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有限與無限的游戲》2
-- 寫在前面:很多地方讀不懂,中午的時候意識到快讀完了,后面幾章讀的有些敷衍。我走在圖書館東北邊的小道上,淺水反射著久違的南京的陽光。我想倒也無妨,淺讀也是讀,給自己設置那些必須要理解的要求反而增強了讀書的門檻,這會讓本不愛讀書的我的文化水平雪上加霜。
下午讀最后一章的時候還是宕機了,感覺譯本詞不達意??目慕O絆找到了英文原版希望能夠深入理解一下,發(fā)現(xiàn)更是看不懂,非常尷尬,越來越覺得很多公司要求四六級也沒啥意思,考過了該文盲還是文盲。
總之這本終于看完了!?。〗裉烊ソ柘乱槐?。

第六章 我們出于社會原因而控制自然
1.我們出于社會原因而控制自然
我們出于社會原因而控制自然?!S之而來的便是:我們對自然的支配,并不是為了實現(xiàn)某些自然結果,而是要得到某些社會結果。
一小群物理學家用最高級的計算方法發(fā)現(xiàn)了亞原子反應的可預測序列,而這直接導致了高熱原子核反應炸彈的建成。誠然核彈的成功爆炸證明了物理學家的預測,但是我們引爆核彈并不單是為了證明預測的正確。我們引爆它,是為了控制百萬人民的行為,并確定我們與他們之間的關系。
2.機器與花園
對自然的態(tài)度大致可以概括為這兩種:
????1.將自然看成充滿敵意的他者,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同我們的利益為敵,我們得到的結果便是“機器”
????2.而學會規(guī)范我們自己,以適應自然秩序最深的可辯模式,我們得到的結果便是“花園”。
這里說的“機器”指使人注意到技術機器理性的一種方式?!锢韺W家的核彈,和穴居人的杠桿一樣,完全是機械性的,都是可計算的因果序列的運用。
“花園”指一片生長之地。打理花園并不是加入一種嗜好或娛樂,而是去設計一種文化。
機器可以存在于花園之中,如同無限游戲中包含有限游戲一般。問題并不在于要將機器排除在花園之外,而是要問機器是否服務于花園的目的。我們很熟悉一種機器化的花園,看上去似乎果實累累,但走近再看會發(fā)現(xiàn)這里并不鼓勵自然的自發(fā)生長,而是對自然的開發(fā)利用。
3.自然的秩序
自然既不混亂,也不井井有條。混亂和秩序描述了我們對自然的文化體驗。一場颶風、一場瘟疫,或地球的人口過剩,既摧毀了一些人的文化期待,也遵從了另外一些人的預期,在前者看來,自然是混亂的,在后者看來,自然是有序的。
4.我們與自然的矛盾
我們與自然的關系中存在一個矛盾:我們越是勇猛精進的推進自然與我們自己計劃的一致性,我們就越是受制于它的無動于衷,面對它不可見的力量就越是脆弱。
這一矛盾在機器的問題上最為明顯。我們使用機器來增強自己的力量,以實現(xiàn)對自然現(xiàn)象的控制。機器在各類任務中極大的輔助了操作者,但也制約了操作者。正如機器可以被認為是工人延長了的手和腿,工人也可以被認為機器的延伸。要操作一臺機器,人們必須像機器一樣的去運作。
當然我們在操作機器的時候,機器并不能將我們變?yōu)闄C器。而是我們?yōu)榱瞬僮鳈C器,將自身變成了機器?!僮鳈C器并不涉及什么個人風格。機器越是有效率,就越是將我們的獨一無二性限制或吸收在對它的操作中。
5.消費品對獨一無二性的消解
絕大多數(shù)消費品都是“風格化的”,因為它們實際上將消費者的行為或品味標準化了。我們被驅使著購買一件“風格化的”人工制品,是因為其他人也在買它,我們被要求通過放棄自己的天才來表達自己的天才。
6.機器的矛盾性
1.機器的反自身性
正如我們使用機器來反對我們自己,我們也使用機器來反對它自身。我們購買一輛汽車并不僅僅是想擁有一臺機器,實際上,我們購買的不是機器本身,而是通過汽車所擁有的事物:快速的將我們從一地帶往另一地的方式,成為他人艷羨的對象,免于天氣的干擾等。……這種旅行并不是我們在陌生的空間中旅行,而是在屬于我們的空間中的來去。我們不曾離開啟程點,而是帶著我們的啟程點離開……等同于將空間消解了。
當機器運作良好時,它就不在那里了,但我們也同樣不在。
在旅行中減少時間的重要性在于:通過盡可能的快,我們仿佛根本不覺得自己離開過,空間和時間都不能影響我,好像時空是屬于我的,而非我們屬于時空。
2.人類使用機器互相對抗
機器除了使用它來反對它自身以及我們自身,人類還使用機器互相對抗。沒有別人的話,我們不可能單獨使用機器(電話、收音機、電腦)?!谶@些情形下,你我之間的關系并不依賴于我的需要,而是依賴于我的機器的需要。
以機器為媒介的關系,其內在的敵對性清晰體現(xiàn)在對戰(zhàn)爭武器這一最具劇本性的機器的使用上。
武器是有限游戲的裝備,它不是為了將游戲擴大化,而是為了消滅游戲。
現(xiàn)代的武器,操作員處理的只是按鈕、燈、雷達可視信號等,而不是敵人。它意圖在還不可見的情況下攻擊敵人。我們的敵人并非因為是敵人而不可見,而是因為他們不可見,他們便是敵人。
7.花園的生命力
花園不是結果導向的。一次成功的收割并不是花園存在的終結,而是它的一個階段。花園的生命力并不隨著一次收割而結束,它只是呈現(xiàn)出另外一幅面貌。
文化也是一樣。無限游戲者明白,一種文化的活力是與其來源的多樣性、其內部的各種差異直接相關的。一個人身上的特異性與驚奇性并不會對另外一個人產(chǎn)生壓制。
8.自然的消耗與廢棄物
機器需要來自外界的推動力,所以對機器的使用總是需要尋找到可供消耗的能源。當我們將自然視為一種資源,它就成為提供能源的一種資源。
自然不可能被用來反對自身。因此,我們并沒有消耗自然,我們只不過重新安排社會模式,即將人類能力簡化為對現(xiàn)有自發(fā)性模式的創(chuàng)造性反映。用社會常用的表達語來說,就是我們創(chuàng)造了廢棄物。當然,廢棄物絕對不是非自然的。它們是自然的,但它們以一種社會再也無法榨取其價值為社會服務的形態(tài)而存在。
社會將廢棄物視為社會活動的一種不幸?guī)s必然的后果。當我們獲取基本社會產(chǎn)品時,便留下了這些廢棄物。但是廢棄物并不是我們創(chuàng)造物的伴生品,它就是我們制造的。
廢棄物是一種反財產(chǎn),沒有人需要它,也沒有人想要它。這一反財產(chǎn)會成為失敗者的財產(chǎn),成為無頭銜者的標記。如果廢棄物是我們對自然冷漠態(tài)度的產(chǎn)物,那么它也作為一種方式,讓我們體會到自然的冷漠態(tài)度。
9.社會中的廢棄的人
控制自然的企圖,其核心還是控制他人。我們可以想見,社會很討厭那些對社會目標與價值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冷漠態(tài)度的文化。
廢棄的人類是那些由于某些原因對社會不再有用的人,必須被置于視線之外的隔離區(qū)、貧民窟、保留地……我們所生活的20世紀,游戲大師們創(chuàng)造出數(shù)以百萬計的這些“多余人”。
人們不會把自己變?yōu)槎嘤嗳?,正如自然地廢棄物不會是自己變成廢棄物的。正是社會將某些人宣布為廢棄的人。廢氣的人不是壓在社會身上的不幸重擔,不是社會正常行動的間接產(chǎn)物,而是社會的直接產(chǎn)品。殖民者并非碰巧遇到一群無用的人,并非大自然將這群人擋在他們的路上。相反,殖民者們根據(jù)一些自己社會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則,使他們變成多余的人。
第七章 神話激發(fā)解釋,但不接受任何解釋
myth provokes explanation but accepts none of it
【似乎有一些宗教背景才能看懂】
1.Myth
神話是我們聆聽彼此,以及提供沉默使他人的言說得以可能的最高級形式。這就是為什么在宗教中,聆聽遠比言說更重要。
2.共鳴 vs 擴音喇叭
共鳴的反面是聲音的放大。合唱是彼此共鳴的聲音的聯(lián)合表達。擴音喇叭則是單一聲音的放大。鳴鐘讓我們聆聽,大炮讓我們靜音。
當一種聲音被過度放大,它就使其他所有聲音都無法被聽到,它成為唯一能被聽到的。權威的言論是放大了的言論,也是使人沉默的言論。擴音喇叭似的言說是一種命令模式,因此被設計為盡快完全結束自身的一種言說。擴大的聲音期待著聽者的服從,以及言說本身的立即終止。與一臺擴音喇叭對話是不可能的。
3.Myth vs Explanation
如果說神話激發(fā)解釋,那么也可以說解釋的最終目的在于消滅神話。并不是教堂和市政大廳中的大鐘使得鑄造新的大炮成為可能,而是大炮鑄造起來是為了使鐘聲沉默。【有限游戲矛盾的體現(xiàn)】
當擴音喇叭成功地使所有其他聲音沉默并因此扼殺所有對話的可能性,它就完全不被聆聽,也因此丟失了它自己的聲音,而純粹成為噪音。一旦誰成為唯一的說話者,那就跟本不再有任何說話者。【封建時期統(tǒng)治者的“孤家寡人”,不存在“交流”,只有單方面的輸出】
4.非必須性,非嚴肅性
【雖然還是沒看懂什么但是鑒于本書快結束了所以抓緊再摘抄一些】
耶穌是一個典型的神話,但不是必須要有的神話。沒有哪個神話是必定要有的。世界上不存在必須講的故事。故事并不包含某個真理,有待某人揭開或者聽到。
對于無限游戲的參與者來說,并非一定要成為基督徒。實際上,他們也不可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基督徒,同樣他們也不可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佛教徒、穆斯林、無神論者或者紐約人。所有這些稱號只能是有趣的抽象,僅僅是為了博一笑而為之的表演。
無限游戲的參與者在所有故事中都不是嚴肅的演員,而是愉悅的詩人。這一故事永遠在繼續(xù),沒有盡頭。
世界上有且僅有一種無限游戲。
【本章讀下來,感覺是對社會和文化概念的延伸,“神話”所對應的是一種較為高層次的“文化”,而社會中的人出于某種社會需求做出有限游戲中的解釋,當然也存在個人對于神話的理解/解讀/共鳴?!?/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