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讀書筆記Ep2】教師資格證幾個考點,以及聊聊幾個有用的概念

今天原計劃閱讀15分鐘,讀18~30頁,不過今天的內(nèi)容大多數(shù),教師資格證筆試都學過不止一遍,所以略讀了。讀到了35頁。憑印象寫一些有用的內(nèi)容。
18~35頁,是第一章第三節(jié),和第四節(jié)的前三部分。其中第三節(jié)中的概念比較重要,有一道思考題,第四節(jié)前三部分,大量人名名詞要記憶的。
這本書第一章第一節(jié)講的是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對象,第二節(jié)講的是心理學的任務,即目的。整兩部分內(nèi)容等于是一個梗概,書中內(nèi)容會展開詳細寫,所以就不贅述了。
第三節(jié)聊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這一節(jié)的學習目標很顯然是要學會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針對不同的任務。所以,每一個研究方法的適用范圍和缺陷異常重要。)
觀察法:定義,適用范圍,缺點。
其中適用范圍和缺陷比較重要,最好理解記憶,用自己的話能說出來。
適用范圍:
a.對象不可控;
b.控制變量,會干擾對象的表現(xiàn);
c.倫理道德不容許控制實驗。
缺點:
a.難于重復實驗(驗證);
b.自然條件干擾因素的復雜性;
c.干擾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d.結果受個人興趣,愿望,知識經(jīng)驗,觀察技能的影響。
心理測試法:信度,效度。
教師資格證考試里面還要考察區(qū)分度的概念,理解即可。
信度:短期內(nèi)(如一學期內(nèi))接受同一測試,分數(shù)差異不大,則測試信度高;反之,信度低。
效度:一項測試對其未來學習潛力的反映,書中的例子,如果高考成績高,大學成績也高,說明高考試卷效度高;反之,效度低。
補充概念:
區(qū)分度:兩張試卷給同一批人考試,分數(shù)懸殊大的試卷區(qū)分度大;反之,區(qū)分度小。
注:可以借助數(shù)學工具,方差或者標準差來衡量。
相關法:相關與因果關系的區(qū)別,理解。
相關指具有某種關聯(lián),包含因果關系,但這兩者不等同。比方說,我和一個人說,你這次一定考不好。結果他真的考得很差,那么我的話和他的成績是相關的。但是我的話不是他考不好的原因,他考不好的原因是沒復習好或者考場狀態(tài)差等等,可能我是看到他沒復習好,于是做了一個大概率的推論,也可能他心理素質(zhì)差,于是因為我的話影響了考試狀態(tài)等等。更簡單點,如果我說了,他考不好,他就考不好,說明,我會法術。
實驗法:分為自然實驗和實驗室實驗。
其中,要區(qū)分自然實驗與觀察法的區(qū)別。
觀察法是不會對對象進行控制干預的;而實驗必然要控制變量,以推導出確定的兩個量有無關系,有何關系。
自然實驗與實驗室實驗的區(qū)別在于,發(fā)生地點不同。
自然實驗的特點:降低了人為干預對結果的影響;控制變量不夠嚴格。
實驗室實驗的特點:人為性影響實驗結果客觀性;能夠嚴格控制變量。
個案法:深刻研究某些典型案例,來做出一些研究。
這個方法接近于臨床醫(yī)學的實驗,以某些,往往是一個典型個體為研究對象。
比方說研究胼胝體(左右半腦的溝通渠道)切開的個體,得到左右半腦控制身體的不同部分的結論;或者研究某些腦區(qū)損傷的患者,來推斷該腦區(qū)的功能,等等。
這5個研究方法是重點。
第四節(jié)是心理學史,前三部分可以看做西方心理學史以及心理學流派。
這部分是教師資格證考試的難點,因為要記的人物,要記的理論,名詞太多。我在考慮過一兩個月在公眾號寫一些文章科普這部分內(nèi)容,直接羅列,死記硬背,不太符合的喜歡的學習風格。講故事會比較好玩。
然后還有一個思考題,是設計一個心理學實驗:
“閱讀時生字密度對理解程度的影響”
自變量和因變量?
因變量的行為指標?
干擾因素?
答題分析:
1.自變量:生字密度,因變量:閱讀理解程度。
2.行為指標一般是指能量化的指標,限時測試是比較方便的方式,而閱讀理解程度的客觀衡量,則取決于三個方面:a.閱讀材料的性質(zhì),如,文學性過強的題材容易存在多層次理解的問題,不容易量化,所以選取邏輯性強的學術類文章最好;b.題目類型的設置:避免開放性答案的主觀題,也是因為難于量化,以考察邏輯主旨細節(jié)的選擇題最好;c.評分標準的設置:最好由語言專家編寫試卷,標準答案,確定評分細則,以保證評分嚴謹公正。d.要設置對比卷,以確定該試卷的信度和區(qū)分度。
3.干擾因素(無關變量):受試者的學歷背景愛好經(jīng)驗;受試者主觀感受對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環(huán)境中的突發(fā)事件干擾因素等等。
(按照這個分析套一下實驗設計的模板,我感覺差不多了。歡迎討論。)
今天就先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