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50歲之前,盡人事;50歲之后,聽天命!
當一個男人剛到四十來歲,就說自己“認命了”,不想再努力了。說這樣的話,對于他自己是很不負責(zé)任的。
所謂四十不惑,“不惑”是形容人的心理成熟的尺度,這個年齡正是人生的盛年時期,怎么就頹廢了呢?
很多人到了中年都覺得反正人生就這樣了,與其努力半天無所獲,不如隨波逐流,聽天由命。
按照這樣的邏輯,那人生下來就是要死的,那人為什么還要生呢?
再比如,人吃了飯就排出去了,那為什么還要吃飯呢?聰明的,你來告訴我,為什么?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帶著使命而來的。
對秦始皇來說,他的使命就是統(tǒng)一六國;對司馬遷來說,他的使命就是記錄歷史;對吳承恩來說,他的使命就是一部《西游記》……
每個人的使命不一樣,但很多的使命又差不多,比如我們都要養(yǎng)兒育女,把子女培養(yǎng)成才就是我們?yōu)槿烁改傅氖姑?/p>
在我看來,中年是人生的覺醒期,覺醒的就是前一種使命。正如茨威格所言,“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人生的中途,即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使命?!?/p>
畢竟,我們既要為別人而活,也要為自己而活。

覺醒自己的使命,為自己的使命而奮斗不息,這才是真正的活著?;蛘哒f,這正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波折,很多故事,很多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可謂悲欣交集,五味雜陳。其實這就是“熬”,人生熬到最后,由濃烈歸于平淡,才會熬出真味來。
人活著就要吃飯,甚至可以說人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大家都是為了一碗飯在忙忙碌碌。吃飯是為了什么呢?
就是為了成長啊,人活著就是要品味人生啊,我們活到最后,最要緊的就是靈魂的修煉,是精神的超越,這個事只有靠自己才能完成。
所以,不要說什么認命了,中年才到哪兒呢。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年遠沒到完成任務(wù)的時候。事實上,人生的使命才剛開始。

人到中年:50歲之前,盡人事;50歲之后,聽天命!
問一個問題,你想不想發(fā)財?應(yīng)該是想的吧,那你認為自己到四十來歲就一直是現(xiàn)有的收入層次了?
如果是這么想就錯了,我告訴你,賺錢往往就是幾年時間,只要你做對了事,不錯過機會,那你在50歲前可能就能實現(xiàn)財富自由。
而到了50歲后,“五十而知天命”,這時候你再想著去努力,就非常勉強了。身體衰退之后,心力和精力都跟不上,主要就是看運氣了。
李嘉誠有個觀點,他表示人在年輕的時候千萬要努力,天道酬勤嘛,這個階段勤奮是成功的主要因素,機會和運氣只占很小的比例。而到了一定年齡后,機會和運氣的比例就越來越高了。

因此,人在50歲之前都可以執(zhí)著,一定要“拿得起”。而到了50歲之后,就不要太執(zhí)著了,一定要“放得下”。
要知道,人力有時而窮,很多事都是天命難違啊。
大多數(shù)人都可以以50歲為分水嶺,前半生要開拓進取,奮斗不止,后半生要強調(diào)守成,心如止水。
隨著年齡增長和人生閱歷的增加,我越來越能體會曾國藩“但問耕耘、莫問收獲”的真義,不,應(yīng)該說是“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前者還有“收獲”的企圖、念頭,后者則是只強調(diào)當下的努力,問心無愧而已。
總而言之,人到中年不能萬事休,不能想著聽天由命,而要想著“盡人事聽天命”。要知道,正確的思想才是人生格局和命運的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