一直都是項氏集團的傀儡,項梁一死,他當(dāng)然想拿回真正的實權(quán)了。秦二世二年九月,楚懷王做出決策和戰(zhàn)略布局,兵分三路以伐秦:劉邦率軍戰(zhàn)河西,牽制秦軍力量。北路軍宋義項羽范增北上救趙;南路軍共敖率兵攻南郡,收復(fù)舊都,郢都。他召集群雄,簽訂盟約,誰能先入關(guān)中,就為關(guān)中王。關(guān)中王,可不僅僅只是稱號而已,這更是權(quán)利、榮華富貴、政治力量聚集的一處寶地,更重要的,源于一句話:“得關(guān)中者,得天下”。秦帝國的祖先們在關(guān)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范圍里面,沿著亞洲東部第二高峰鰲山和東部最高峰的太白山(這兩山分列秦嶺的梁脊兩端)這條線路逐漸發(fā)展、壯大、崛起,最后定都咸陽,統(tǒng)占關(guān)中平原,這里是秦帝國統(tǒng)一天下最為堅實的根基。 劉邦率軍向西而進,雖然史書上說劉邦最終先進入關(guān)中,但當(dāng)時的他還在觀望局勢,因為西路軍只是牽制秦軍而已,真正的主力戰(zhàn)場,在北方,也就是項羽所舉行的巨鹿之戰(zhàn)的地方。項羽破釜沉舟,九戰(zhàn)九勝秦軍,大敗秦末名將章邯,威震天下,此時的劉邦才率軍一路向西,在行軍之時又遇到了張良,這時候的張良與韓成打下了幾座城市,又被秦軍包圍奪回,雙方展開拉鋸戰(zhàn),張良無奈,只能打游擊戰(zhàn),復(fù)活韓國的夢想看起來是遙不可及的,劉邦大軍來了之后,很快就幫張良打下了韓國的幾個城市,然后劉邦讓韓成留守韓國的故都翟,張良又一次待在了劉邦身邊,跟隨著他們繼續(xù)一路向西,關(guān)中王的頭銜似乎近在咫尺。 劉邦在西入關(guān)中的過程中,雖然也吃過敗仗,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順利的,很快,他就進入了陜西境內(nèi),邁入了入關(guān)的第一步。 可以說,此時此刻,劉邦軍隊的指揮者就是張良,在劉邦巧奪關(guān)中的事件中,張良做出了一系列的布局規(guī)劃。比如在九月份的時候,大軍抵達了南陽郡,南陽郡守奇退入宛城以固守,劉邦滅秦心切,見宛城如此難攻克,打算繞過宛城繼續(xù)西進,張良認為不妥,于是說:“您雖急于入關(guān),但這一路上秦軍很多,而且都扼據(jù)險要之地勢,如不拿宛城,待秦軍追至,屆時,強秦在前,追兵在后,則危矣?!眲畈杉{了張良的意見,立即更換旗幟,率兵乘夜間小路悄悄返回。早晨時候,劉邦軍隊已經(jīng)重重包圍宛城了,后又采納陳恢的意見,以攻心之術(shù),招扶南陽太守,敕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輕取宛城,解決了劉邦的后顧之憂,后兵威大振,南陽郡其他城池見太守以降,分分效仿,望風(fēng)而降。 同年十二月,劉邦率軍抵達蟯關(guān)(今陜西蘭陽東南)。蟯關(guān)是古代南陽與關(guān)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難攻,是通往秦都咸陽的咽喉要塞,也是拱衛(wèi)咸陽的最后一道關(guān)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劉邦趕到關(guān)前,想要親率所部兩萬余眾,強行攻取。張良勸諫道:“目前秦守關(guān)的兵力還很強大,不可輕舉妄動?!眲钗┛猪椨鸫筌娤热腙P(guān)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張良問計。張良向劉邦獻了一個智取的妙計。他說:“我聽說蟯關(guān)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這種市儈小人,只要用點財幣就可以打動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隊,預(yù)備5萬人的糧餉,并在四周山間上增設(shè)大量軍隊的旗號,虛張聲勢,作為疑兵。然后再派酈食其多帶珍寶財物去勸誘秦將,事情就可能成功了?!?劉邦依計而行,蟯關(guān)守將果然獻關(guān)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劉邦聯(lián)合進攻咸陽。劉邦大喜,張良卻認為不可。他冷靜地分析道:“這只不過是蟯關(guān)的守將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從。如果士卒不從,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機消滅他們?!庇谑牵瑒盥时蛳u關(guān)突然發(fā)起攻擊,結(jié)果秦軍大敗,棄關(guān)退守藍田(今陜西藍田縣西)。劉邦乘勝追擊,引兵繞過蟯關(guān),穿越蕢山,大敗秦軍于藍田。然后,大軍繼續(xù)西進,于公元前206年元月抵達霸上。 這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僅僅做了46天秦王的子嬰眼見義軍兵臨城下,大勢已去,只好似繩系頸,乘素車白馬,捧著御璽符節(jié),開城出降。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內(nèi)的大秦帝國滅亡了。劉邦從奉楚懷王之命西進,到進人關(guān)中,迫使子嬰投降,歷時僅一年,由于他采納了張良的計謀,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進展,從而贏得了時間,終于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guān)中。 劉邦進入關(guān)中后,他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子嬰該如何處理,殺還是不殺?當(dāng)時的子嬰不僅是秦帝國的代表,更是秦帝國的象征。所有的人都把對秦帝國暴政的全部仇恨,全部集中到了子嬰身上,大家眾口一詞,關(guān)中一片喊殺。劉邦也恨秦帝國,他也想報仇??墒?,劉邦卻力排眾議沒殺子嬰。他說:“當(dāng)初懷王派我西征,就是因為我是長者,既然是長者。就不能做出不仁之事。子嬰是投降的,我們不能殺他。一定要等諸侯們都到齊了,大家一起商議決定處理子嬰的方案?!本瓦@樣劉邦放下了個人的仇恨,他沒有殺子嬰報仇池憤,而是把子嬰看管起來,等待諸候們到齊后一起商量決定。 劉邦入關(guān)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放棄復(fù)仇。 劉邦剛?cè)腙P(guān)中走進皇宮,這個小小的泗水亭長,何曾見過這等富麗堂皇的皇宮,堆積如山的珠寶,和全國各地優(yōu)選出來的一萬多美女。當(dāng)時就傻眼了。立刻決定今夜下榻皇宮。劉邦想下榻皇宮一事,一共遭到了兩個人的反對。一個是樊噲,樊噲只會反對,說不出道理,所以劉邦沒聽他的,還是決定住進皇宮不走了。 第二個反對他入住皇宮的人是張良,張良進宮找到劉邦說:“你是怎么滅秦的?如果不是秦皇暴政,你進得了這皇宮嗎?難道你還想走秦王朝的老路?”劉邦一聽馬上下令撤軍霸上。 劉邦入關(guān)做的第二件大事是:還軍霸上。 劉邦進入關(guān)中做的第三件事是,安定關(guān)中百姓,爭取民心。劉邦10月份入關(guān),11月份就廢除秦法,提出約法三章。(此處為張良勸諫)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約法三章一出臺,關(guān)中百姓無不歡呼叫好,趨之若鶩深得民心,雖然約法三章只有這么十幾個字,這里面卻包含著重大的政治價值。 第一,化繁為簡。秦國自商央變法以來,到秦末一百多年里,秦政苛法嚴厲,秦帝國只有苛法沒有人權(quán),百姓被束縛太久,受苦太深。 第二,雙向制約。約法三章面前人人平等,這就使得劉邦的軍隊不可以亂殺人掠貨,這就安定了關(guān)中百姓的生活,同時也安定了民心。 第三,廢除連坐。一人犯罪一人當(dāng)。這一條更是深入人心。 關(guān)中百姓高興得殺牛宰羊慰勞劉邦的軍隊,被劉邦拒絕。劉邦說:“我滅秦是為了反苛政解脫百姓之苦,不是為了掠奪而來的。大家的心意我領(lǐng)了,東西就拿回去吧,軍糧我們有?!被睘楹啠€軍霸上,廢除連坐。就這三條,條條深很人心,劉邦已經(jīng)牢牢地握住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從以上幾件事情來看,張良為劉邦獻的計策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所獻的每一條計策都是為了大戰(zhàn)略而服務(wù)的,無論是占領(lǐng)宛城,智取蟯關(guān),還是撤軍霸上與約法三章,每一條計策都為劉邦集團的基業(yè)打下了極為堅實的基礎(chǔ),劉邦無論是深得民心,還是無后顧之憂,背后都有張良的影子。可以說,張良將太公兵法里面的內(nèi)容全都給吃透了,靈活運用起來毫不費力。當(dāng)然,這還不是最精彩的地方,《三國演義》里面有句話說道:“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開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笨梢姀埩嫉哪芰τ卸鄰?。我們接著之后的時間線,來繼續(xù)看一看,張良還獻了多少計謀,對大局大勢產(chǎn)生了如何影響。 在關(guān)中的時候,劉邦不知道聽了誰的主意,派自己的軍隊堵住了函谷關(guān),把諸侯以及項羽堵在了關(guān)外,想把關(guān)中據(jù)為己有。此時的項羽在巨鹿擊敗秦軍,又在新安坑殺了二十萬秦軍降卒,可謂是威震天下,諸侯臣服的時候。在項羽的眼里,你個小小的劉邦竟然敢派人堵著函谷關(guān)不讓我進去,活膩了是吧?于是項羽派當(dāng)陽君英布當(dāng)前鋒,一下就將函谷關(guān)攻破了,帶著四十萬大軍入了咸陽,而這時候劉邦軍隊只有十萬人,硬實力肯定是拼不過的。這時候項羽又給劉邦傳信,讓他去鴻門參加宴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一場宴會《鴻門宴》。 鴻門宴不僅僅是項羽集團對劉邦的一次考驗,其實,這也是張良對劉邦的一次考驗。項羽鴻門宴舉辦鴻門宴的目的就是要試探劉邦究竟有沒有稱關(guān)中王的意思,如果劉邦真的有,那么,對于項羽來說,劉邦這條小命就沒了。而項羽為什么要舉辦鴻門宴而不是直接派軍隊殺進去砍了劉邦呢?這還是因為有張良在從中斡旋。一天晚上,項伯喬裝打扮私自見到了張良,想要救他,一進來看到張良就說道:“毋從俱死也?!睆埩蓟卮鹫f:“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边@里有個很關(guān)鍵的點,就是張良與項伯說話的自稱是“臣”,“臣”有兩種語境,一是大臣跟皇帝說話,另一個則是自謙的說法,這個“臣”字體現(xiàn)了張良的城府之深,隨機應(yīng)變能力超強,更能體現(xiàn)出他的智謀超群。為什么呢?首先要明白項伯與張良的關(guān)系,張良是項伯的救命恩人,兩人一塊生活在下邳,關(guān)系極好,怎么說都是平級相稱才對吧?但張良第一句話就對項伯稱“臣”,你說這樣的自謙的性格,誰不喜歡呢?我查了很多資料,張良對里面的任何人都是這么說話的,不管是敵是友,張良都會給足他們面子,態(tài)度謙和,語言得體,從不得罪人,所以張良基本沒有敵人,很多人都很尊重他看重他。這是張良的性格底色。 張良與項伯對完話之后呢,就去找了劉邦,見了劉邦第一句話就問:“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劉邦聽了張良復(fù)述項伯的話之后,人傻了,于是這樣回答:“鯫生說我曰: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睆埩加謫枺骸傲洗笸跏孔渥阋援?dāng)項王乎?”劉邦沉默了一下,說出了那句口頭禪:“為之奈何?(那咋整啊?)”接下來,張良說了這么一句回答:“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薄罢堅试S我告訴項伯,說沛公不敢背叛項王?!边@一句話可以說是十分高明。前半句“請允許我告訴項伯”,的潛意思再告訴劉邦,如果你還不去跟項伯談話,那咱們兩的生命第二天都得拜拜,如果放在平時,劉邦與項羽對等,張良與項伯對等,項伯找張良,張良與項伯對話那沒啥大問題。但問題是,此時此刻的劉邦兵力十萬對項羽四十萬,項羽對劉邦也很不滿,隨時可以滅了他的情況下,還能讓張良與項伯談嗎?那肯定是不能的,你劉邦這種時候還耍大牌,你信不信下一刻你就得完蛋。所以必須要劉邦親自談,還得要劉邦低三下四甚至嚎啕大哭那種談。既然潛意思是這樣的,那張良為啥還要跟劉邦說讓他去談呢?張良會不懂大局嗎?其實不是啊,我前面就在說,這一次張良也要考驗劉邦這個人了,在以上的這些對話中,如果劉邦有一個不慎,那張良可能就會拋棄他。 我們要結(jié)合前面張良對劉邦的稱呼來看,“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這句話看似是在問是哪個人為劉邦出了主意,實際上是在給劉邦臺階下,劉邦是個啥子人?用現(xiàn)在話來說就是老色胚,貪圖享樂啥的。估摸著封鎖函谷關(guān)搞關(guān)中王這件事情在他腦海里恐怕想了挺久了。劉邦當(dāng)然聽懂了張良話中的意思,于是回答“鯫生說我”一個愚蠢小人跟我進言的。這是張良對劉邦的第一個考驗,考驗完了,張良覺得沒啥問題了,就開始第二段考驗。 “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王乎?”這里張良稱呼劉邦身份為大王,與項羽同級。為啥稱呼他為大王呢?因為劉邦打下了關(guān)中,張良的稱呼也就隨著沛公變成了大王。如果劉邦盲目自大狂妄無知,那肯定就會說什么我們一路向西巴拉巴拉什么的。但劉邦并沒有,他十分自然的說出了“固不如也”這句話,顯然就表明了他對自己的實力看得很清楚。所以劉邦接下來就問了張良該咋辦。就回到了那句“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對于這句話的解讀,劉邦也做得十分漂亮,而且張良也就著這句話給足了劉邦的面子。這就是張良的智慧,即給足了劉邦面子,也給他制訂了接下來去鴻門的,向死而生的戰(zhàn)略計劃。接下來史書上告訴了我們,一個情商高智商高的人,在面對項伯的時候,是如何操作的。 劉邦聽了張良的話后,就問“你跟項伯為啥認識啊?”張良回答“我以前游歷的時候,項伯殺人,我救了他,今天發(fā)生了這么個事情,于是他就跑來告訴我了。”劉邦又問:“他跟你誰大啊?”張良說:“他比我大”。接下來,劉邦做了一個完美操作:“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庇谑菑埩汲鋈フ堩棽畞淼搅藙畹拇鬆I中,項梁來了之后啊,就在劉邦與張良的嘴炮之下果然倒戈,與劉邦約定為了兒女親家,答應(yīng)了在鴻門宴上保護劉邦。 然后第二天,項伯果然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情況下保護了劉邦,親自阻止了范增對劉邦的多次謀殺。而且,在整個鴻門宴的過程中,張良依然在發(fā)揮著他的智慧。他干了啥呢?在劉邦最危險的時候,張良偷偷的出來見了樊噲,讓樊噲沖進去保護劉邦,樊噲立馬就穿甲胄帶盾牌沖了進去,項羽看著沖進來的樊噲,握著寶劍,坐直身子,問:你干哈呢? 目前這種情況可以說是很微妙的,因為宴會的大家都明白是咋回事,你個劉邦的人沖進來,是要說啥?說的慫了軟了,劉邦是死;說硬了,也是死。所以不說話還能保住劉邦性命。還好樊噲果然沒有說話,這時候張良走了進來就說:“這是沛公的參乘樊噲?!本瓦@么簡單的介紹,張良就將最危險的局勢給化解了,雙方都有了臺階下,項羽果然收回了寶劍,接下來就給樊噲賜酒賜肉。又問他能不能繼續(xù)喝,于是樊噲就對著項羽一陣diss,大概內(nèi)容就是“我死都不怕,還怕喝酒嗎?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好像怕殺不完一樣,刑法好像怕很少一樣,天下皆反叛他,懷王與很多將領(lǐng)有約定,先入關(guān)的人為王,今天沛公先破秦入咸陽,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guān),防備他人搞盜竊之事。勞苦功高到此等地步,沒有封侯之賞就算了,還要誅殺有功之人,這跟亡秦有啥不一樣呢?我認為大王不該這么做!”可以是說啊,樊噲這一陣話的水平確實非常高,一張嘴就搶占了道德制高點,給項羽懟的話都說不出來,良久之后,才說“坐”。宴席開到這里,劉邦最危險的時機已經(jīng)過去的差不多了,范增的玉玨都快舉爛了,都沒啥效果。 接下來宴席中場休息,劉邦帶著樊噲張良上廁所,是要準(zhǔn)備跑路了,張良留了下來處理劉邦逃跑的善后工作。劉邦在跑路之前,張良問他:“大王你帶啥沒有?”劉邦回答說:“白璧一雙,要給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庇谑橇ⅠR跑路。然后,張良獻上了禮物,白壁給項羽,玉斗給亞父范增。項羽接受了它,范增則震碎了它。劉邦回去之后,立馬誅殺了曹無傷。(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保?鴻門宴,劉邦與張良一生中最大的危機就這么安然度過了,復(fù)盤整個飯局,我們可以看到張良的智慧,劉邦的圓滑與做事果決,項羽的自大與婦人之仁。但是,關(guān)于項羽為什么在鴻門宴中不誅殺劉邦這件事情,千百年來,學(xué)者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具體是什么看法呢?我以后再講。我還得接著張良的故事繼續(xù)走下去。鴻門宴是劉邦集團與項羽集團在滅秦之后長達五年斗爭的開端,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去試圖講解這一場載入史冊的宴席。接下來,我會講一講張良在楚漢爭霸時期以及劉邦稱帝時期做的事情。我下次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