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理論(楊寧老師相關課程)Chapter 13 接受美學:伽達默爾,姚斯,伊瑟爾

Chapter 13 接受美學:伽達默爾,姚斯,伊瑟爾
一部文學作品,在不同的時代,它的解讀是會不一樣的,因為不同時代所擁有的共識并不一樣。解讀不一樣,解讀出來的意義也不一樣。解讀出來的意義與作者的初衷也大抵不同。也正是如此,當我們回顧過去對于一些作品的評價時,不要站在現(xiàn)在的視角去評價過去的作品的觀點正誤,而是要思考是什么支撐著過去時代的人做出了這個評價。
同樣的,作為專業(yè)的文學評論者,對待一部作品已經(jīng)不能簡單的說是好是壞,需要研究的是,當人們說他好或者說他壞的時候,是基于什么說它好。乃至當一個時代的人說他好或者壞的時候,它意味著什么。
?
一.伽達默爾的解釋學理論
1960代表性著作《真理與方法》
1.前見(成見)
簡單而言就是某種偏見。傳統(tǒng)解釋學認為前見并不利于理解,主張拋棄前見。而伽達默爾認為,前見是理解之所以可行的前提。前見分作真前見與偽前見,區(qū)別在于偽前見更多強調(diào)的是帶有某種功利性目的,真前見則來自于一種歷史傳統(tǒng),有助于對于現(xiàn)實的理解。
2.視域融合
視域就是視野,眼睛所能看到的極限范圍。理解的過程就是一個視域融合的過程,包括理解者的前見和文本意義。伽達默爾區(qū)分了兩種視域融合,歷時性的視域融合和共時性的視域融合。后者強調(diào)的是同一時期內(nèi),例如討論。前者則強調(diào)不同時期的人的視域融合,例如閱讀古人的注釋。伽達默爾經(jīng)常提到一個名詞:效果歷史,即理解的交互的歷史過程。
?
二.姚斯的接受美學
1.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歷史性
文學研究應該落實到對于作品的研究上,對作品的研究應該落實到對作品的存在方式的研究。所以文學研究應該落實到作品的接受史研究上。例如當今,所有的文學史都會列出一大堆作家的文字,但是事實上,是否存在一些不在這本文學史外的優(yōu)秀的作家沒有被呈現(xiàn)出來呢?作者處于怎樣的目的和思考進行選取呢?從某種程度上講,一部文學史,就是一部接受史。
2.期待視域
這個概念有點接近于伽達默爾的前見,若要考察其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胡塞爾,因此不算是一個新的概念。其指的是讀者在閱讀之前對作品的一個定向性期待,包括讀者的經(jīng)驗素養(yǎng)品味甚至階級性別種族等等。這個定向性期待會直接影響作品的解讀,形成不同的理解維度。如果一個作品的內(nèi)涵與期待視野一致,那這樣的作品往往是通俗作品。而作品與期待視野不一致時(讀起來是受阻礙的),有可能就是高雅作品。(所以在這種意義上,高雅作品一般沒什么正能量,反倒一些通俗作品很有正能量)
除此之外,他還區(qū)分了個人期待視野和公共期待視野,前者無需多言,公共期待視野則指的是社會的普遍性共識。
?
三.伊瑟爾的閱讀理論
針對于個體的文本的閱讀。伊瑟爾首先提出了所謂的“空白”理論,即文學作品中未寫出而向讀者不斷暗示的部分??瞻椎漠a(chǎn)生和語言有關,也就是“言不盡意”,同時和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圖景片段和思想價值層面文化規(guī)范的某些束縛有關。
由于文本的空白,所以會形成某種所謂的召喚結(jié)構,引導讀者按照某種方式去閱讀。因為有了召喚結(jié)構,所以就有了所謂的隱含讀者——按照召喚結(jié)構去理解作品的讀者。這是一個潛在的作者的理想讀者,是作者的隱含表達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