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歷史沿革(第五期)
丹麥古王朝時代(下期)
(十)克努特六世(1163-1202)是丹麥國王(1182-1202),在他統(tǒng)治期間丹麥退出神圣羅馬帝國,將其統(tǒng)治沿波羅的海沿岸擴展至波美拉尼亞、梅克倫堡、荷爾斯泰因。他是瓦爾德馬一世之子,1170年年僅7歲的他就開始同父王共同執(zhí)政,開始瓦爾德馬王朝的世襲統(tǒng)治。1177年14歲的他娶了日耳曼諸侯獅子亨利的女兒,1182年繼位后開始執(zhí)行擺脫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的政策,1185年取得波美拉尼亞的宗主權,不久又取得斯拉夫人的土地和德意志邊疆諸侯的土地,為紀念他的勝利又加上斯拉夫人國王的稱號。1192年以后他的兄弟瓦爾德馬執(zhí)行對丹麥南方的政策,使丹麥的統(tǒng)治達到整個波羅的海東岸地區(qū),直到奧德河以東。他死后無嗣,他的兄弟瓦爾德馬二世接替他的位子。瓦爾德馬二世(1170年—1241年)又稱瓦爾德馬勝利王,全稱瓦爾德瑪·維克托里斯??伺卮蟮廴ナ篮髲姶蟮摹暗湹蹏币搽S即告終,在挪威國王馬格努斯和丹麥國王哈德克努特正在醞釀戰(zhàn)爭時英格蘭人選出英格蘭出身的國王,從而擺脫丹麥的控制。 瓦爾德馬勝利王成為丹麥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國王并不是因為他有兩個漂亮迷人的王后以及三個使丹麥衰落的兒子,他的主要業(yè)績在于他進行一次“十字軍東征”,征服愛沙尼亞,使丹麥重新成為斯堪的納維亞的強國,丹麥國旗紅底白十字的“丹納勃羅”也是來源于這次“十字軍東征”。丹麥國旗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旗。為了維護丹麥在東西方之間貿易航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為了防止德國勢力進入并控制波羅的誨東邊的沿海國家,為了確保波羅的誨的商業(yè)通道暢通,瓦爾德馬國王決定對愛沙尼亞進行一 次遠征。他把這次遠征叫做“十字軍東征”是因為他也想以此把基督教傳人愛沙尼亞,使愛沙尼亞的異教徒接受基督教的洗禮而成為基督教徒,此外也許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使他這次遠征更加“師出有名”。

(十一)1219年瓦爾德馬勝利王率領一支龐大的艦隊向東航行,在他的軍隊里還有一名大主教安諾斯和好幾名主教和牧師。艦隊??吭趷凵衬醽喌牧值履嵛鳎婈牭顷憰r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就占領整個城市。愛沙尼亞人派他們的首領帶著禮物來向丹麥軍隊投誠,他們向瓦爾德馬國王保證他們將服從國王并同意接受基督教洗禮。其實這是一個大騙局,當他們來到丹麥營地假投降時暗中卻在集結軍隊,同時也趁機探聽丹麥營地內的軍事情況。三天后的1219年6月15日瓦爾德馬的軍隊剛剛吃過晚飯,愛沙尼亞人突然從5個方面對丹麥兵營發(fā)起猛烈進攻,丹麥士兵被打得暈頭轉向,他們匆忙拿起武器,但是無法列成隊形。瓦爾德馬的軍隊已經(jīng)潰不成軍,隨軍的丹麥大主教安諾斯在戰(zhàn)斗最激烈時在附近的一個高地上雙膝下跪祈禱上帝保佑戰(zhàn)斗勝利。 這時天空中忽然飄下一面紅底白十字旗子,并且聽到空中有個聲音在說:“當旗子被舉起的時候你們定將贏得徹底勝利。”于是旗子被高高舉起,丹麥軍隊士氣大增,他們個個勇敢無比、 以一當十,頂住愛沙尼亞人的進攻。此時參加這次東征的文德族軍隊也已趕到,他們和丹麥士兵一起把愛沙尼亞人打得大敗。據(jù)說大主教安諾斯跪在高地上祈求上帝保佑勝利時他將雙臂伸向空中,丹麥軍隊就節(jié)節(jié)勝利。如果他累了,放下手臂時丹麥軍隊就敗退,幸好有兩位教士在決定性的時刻一直支撐著他的雙手使得丹麥人獲得全面勝利。丹麥軍隊在戰(zhàn)斗中第一次升起來的那面從天而降的紅底白十字旗后來就成了丹麥國旗, 其實上面所述只是一種傳說而已。
(十二)出征前大主教安諾斯已將這面旗子藏在身邊,他準備在關鍵時刻展示此旗,以鼓舞士氣和斗志。這面旗子是教皇送給十字軍的,以示其對瓦爾德馬國王“十字軍東征”的贊賞和支持。然而正是這面旗子使丹麥軍隊反敗為勝,并征服整個愛沙尼亞,從此以后每年的6月15日就成了丹麥的“國旗日”,那一天的戰(zhàn)斗被稱為“瓦爾德馬戰(zhàn)役”。在瓦爾德馬勝利王時期丹麥的版圖擴大了,除原有的丹麥領土外現(xiàn)在丹麥東有愛沙尼亞、南有呂根島,此外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將易北河以北的地盤也割給瓦爾德馬勝利王。這位國王把丹麥治理得井井有條,丹麥人過著幸福、富有的生活。但是悲劇卻降到瓦爾德馬勝利王的身上,他和他的兒子小瓦爾德馬在一次狩獵中被德國的亨立克伯爵綁架,這位伯爵是個奸詐狡猾、心狠手辣的小人,人稱他為“黑伯爵亨立克”。他向丹麥提出只要答應他的要求時他就可以把國王和王子放回去,他的要求是100匹好馬、100套昂貴的騎土服裝以及丹麥王后的除王冠外的所有首飾,同時瓦爾德馬國王還必須放棄除呂根島外波羅的海以南的所有領土。最令國王不能接受的是這位“黑伯爵’’要國王起誓永不進行報復,為了活命并能返回丹麥,瓦爾德馬勝利王忍辱接受所有條件。國王一回到丹麥立即給教皇寫信,要求允許他違背不報復的誓言,教皇同意他的要求。于是瓦爾德馬勝利王集結一支強大的軍隊對“黑伯爵’’進行討伐,亨立克伯爵同德國的其他諸侯聯(lián)合起來對付勝利王,雙軍在博恩赫沃德展開激戰(zhàn),史稱博恩赫沃德戰(zhàn)役。在戰(zhàn)役中勝利王率領丹麥軍隊英勇奮戰(zhàn),戰(zhàn)況極其慘烈。

(十三)他在戰(zhàn)斗中失去一只眼睛,犧牲數(shù)匹戰(zhàn)馬,但仍繼續(xù)帶傷作戰(zhàn)。眼看戰(zhàn)況有利于丹麥之時友軍突然倒戈,丹麥軍一敗涂地,他的侄兒與重要盟友韋爾夫家族的奧托一世(獅子亨利之孫,奧托四世之侄)被俘,他本人也多虧一位德國騎士的俠義行為才得以逃生。此戰(zhàn)以后丹麥與神圣羅馬帝國的邊界再次從易北河向北移動到石勒蘇益格公國南部邊界的艾德河,這個邊界一直持續(xù)到1806年。博恩赫沃德戰(zhàn)役是漢堡、呂貝克聯(lián)合北德意志王公打敗丹麥人的戰(zhàn)役,13世紀初丹麥王國企圖奪取漢堡和呂貝克,以打通波羅的海至北海的商道。在北德王公支持下漢堡和呂貝克于1227年在博恩赫沃德(今屬德國)打敗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二世(勝利者)的軍隊,從而使呂貝克得以順利組成漢薩同盟,丹麥失去除愛沙尼亞以外的波羅的海沿岸領地(包括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盡管種種不幸落在國王頭上,但瓦爾德馬仍舊—心為民,要做個好國王。在他晚年時成了—位“立法者”,他把所有日德蘭的古老法律條例都收集起來,匯編成一部杰出的法律大全——《日德蘭法典》,想使丹麥成為一個法治國家,在這部法律大全的一開頭有這么一句話:“必須以法治國”。1241年瓦爾德馬國王將這部經(jīng)由人民通過的法律大全公諸于世,幾周之后在耶穌洗足沐曜日那天瓦爾德馬勝利王逝世。在瓦爾德馬時代國王和大貴族、大主教以及大寺院主持等人一起共同治理這個國家,丹麥人把這—結合稱之為“丹麥人的宮廷”。當有事需要商量時他們幾個就聚在一起開會,當時最重要的會址就是尼堡?!度盏绿m法典》是丹麥王國的法律文件,1241年由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二世(勝利者)制定,同年3月丹麥議會通過。
(十四)三天后(1241年3月28日)瓦爾德馬二世(勝利者)去世,法典在日德蘭和菲英島使用到1683年,而在石勒蘇益格直至1900年才被廢除。埃里克四世是丹麥國王(1241—1250),瓦爾德馬二世(勝利者)長子,父在位時加冕為王。統(tǒng)治期間為應付與其弟石勒蘇益格公爵阿貝爾(1218—1252)的內戰(zhàn)及遠征愛沙尼亞之需而征收一種犁地稅,引起農民起義,故被稱為“犁地金王”。阿貝爾使本公國成為世襲領地,并在呂貝克支持下于1248年洗劫哥本哈根。埃里克率軍進入石勒蘇益格,迫使阿貝爾投降。1250年被阿貝爾誘俘,旋即被殺,阿貝爾即丹麥王位(1250—1252)??死锼雇懈ヒ皇朗堑渿酰?252—1259),瓦爾德馬二世(勝利者)第三子,原為拉蘭島和法爾斯特島總督。1252年兄阿貝爾遠征弗里西亞陣亡后即位,在位期間為加強權力而對抗教會向教士征稅,逮捕隆德大主教埃蘭森(阿布薩隆家族親戚)。1259年在里伯教堂接受圣餐后突然去世,年僅十一歲的兒子埃里克(斜眼)繼位,由王后瑪格麗特(綽號“黑色的瑪格麗特”)代理國政。埃里克五世(1249-1286)是丹麥國王(1259-1286),克里斯托弗一世之子,在其統(tǒng)治期間大貴族和主教權利擴大。1259年繼承父位,1261年王軍戰(zhàn)敗,埃里克和其母后被石勒蘇益格人俘獲。1264年因教皇烏爾班四世和日耳曼邦君干涉而獲釋,1271年埃里克征服弗倫斯堡、阿爾森和Fehmarn。1274年他剝奪他的老對手大主教雅各布的權利,1276年立其子埃里克六世為繼承人。他的整個統(tǒng)治時期充滿無政府狀態(tài),由于大貴族不斷擴大權利,他于1282年被迫簽訂一個王室憲章,規(guī)定國王不能任意囚禁貴族,而且要每年召開一次貴族和主教會議。

(十五)丹麥第一部成文憲法表明農民和地方議會失去一些權利,因而貴族們能在內政、外交上進行徹底改革,1282年王室憲章明確丹麥在石勒蘇益格的權利得以恢復。1286年他在日德蘭半島被人暗殺,兇手不明,他的外號削剪王來自于他在錢幣上削減重量造假。埃里克六世(1274--1319)是丹麥國王(1286-1319),在其統(tǒng)治期間教會與王室的沖突達到頂峰而未能確實解決,他試圖恢復丹麥在波羅的海南岸的占領地,因而大大削弱國家財力。他是埃里克五世之子,1286年繼承父位。他即位不久就遭到幾個流亡在外的貴族的挑戰(zhàn),這些貴族得到挪威國王的支持,在瓦爾德馬公爵和格蘭德大主教的參加下襲擊丹麥沿岸。埃里克打敗瓦爾德馬,把格蘭德囚禁起來。1297年羅馬教皇宣布剝奪他的教籍,1303年他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和解。埃里克在位末期災難不斷而來,丹麥和挪威、瑞典重啟戰(zhàn)端,農民、教會、貴族一起反對國王。由于作戰(zhàn)需要大量經(jīng)費,丹麥經(jīng)濟頻于破產。他的外號“曼維德”意為“帶來不幸的人”,他有15個孩子,其中11個生下來就死掉、3個幼年夭折,最后一個兒子又因其母親在馬車里將其舉起向群眾展示時不慎落地而摔死。王后后來也進入修道院,葬在林斯戴特??死锼雇懈ザ溃?276年9月29日-1332年8月2日)是丹麥國王(1320年-1332年在位),埃里克五世與勃蘭登堡藩侯約翰一世的女兒勃蘭登堡的艾格妮絲的次子。埃里克五世于1286年被殺后兄長埃里克六世繼承父位,由母親勃蘭登堡的艾格妮絲攝政,而克里斯托弗被封為愛沙尼亞公爵??死锼雇懈テ鸪踉谡紊现С中珠L埃里克六世的統(tǒng)治,更于1294年逮捕國王的政敵隆德大主教格蘭德。
(十六)但是其后他加入反對國王的勢力,更在1319年埃里克六世逝世時仍在外放。因為貴族們希望有一位弱勢的國王,所以在埃里克六世死后無嗣下于1320年1月推舉克里斯托弗二世為丹麥國王,克里斯托弗二世更被迫簽下與父親埃里克五世于1282年被迫簽訂類同的王室憲章。克里斯托弗二世從兄長埃里克六世手上繼承已經(jīng)破產的丹麥王國,很多土地已經(jīng)抵押給德意志和丹麥貴族,國王在徵稅、懲罰及任免主教和貴族、徵集軍隊的權力都被大大剝削,此情況延續(xù)至1660年。因為克里斯托弗二世不能向丹麥人民及貴族徵稅,他便向德意志地區(qū)的人民徵收很高的稅收以彌補。其后克里斯托弗二世更專注攻擊德意志北部的諸侯,結果帶來新的抵押及稅收,與教會及貴族決裂。1326年丹麥貴族聯(lián)合荷爾斯泰因-倫茨堡伯爵格哈德三世推翻克里斯托弗二世,克里斯托弗二世被迫出逃,叛亂的貴族推舉前任國王艾貝爾的后代、年僅12歲的石勒蘇益格公爵瓦爾德馬五世為丹麥國王,是為瓦爾德馬三世,由身為舅父的格哈德三世攝政。瓦爾德馬三世簽署憲章將石勒蘇益格公國分裂出丹麥王國,將石勒蘇益格公國交給格哈德三世,從此丹麥國王不再統(tǒng)治石勒蘇益格公國。1329年因為格哈德三世與他的盟友荷爾斯泰因-基爾伯爵約翰一世爭奪利益,克里斯托弗二世被約翰一世擁立為傀儡國王,以取代瓦爾德馬三世。格哈德三世恢復瓦爾德馬三世為石勒蘇益格公爵,他將日德蘭半島成為個人財產,而約翰一世亦將菲因島及西蘭島據(jù)為己有。1331年克里斯托弗二世追隨約翰一世與格哈德三世開戰(zhàn),但是被擊敗,并因雙方的協(xié)詣中成為籌碼,算然仍保留啄國王的名號。

(十七)但是克里斯托弗二世并無實權,而且囚禁在洛蘭島的一個城堡中,直至在翌年去世。克里斯托弗二世去世后的8年間丹麥并沒有國王統(tǒng)治,由格哈德三世及約翰一世為首的德意志貴族分別統(tǒng)治丹麥各地,直至1340年國家英雄尼爾斯·埃勃森殺了格哈德三世后克里斯托弗二世的幼子瓦爾德瑪·阿道戴才回到丹麥即位為國王。瓦爾德馬四世(1340~1375)是丹麥國王(1340~1375),克里斯托弗二世之子。1340年為丹麥國王,其統(tǒng)治力量擴展至丹麥以外的土地。他用出賣愛沙尼亞(1346)所得,建立對日德蘭地區(qū)的統(tǒng)治(1349)。1350年面對反叛貴族的挑戰(zhàn),1360年瓦爾德馬從瑞典收回斯科訥省,至此全部統(tǒng)一其父當年的王國。其侵略性的對外政策導致與瑞典、北德意志諸邦及漢薩同盟的沖突,1368年慘敗于漢薩與北德意志聯(lián)合艦隊,被迫接受條約,準許漢撒同盟各城鎮(zhèn)有經(jīng)商特權。其女瑪格麗特一世與挪威國王哈康六世聯(lián)姻,這使丹麥與挪威得以結成聯(lián)邦。曾有“惡人”的綽號,對于其正式外號“阿道戴”(翻譯為又一天)曾有褒貶兩種解釋:一種說法認為形容他渾噩度日,另外一種說法認為這是有為君王對時光飛逝的感嘆。瓦爾德馬四世有許多兒女,但是只有兒子克里斯蒂安和女兒英厄堡公主、瑪格麗特公主活到成年,瓦爾德馬四世死后丹麥王室男裔絕嗣。奧拉夫三世是丹麥國王(1375—1387)、挪威國王(1380—1387),挪威國王哈康六世和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阿特達戈女兒瑪格麗特之子。1375年外祖父瓦爾德馬四世·阿特達戈死后被選為丹麥國王(稱奧拉夫三世),1380年父哈康六世去世后又兼挪威國王(稱奧拉夫四世)。因未成年由母后瑪格麗特攝政,從此丹麥、挪威聯(lián)合為一個國家,長達434年(1380—1814)。
瑪格麗特一世
(一)瑪格麗特一世(1353年—1412年10月28日?)是丹麥、瑞典和挪威攝政女王(1375年—1412年10月28日在位),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的女兒,挪威國王哈康六世的妻子?,敻覃愄赜?353年出生在丹麥王國的沃丁堡,出生后由羅斯基勒教堂的大主教為她洗禮并起名為瑪格麗特。她是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1340年—1376在位)家里最小的一個孩子,曾有過5個哥哥和姐姐,但最后只有她和她的哥哥克里斯托夫以及她的姐姐英厄堡三人活了下來。她的哥哥克里斯托夫被立為王儲,姐姐英厄堡嫁給德意志北部的梅克倫堡公爵,瑪格麗特10歲就嫁給比她大15歲的挪威的哈康王子(后來的挪威國王哈康六世)。哈康王子的父親、瑞典第30位國王馬格努斯·艾立克松的外祖父是挪威國王,外祖父死后他繼承挪威王位,后來他將挪威王位給了自己二兒子哈康,所以他既是挪威國王馬格努斯七世,又是瑞典國王馬格努斯二世,因而瑪格麗特成為挪威和瑞典的王妃。瑪格麗特17歲時生有一個兒子奧拉夫,中世紀的挪威是個貧困的小國,瑪格麗特給他父親的信中訴說她冬天沒有足夠的柴火,有一次居然斷炊幾天,差點餓死?,敻覃愄厥莻€年輕美貌、絕頂聰明的女子,而且一向胸懷大志、雄心勃勃。1375年瓦爾德馬四世逝世,由于瓦爾德馬四世在1368年與漢薩同盟的梅克倫堡公爵阿爾布萊克特的戰(zhàn)爭中失敗而被迫簽訂和約,承諾將王位傳給阿爾布萊克特公爵和國王的長女英厄堡所生的兒子,他人無權成為丹麥國王。但是22歲的瑪格麗特立即懷抱幼兒烏洛夫搶先回到哥本哈根,憑著她的機敏才智,運用各種手腕,承諾她自己不當君主,并用土地來換取權力。

(二)買通丹麥的貴族階層,將本應登上王位的她姐姐的兒子排斥在外,把自己的兒子奧拉夫推上丹麥國王的寶座,即丹麥比耶博王朝的奧拉夫三世。奧拉夫繼位時年僅6歲,故由瑪格麗特攝政,操縱丹麥實權。1380年哈康六世去世,奧拉夫又繼承挪威國王,稱挪威的奧拉夫四世,這樣瑪格麗特成了丹麥、挪威兩國實際上的統(tǒng)治者。她受父親熏陶,從小就對政治產生濃厚興趣。作為統(tǒng)治者的她很擅于剛柔相濟、思威并重,在此后幾十年中不僅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也使貴族們佩服得五體投地。雄心勃勃的瑪格麗特決不以此為滿足,還一心想占領瑞典,企圖把丹麥、挪威、瑞典組成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為了維護已經(jīng)到手的統(tǒng)治權,瑪格麗特再未嫁人。她把全部心思放在培養(yǎng)兒子身上,希望她的兒子成為一個統(tǒng)治整個斯堪的納維亞的國王。然而到了1387年她年僅17歲的兒子奧拉夫國王突然夭折,這對瑪格麗特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這不僅使她統(tǒng)一斯堪的納維亞三國的計劃受挫,并有可能成為泡影,而且連她自己能否在丹、挪兩國繼續(xù)統(tǒng)治下去都成了問題。因為她只是代兒攝政的“無冕女王”,正當她一籌莫展時出于丹麥人的反德意識,丹麥有權勢的宗教界和政界領袖們?yōu)榱瞬皇沟湹耐鯔嗦淙胗械聡y(tǒng)的阿爾布萊克特(即擊敗瓦爾德瑪四世的梅克倫堡公爵之子)的手中,他們在奧拉夫去世后不久就推舉瑪格麗特為丹麥的“全權統(tǒng)治者和監(jiān)護人”。從那時起瑪格麗特雖無女王的正式頭銜,但已成為實際上的丹麥女王。雖然挪威的王位是世襲的,但是1388年2月挪威王國議會也選舉瑪格麗特為為“名正言順的統(tǒng)治者”,并決定她具有終身統(tǒng)治權。
(三)瑪格麗特得到丹麥、挪威的統(tǒng)治權后重新把目光轉向瑞典,而瑞典的情況也給他可乘之機。原來他的公公瑞典國王馬格紐斯·埃里克國王立長子埃里克·馬格紐斯為瑞典王位繼承人,但王子到17歲時便迫不及待,逼父親遜位,登上國王寶座。但他只做了兩年國王便被他的弟弟哈康(即瑪格麗特的丈夫)和瓦爾德馬四世的聯(lián)軍打敗,哈康成為瑞典-挪威國王。但在兩年后哈康的表兄阿爾布萊克特率領漢薩同盟的軍隊將他推翻,哈康只得仍回挪威。阿爾布萊克特是瑞典歷史上少見的昏君,他在“德羅茨”(相當于宰相,是國王下面的最高官員)去世之后企圖進行“改革”,貴族惶恐不安,于1388年向瑪格麗特求援。1389年2月瑪格麗特率大軍大敗阿爾布萊克特,2月24日被瑞典貴族迎奉為瑞典合法的國君。但阿爾布萊克特堅持不放棄統(tǒng)治權,瑪格麗特只得再次與他兵戎相見,至1395年終于攻克斯德哥爾摩,生擒阿爾布萊克特父子。后來她又以釋放阿爾布萊克特父子作為條件換得對瑞典的統(tǒng)治權,被擁戴為瑞典國王,至此丹、挪、瑞三國聯(lián)盟事實上已經(jīng)形成,瑪格麗特成為三國的女王 。作為外來統(tǒng)治者的瑪格麗特通過一系列舉動使瑞典人對她產生好感:她利用瑞典人崇敬伯伊塔的心理追封她為圣徒,并贊助丹麥的伯伊塔教派的修女院。她還經(jīng)常參退瓦德斯騰那,在修女院住上幾天,1403年她居然在那里度過圣誕節(jié),連最敵視她的僧侶也感動得五體投地。女王在寺院里像平常人一樣,要求大家把她看作普通修女,臨行時同修女院中的人一一吻手告別。有個俗家修士不敢放肆,與女王告別時不敢將手伸出,而是將手用袍子裹著伸給女王,惟恐自己的俗氣沾污女王的纖纖玉手。女王見狀后善意地批評他,說他不該如此自謙自卑,女王這小小舉動勝過于軍萬馬,征服許多人的心。

(四)為使三國聯(lián)盟永遠保持下去,瑪格麗特開始考慮她的繼承人間題。瑪格麗特看到在她的家族中能夠繼承王位的人是她姐姐英厄堡的外孫(即英厄堡的女兒所生的兒子),他出生在波美拉尼亞山,父親是波美拉尼亞公爵?,敻覃愄乇銓⑺震B(yǎng)過來,并把他原有的斯拉夫名字改掉,稱他為埃里克(即后來的埃里克七世)?,敻覃愄貪撔呐囵B(yǎng)埃里克,并努力說服丹、挪、瑞三國的國務委員會推選埃里克為她的繼承人,她帶著埃里克一道巡游斯堪的納維亞三國,并宣布他為王。1397年丹麥、挪威、瑞典三國代表在瑞典東南部的沿海城市卡爾馬聚會,正式建立“卡爾馬聯(lián)盟”,三國代表宣布效忠于瑪格麗特,擁立年僅16歲的埃里克為三國聯(lián)盟的君主并為他加冕?,敻覃愄貏t仍退居攝政地位,原挪威屬地格陵蘭島和法羅群島轉歸丹麥管轄。在此期間丹麥為打破漢薩同盟對波羅的海貿易支配,繼續(xù)對外擴張,經(jīng)過長期戰(zhàn)爭后吞并日德蘭南部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1412年10月瑪格麗特為了加強對石勒蘇益格公國的控制與埃里克乘船南下,試圖再次施展外交手腕,保障當?shù)厣倘藢λ麄兊闹С?。但當她乘坐船只到達弗蘭斯堡海灣時不幸感染鼠疫(即“黑死病”),10月28日瑪格麗特在弗蘭斯堡港的船上病逝,享年59歲。瑪格麗特的遺體由埃里克移葬在羅斯基勒大教堂中,與其他國王的靈柩放在一起,但是瑪格麗特用的是特制的石棺。石棺上雕刻著躺著的瑪格麗特女王全身石像,至今供人贍仰?,敻覃愄匾皇謩?chuàng)立的“卡爾馬聯(lián)盟”從1397年起一直持續(xù)到1523年,歷時126年。而她所建立的丹挪聯(lián)盟從1380年她的丈夫哈康國王去世時起一直維持到1814年瑞典國王貝爾納多特奪走為止,歷時434年。
(五)挪威的遠洋領地格陵蘭、冰島和法羅群島也于此時成為丹麥的領地,其中格陵蘭和法羅群島至今屬于丹麥,由此可見瑪格麗特女王是丹麥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15世紀貴族的權力和地位日漸式微,在司法機構中王室所派的“執(zhí)達主任”(指王室派往地方常駐的執(zhí)行法院判決與行政管理職務的官員)影響力越來越明顯,在瑪格麗特在位時期執(zhí)達主任可以通過特殊程序直接受理民眾的訴訟。埃里克七世(1382年-1459年5月3日)通稱波美拉尼亞的埃里克,因其外祖母和丹麥瑪格麗特一世女王是姐妹,因此被瑪格麗特一世女王選為繼承人。他接管一個龐大的北歐帝國(含今日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和格陵蘭),但他沒有女王的才干,生前就被三個王國廢黜。埃里克生于1382年,父親家族來自波美拉尼亞公爵家族,外祖母是丹麥國王瓦爾德瑪四世的女兒英格堡和當時的北歐三國的女王瑪格麗特一世是親姐妹。當瑪格麗特一世的兒子死去后女王檢查自己所有的親屬,在排除政治對手之后選擇他作為自己的繼承人。1397年9月8日埃里克在卡爾馬加冕為丹麥、挪威和瑞典國王,卡爾馬同盟因而成立,瑪格麗特終于實現(xiàn)統(tǒng)一斯堪的納維亞的愿望。她雖然將王位讓出,但依然是帝國的執(zhí)政,組成卡爾馬同盟的三個國家不同的法律以及其獨立的帝國議會被保存。1402年英格蘭為了得到卡爾馬同盟的支持建議埃里克迎娶亨利四世的女兒菲利帕,當時的威爾士親王亨利娶了埃里克的妹妹凱瑟琳?,敻覃愄貫榱瞬蛔尶栺R同盟卷入英法百年戰(zhàn)爭,所以拒絕這建議,但仍然讓埃里克在1406年10月26日迎娶當時只得13歲的菲利帕,與英格蘭結為防守性的同盟。

(六)1412年10月瑪格麗特與埃里克一起赴弗倫斯堡來保障當?shù)厣倘藢λ麄兊闹С謺r突然感染鼠疫,10月28日瑪格麗特在港口的一條船上逝世。當時30歲的埃里克成為北歐帝國的國王,除北歐三國外他的領土還包括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格陵蘭、冰島、法羅群島和設得蘭群島。此后埃里克常與荷爾斯泰因伯爵們發(fā)生戰(zhàn)爭,雖然在1424年被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承認為南設得蘭的統(tǒng)治者,但不被荷爾斯泰因承認。戰(zhàn)爭連年導致大大削弱國家經(jīng)濟,1429年埃里克創(chuàng)立海峽稅,對進出波羅的海的船只統(tǒng)統(tǒng)收費,此舉使緊張的國家財政得到緩解,但卻招來眾多的敵人,不久丹麥與漢薩同盟的領袖城市呂貝克進入公開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埃里克另一建樹是在1417年將哥本哈根成為王室用地,哥本哈根因而發(fā)展成丹麥首都。1430年代埃里克的統(tǒng)治江河日下,首先在1434年瑞典農民及礦工發(fā)動騷亂,其后不斷有零星騷亂,使各地的貴族利用此時機來削弱王權。貴族又反對埃里克挑選的繼承者波美拉尼亞公爵,埃里克一怒之下離開丹麥,到哥得蘭島上的城堡居住。終于在1439年被瑞典、丹麥及挪威相繼廢黜,在1440年由其表弟巴伐利亞的克里斯托弗三世繼承挪威及丹麥王位。埃里克退位后仍住在哥得蘭島上的城堡,1448年克里斯托弗三世逝世后沒有留下子嗣,由埃里克以前的死敵奧爾登堡伯爵之子克里斯蒂安一世被丹麥貴族選舉為王位繼承人。埃里克為回到波美拉尼亞后繼位為波美拉尼亞·斯武普斯克公爵,便把其領地哥得蘭島交給丹麥。埃里克一直由1449年擔任波美拉尼亞·斯武普斯克公爵,直至1459年逝世為止。
克里斯蒂安一世
(一)克里斯蒂安一世(1426年2月-1481年5月21日)是丹麥國王(1448年-1481年在位)、挪威國王(1450年-1481年在位)和瑞典國王(1457年-1464年在位),他是丹麥奧爾登堡王朝的創(chuàng)建者。1426年克里斯蒂安一世生于奧爾登堡,父親為奧爾登堡伯爵,母親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公主。他是丹麥國王埃里克五世的直系后代,1448年丹麥國王巴伐利亞的克里斯托弗三世去世后沒有留下子嗣,克里斯蒂安被丹麥貴族選舉為王位繼承人,1450年克里斯蒂安又作為挪威國王哈康五世的后代被承認為挪威王位繼承人。1397年組建的卡爾馬聯(lián)合使丹麥、挪威和瑞典這三個北歐國家聯(lián)合起來,并使丹麥在這個聯(lián)合體中占據(jù)特殊地位(因為丹麥王室是三國的共主)。但是在克里斯蒂安一世即位時這個聯(lián)合事實上已經(jīng)解體,雖然他通過繼承挪威王位使丹、挪兩國仍保持聯(lián)合,但瑞典則長期以來是由本國貴族實際控制。在趕走競爭對手卡爾·克努特松之后,克里斯蒂安一世才在1457年按照卡爾馬聯(lián)合的構想當選為瑞典國王,從瑞典攝政揚·本特松手中收取權力,但是他只能斷斷續(xù)續(xù)地對這個國家實行統(tǒng)治。1464年另一派貴族在瑞典掌了權,其攝政基特爾·卡爾松(出身瓦薩家族)召回卡爾八世·克努特松為國王,并廢黜克里斯蒂安一世??死锼沟侔怖^續(xù)聲稱自己是瑞典的合法國王,但在1471年最后一次被從瑞典驅逐出之后他就不再對這個國家有什么影響。1460年克里斯蒂安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的石勒蘇益格公爵和荷爾斯泰因伯爵,因為他的母親是最后一代公爵阿道夫八世的妹妹。在他統(tǒng)治時期荷爾斯泰因也升格為公國,從此丹麥國王兼任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領主就是定例了。1479年克里斯蒂安一世在哥本哈根創(chuàng)立哥本哈根大學,1481年逝世。奧爾登堡王朝是德國北部的一個貴族家族,它起源于奧斯納布呂克北部的地區(qū)。

(二)1100年在文獻上首次提到?;鶢柆斠皇溃堑谝幻阎脑摷易宓娜宋?,一般被看作該家族的創(chuàng)始人,他建立阿爾登堡-本蒂克家族,奧爾登堡王朝的丹麥國王分支中則分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王朝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宗德堡王朝。奧爾登堡王朝名稱來源于一個1108年首次在文獻中提到的位于洪特河畔的城堡(奧爾登堡),從12世紀中開始奧爾登堡王朝的伯爵使用這座城堡作為其駐地。1448年奧爾登堡伯爵迪特里?!ゑT·奧爾登堡的長子克里斯蒂安一世當選為丹麥國王,使得該家族的地位大增。克里斯蒂安一世的弟弟格哈特四世則繼承奧爾登堡伯爵的頭銜,但是這個旁支于1667年因安東·君特伯爵無子滅絕。但是安東·君特有一私生子,他建立阿爾登堡-本蒂克家族。宗德堡一支又分為許多分支,其中奧古斯滕堡分支于1931年滅絕,而比較新的格呂克斯堡分支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宗德堡-格呂克斯堡王朝則于1863年通過克里斯蒂安九世登上丹麥王位??死锼沟侔簿攀赖膬鹤訂讨我皇莱蔀橄ED國王,其子孫一直統(tǒng)治到1967年??死锼沟侔簿攀赖膶O子哈康七世于1905年成為挪威國王,今天的挪威王室依然是奧爾登堡王朝。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王朝則于此前就已經(jīng)通過彼得三世登上俄羅斯王位,彼得三世的后代一直到1918年以羅曼諾夫-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王朝為其王朝的名稱。1751年戈托普王朝的一個兒子阿道夫·腓特烈登上瑞典王位,成為至1809年占有瑞典王位的王朝,這個王朝于1878年滅絕。1773年阿道夫·腓特烈的一個兄弟弗里德里?!W古斯特獲得奧爾登堡伯爵領地,并于1776年被提升為公爵,他的后代于1815年成為奧爾登堡的大公,并在當?shù)亟y(tǒng)治至1918年。奧爾登堡家族起源于德意志西北部的奧爾登堡伯國,由克里斯蒂恩一世于1143年創(chuàng)建。?

(三)1448年奧爾登堡家族取得丹麥王位(兼領挪威和瑞典),1459年又取得荷爾斯泰因,兼領石勒蘇益格,至此奧爾登堡家族(又稱荷爾斯泰因家族)遂成為德意志西北部和北歐西半部廣大地區(qū)的統(tǒng)治家族。但此后奧爾登堡家族分裂,其統(tǒng)治區(qū)域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1523年瑞典脫離丹麥獨立,1544年隨著荷爾斯泰因正式分裂為荷爾斯泰因-塞格堡和荷爾斯泰因-戈托普兩國,形成奧爾登堡家族兩大支系:丹麥奧爾登堡支系和荷爾斯泰因-戈托普支系 。丹麥奧爾登堡支系起初統(tǒng)治丹麥、挪威、奧爾登堡和荷爾斯泰因-塞格堡等地,在1773年此支系以奧爾登堡與荷爾斯泰因-戈托普支系交換后者的領地,并將荷爾斯泰因-塞格堡和荷爾斯泰因-戈托普兩地合并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勢力頗盛。但在19世紀此支系先后喪失挪威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僅保有丹麥一地。1863年此支系中格呂克斯堡支系繼承丹麥王位,該王朝延續(xù)至今,此后格呂克斯堡支系通過繼承和聯(lián)姻在歐洲重新擴大影響力。該支系在1863和1905年分別繼承希臘和挪威的王位,在20世紀希臘的格呂克斯堡王室通過聯(lián)姻又與不列顛的溫莎王室建立聯(lián)系。不過以上這些國家均為各自獨立的領地,他們雖源于丹麥的格呂克斯堡王室,但并非丹麥的領地。荷爾斯泰因-戈托普支系起初僅統(tǒng)治荷爾斯泰因-戈托普,1773年此支系將其領地讓予丹麥奧爾登堡支系,換取后者的奧爾登堡領地,建立荷爾斯泰因-奧爾登堡伯國(1829年改稱奧爾登堡大公國),成為北德意志重要邦國之一,直至1871年被并入德意志帝國。除了統(tǒng)治奧爾登堡的主支外此支系的成員在18世紀又先后取得瑞典和俄羅斯君位,其中俄羅斯的羅曼諾夫-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王朝成為俄羅斯的末代王朝,一直延續(xù)至1917年在俄羅斯二月革命中被推翻為止。

(四)漢斯(1455年2月2日-1513年2月20日)本名約翰內斯,在瑞典又名約翰二世,是卡爾馬聯(lián)合的丹麥國王(1481年-1513年)、挪威國王(1483年-1513年)和瑞典國王(1497年10月-1501年)以及石勒蘇益格和霍爾斯泰因公爵。漢斯是卡爾馬聯(lián)合國王克里斯蒂安一世之子,漢斯在位時的三大方針為重新鞏固卡爾馬聯(lián)合、對抗?jié)h薩同盟和增強丹麥君權。統(tǒng)治丹麥和挪威的克里斯蒂安一世死后丹麥和挪威議會先后于1481年和1483年承認漢斯繼任為王,漢斯于1483年5月18日在哥本哈根加冕為丹麥國王,7月20日加冕為挪威國王。他運用外交手段削弱瑞典執(zhí)政老斯滕·斯圖雷的勢力,并成為丹麥史上首個與俄羅斯結盟的君主。根據(jù)1493年協(xié)定時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囚禁在諾夫哥羅德的所有漢薩同盟商旅,并與丹麥聯(lián)手攻打瑞典。漢薩同盟城市受丹麥的私掠船困擾,地位也日漸下降。在國內漢斯廣泛委任平民為官員,甚至為議員,使一些貴族不滿。1497年漢斯拉攏瑞典貴族,使斯滕·斯圖雷失去勢力,再發(fā)兵攻打瑞典,很快便把瑞典征服。1500年他攻打德意志北部的迪特馬爾申,遭受慘敗,丹麥國王長期視迪特馬爾申為領土,但事實上當?shù)靥幱讵毩ⅰ?501年瑞典褫奪他的王位,漢斯與老斯滕·斯圖雷和斯萬特·尼爾松的戰(zhàn)爭陷入困境,也使丹麥和呂貝克等漢薩城市關系破裂。1509年經(jīng)荷蘭調停后瑞典同意原則上承認漢斯為國王,但終生禁止他進入斯德哥爾摩,也不許他重新加冕。同時挪威也出現(xiàn)反對勢力,但被挪威總督克里斯蒂安(漢斯之子,后為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鎮(zhèn)壓。1510年至1512年間漢斯與瑞典和呂貝克最后一次交戰(zhàn),丹麥起初形勢不利,但靠著海軍扭轉戰(zhàn)局。戰(zhàn)爭結果是瑞典維持原來狀態(tài),呂貝克的政治和經(jīng)濟卻因停戰(zhàn)而遭受挫折。
克里斯蒂安二世
(一)克里斯蒂安二世(1481年7月2日―1559年1月25日)是丹麥和挪威國王(1513―1523)、瑞典國王(1520―1521),他曾聯(lián)合農民和市民反對貴族的專權,但最終被貴族推翻而被囚禁起來。他曾連年對外進行戰(zhàn)爭,也曾被囚禁27年??死锼沟侔捕朗堑渿鯘h斯的兒子,母親是薩克森選侯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孫女克里斯蒂娜,1481年7月2日生于尼堡??死锼沟侔苍?506年至1512年間被其父委任為挪威總督,他在那里表現(xiàn)出突出的管理能力。克里斯蒂安與平民很親近,這在那個時代并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在貴族勢力強大的丹麥。1507年他愛上一個出身低微的、有荷蘭血統(tǒng)的挪威女孩迪弗克·西布里特施達特,這個女孩成為他的情婦,這件事在以后產生嚴重后果。1513年漢斯國王去世后克里斯蒂安在哥本哈根的貴族會議上與來自三個北歐國家的顯貴們進行正面交鋒,根據(jù)卡爾馬聯(lián)盟時克里斯蒂安有權成為丹麥、瑞典、挪威三國的國王,但是三個國家的貴族和高級教士們都對克里斯蒂安在挪威任總督時表現(xiàn)出來的專制和集權傾向憂心忡忡,他們竭力保住自己的權力。丹麥和挪威的高級代表們強調這兩個王國的王位都是選舉產生,而非世襲,明確表示要求保留他們選擇克里斯蒂安繼承人的權利,而瑞典人則表明他們根本不接受克里斯蒂安為王。瑞典長期以來是由本國產生的攝政官而非卡爾馬聯(lián)合的國王進行直接統(tǒng)治,在事實上游離于卡爾馬聯(lián)合之外,他們希望徹底擺脫束縛,于是關于瑞典王位的決定被推遲了,在最大限度達成妥協(xié)之后克里斯蒂安二世繼承丹麥與挪威兩國的王位。

(二)克里斯蒂安二世執(zhí)政的顯著特點是依靠小貴族與市民的力量去摧毀大貴族寡頭集團在丹麥的統(tǒng)治,這件事在某種程度上與迪弗克·西布里施達特的遭遇有關,甚至以犧牲她的生命為代價。1515年8月12日克里斯蒂安二世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的兒子腓力一世的女兒奧地利的伊莎貝拉結婚,然而他在婚后繼續(xù)保持著與迪弗克的關系,這不僅引起奧地利和西班牙王室的憤怒,更給這個可憐的女孩帶來不幸,她在1517年死于毒殺??死锼沟侔捕涝谇槿嗽鈿⒑χ笳业较蛸F族集團開刀的借口,他處決一名地位顯赫的貴族托本·奧克塞,后者有可能出于對與哈布斯堡王朝關系惡化的擔憂而殺死迪弗克,雖然并無確鑿的證據(jù)。而克里斯蒂安堅定進行專制化改革的決心,于1517年通過扶植小資產者集團的方式削弱貴族的國事會議丹麥樞密院的大部分權力??死锼沟侔捕肋M行集權改革的主要顧問之一是迪弗克的母親西格布里特,這個女人相當有才能,她的商業(yè)頭腦對國王制訂經(jīng)濟政策有所幫助??死锼沟侔捕朗紫戎付ㄋ撠煂νㄟ^松德海峽的船只征收海峽使用費,后來又把整個王國的財政都托付給她。西格布里特本人是一個小資產者,她所推行的政策的核心精神就是提高丹麥中產階級的地位,使他們獲得更多擴大資本的機會。她很快成為一個中產階級活動集團的領袖,這個集團直接與封建貴族把持的樞密院進行對抗。貴族們把他們受到的遏制和所有不良境遇都歸咎于克里斯蒂安二世,但是樞密院領袖莫恩斯·約耶仍然堅持支持國王。
(三)在國內形勢較為穩(wěn)定之后克里斯蒂安二世將注意力轉向瑞典,他指望以強制手段重新實現(xiàn)丹麥與瑞典的合并。在瑞典中支持民族獨立的集團已經(jīng)選出攝政官小斯滕·斯圖雷作為國家元首,同時以天主教大主教古斯塔夫·特羅勒為首的親丹麥派也在積極活動,企圖使克里斯蒂安二世復辟。瑞典人把通敵的特羅勒大主教圍困在他的城堡里,克里斯蒂安二世營救特羅勒的第一次嘗試在斯圖雷和他的農民軍的反擊下失敗了,1518年發(fā)動的第二次入侵也被擊退。但是瑞典被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外交活動所孤立,得不到什么重要的援助,在大批來自法國、德意志和蘇格蘭的雇傭軍的幫助下克里斯蒂安二世在1520年再次侵入瑞典。斯圖雷在反抗侵略者的戰(zhàn)斗中傷重身亡,這使得瑞典人失去了他們堅強的領袖,很多貴族開始動搖??死锼沟侔捕赖能婈犜跊]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推進到烏普薩拉省,在那里瑞典樞密院的成員已經(jīng)聚集在一起,企圖在最有利的情況下投降。瑞典貴族們提出如果克里斯蒂安二世對以前的反抗行為概不追究,并發(fā)誓按照瑞典的法律和習慣統(tǒng)治瑞典,他們就準備承認他的王權,克里斯蒂安二世接受這個建議。1520年3月31日克里斯蒂安二世和丹麥樞密院批準結束戰(zhàn)爭的條約,克里斯蒂安二世已經(jīng)成為瑞典國王,但是斯圖雷的遺孀克里斯蒂娜·于倫謝納仍然在斯德哥爾摩進行著有力的抵抗,在那里來自瑞典中部的農民在愛國主義情緒的感染下拿起武器反抗丹麥人,只是在1520年4月6日耶穌受難日那天的烏普薩拉戰(zhàn)役中他們才被丹麥軍的絕對優(yōu)勢擊敗。丹麥海軍在5月趕到瑞典,這樣斯德哥爾摩就在陸上和海上都被包圍了。

(四)于倫謝納又抵抗幾個月,終于被迫屈服,她在設法從克里斯蒂安二世那里得到完全赦免的保證后投降。11月1日來自瑞典各地的代表們向克里斯蒂安二世宣誓效忠,承認他為瑞典的世襲君主,盡管這是有違瑞典憲章中關于王位選舉的原則的。從血統(tǒng)上來看克里斯蒂安二世確實具有繼承瑞典王位的資格,因為他是許多古代瑞典王室的后代。1520年11月4日克里斯蒂安二世在斯德哥爾摩大教堂接受古斯塔夫·特羅勒的涂油禮,正式成為瑞典國王,接下來的3天里人們舉行宴會和游樂活動進行慶祝。然而在11月7日晚上克里斯蒂安二世命令丹麥士兵逮捕在王宮大廳里舉行宴會中一些瑞典重要人物,看來被逮捕的人是經(jīng)過選擇的,到晚上10點時剩下的賓客也都遭到監(jiān)禁??死锼沟侔捕来哆@些瑞典人主要是由于古斯塔夫·特羅勒的唆使,大主教希望借此機會報復個人仇恨,他把以前激烈反對他的人都列入打擊名單。成立一個審判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由特羅勒本人主持,結果被逮捕者很快以異端罪名被判處死刑。第一批處決的人包括堅持主張瑞典擺脫丹麥控制的斯卡拉主教和斯特蘭奈斯主教,還有3名市長、14個城鎮(zhèn)議會議員和20位斯德哥爾摩市的體面市民。接下來又有很多瑞典的頭面人物遇害,最后據(jù)稱總共有82個人在這次事件中被殺。小斯滕·斯圖雷的尸體被挖出來焚毀,他的遺孀和其他一些瑞典貴族婦女被押往丹麥,受到很不合適的對待??死锼沟侔捕涝谶@次事件中表現(xiàn)出極其不冷靜和狹隘的報復心理,這一事件在瑞典歷史上被稱為“斯德哥爾摩慘案”。
(五)克里斯蒂安二世以宗教的借口殺害他的政治敵人,然而這些人在這上面正是無辜的,這使他在向瑞典人民和教皇(教皇對兩名主教被殺感到十分不快)解釋這樁暴行時自相矛盾。然后他對瑞典的拙劣征服導致以古斯塔夫·瓦薩為首的抵抗運動,實際上使卡爾馬聯(lián)合徹底破裂??死锼沟侔捕缼е脑靽业暮陚ビ媱澔氐降湥M管在斯德哥爾摩慘案中表現(xiàn)得殘忍和不近人情,但克里斯蒂安和他同時代的那些所謂“開明君主”一樣具有人文主義情懷。這批開明君主的統(tǒng)治對歐洲啟蒙運動的發(fā)展很有影響。由于希望削弱貴族的權勢,克里斯蒂安二世到富裕市民主政的尼德蘭尋找治國之道。1521年6月克里斯蒂安二世突然訪問尼德蘭,在那里停留數(shù)月。他在低地國家發(fā)達的商業(yè)城市考察,雇傭一些弗拉芒工匠,并且與大畫家阿爾布萊希特·丟勒建立個人友誼(丟勒是克里斯蒂安的肖像作者)??死锼沟侔捕琅c尼德蘭大思想家伊拉斯謨會面時討論宗教改革問題,并且發(fā)表很能代表其個性的看法:“溫和的手段是沒有用的。能使整個身體產生震動的才是良方?!笨死锼沟侔捕烙?521年9月5日從尼德蘭返回丹麥,立刻著手實施他心目中的偉大改革。首先發(fā)布根據(jù)他的意見編訂的法典,這部法典有明顯模仿尼德蘭法律的痕跡,但是把國王放在一個重要位置上??死锼沟侔捕拦甲屔鐣讓尤嗣竦淖优材苁芙逃臈l款,盡可能限制貴族和高級教士的特權。禁止買賣農奴、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商業(yè)行會得以保留,但是加入行會的條件被放松了。大資產者建立排擠小業(yè)主的貿易聯(lián)盟的行為受到明令禁止。

(六)從某種意義上說克里斯蒂安二世的這些改革加強中央集權,保護中下階層的利益,因而具有進步性質。但不幸的是盡管上述改革措施本身都是好的,但它們卻難以在丹麥實現(xiàn)。這樣的改革更適合于一個像路易十四那樣的“君權神授”的專制君主來推行,而不適合于一個地位軟弱的選舉制君主,它們中的一些直接與丹麥古老的憲章相抵觸。而國王對荷蘭人的偏愛(尼德蘭是大部分改革靈感的來源)也觸痛丹麥人的自尊,在一個貴族勢力強大的丹麥中克里斯蒂安二世的改革活動難免要遭到失敗。在推行改革之后不久克里斯蒂安二世就陷入內外交困的局勢。瑞典在短暫的屈服之后再度發(fā)起爭取獨立的運動??死锼沟侔捕辣黄日髡{丹麥和挪威軍隊去鎮(zhèn)壓瑞典起義者。外交形勢也惡化了,因為急于使丹麥擺脫漢薩同盟的束縛。并將哥本哈根建成北歐的商業(yè)中心。克里斯蒂安二世大大提高海峽通過費,結果與頻繁使用海峽的尼德蘭關系緊張。不久丹麥與漢薩同盟的領袖城市呂貝克進入公開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丹麥貴族們認為他們已經(jīng)無法再忍受克里斯蒂安二世的統(tǒng)治,開始積極策劃推翻他的陰謀。1523年在丹麥本土日德蘭半島爆發(fā)反對國王的叛亂,貴族們宣布他們將支持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叔叔荷爾斯泰因公爵弗雷德里克當?shù)渿酢T谶@個關鍵時刻克里斯蒂安二世卻懦弱起來,在沒有進行認真的抵抗的情況下匆匆攜家人逃離丹麥,于5月1日抵達低地國家澤蘭省的費勒尋求避難。流亡中的克里斯蒂安二世在利爾過著拮據(jù)的生活,同時期望著他的姻兄查理五世皇帝出兵幫助他復辟。此時在丹麥中農奴和平民們開始把克里斯蒂安二世當作賢明的君主,社會中下層階級中彌漫著希望克里斯蒂安復辟的思想。

(七)在等待8年之后克里斯蒂安二世認為他已經(jīng)到該做些什么的時機,于1531年10月24日率領一支軍隊渡海企圖奪回王位。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在挪威海岸附近摧毀他的大部分艦隊,結果使他陷入被政府軍攻擊的危險局面。在進行無效果的抵抗之后克里斯蒂安二世在1532年7月1日簽署奧斯陸條約,向他的對手弗雷德里克一世投降。弗雷德里克一世不久違背赦免克里斯蒂安的承諾,于是克里斯蒂安二世的余生就都在監(jiān)禁中度過。盡管有許多克里斯蒂安二世在監(jiān)禁中受到殘酷對待的傳說,但沒有證據(jù)證明這些說法??死锼沟侔捕朗艿襟w面的對待,在他老年時這種監(jiān)禁更接近于軟禁。實際上他的壽命長過他的堂弟、弗雷德里克一世的繼承者克里斯蒂安三世。當克里斯蒂安三世在1559年去世時丹麥的權貴們仍然警惕地注視著監(jiān)禁著克里斯蒂安的凱隆堡,盡管這時他已經(jīng)快80歲了。但是克里斯蒂安二世在該年晚些時候也去世了。新國王弗雷德里克二世下令按照皇家葬禮將克里斯蒂安葬于歐登塞。弗雷德里克一世(1471年10月7日-1533年4月10日)是奧爾登堡王朝的丹麥和挪威國王(1523-1533年在位),是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一世最小的兒子,母親是勃蘭登堡公主多羅西婭。他在年輕時被父親封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公爵,并在其哥哥漢斯和侄子克里斯蒂安二世統(tǒng)治時期一直保持這個爵位。1523年由于丹麥貴族發(fā)動反對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叛亂,弗雷德里克被貴族集團擁立為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流亡海外,并在弗雷德里克一世在位前期一直對其政權構成威脅。1531年弗雷德里克一世在戰(zhàn)爭中俘獲克里斯蒂安,迫使其簽署奧斯陸條約放棄對丹麥王位的要求,在弗雷德里克一世余下的統(tǒng)治時期里克里斯蒂安二世受到嚴密監(jiān)禁。
克里斯蒂安三世
(一)克里斯蒂安三世(1503年8月12日——1559年1月1日)是丹麥和挪威國王,是克里斯蒂安三世是丹麥和挪威國王弗雷德里克一世之子,母為勃蘭登堡選侯約翰·西塞羅之女安娜。他年輕時的啟蒙教師沃爾夫岡·馮·烏滕霍夫和約翰·蘭曹都是宗教改革運動的激進支持者,他們對克里斯蒂安的思想產生深刻影響。1521年克里斯蒂安去德國旅行,他出席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沃爾姆斯宗教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的表現(xiàn)深深打動克里斯蒂安,使他轉而成為路德宗的信徒。1523年發(fā)生的叛亂推翻克里斯蒂安二世在丹麥的統(tǒng)治,其叔父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公爵弗雷德里克(即克里斯蒂安三世之父)被貴族擁立為國王。從德國返回丹麥的克里斯蒂安正遇上這個重大事件,他繼承父親在石勒蘇益格的爵位,隨即受命率領一支軍隊去討伐仍然忠于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哥本哈根??死锼沟侔膊⒉浑[瞞他的新教信仰,而他的直言不諱給他帶來麻煩。不僅天主教的國會對他懷有敵意,他那謹慎、圓滑的父親也對他冷眼相待。在他位于石勒蘇益格的宮廷里克里斯蒂安不遺余力地宣傳新教,盡管石勒蘇益格的主教們強烈反對此事。1529年在擔任挪威總督時克里斯蒂安表現(xiàn)出杰出的管理能力,然而他的信仰問題也刺激那里的天主教勢力。有一段時期甚至有傳言說他將被從王位繼承順序中排除出去,而由他那接受天主教教育的異母弟漢斯來繼承王位。

(二)終于在1533年弗雷德里克一世去世之后丹麥爆發(fā)內戰(zhàn),1534年克里斯蒂安三世在維堡的一個地方議會上被部分丹麥貴族和高級教士選立為國王。德國貴族奧爾登堡伯爵克里斯托弗(他是丹麥王室的一位遠親)得到一些德意志商業(yè)城市的支持后發(fā)動兵變,企圖讓1523年被廢黜的克里斯蒂安二世(此時被幽禁)復位??死锼沟侔捕佬叛鎏熘鹘?,而且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其在位時執(zhí)行過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有相當一部分丹麥人對他抱有好感。這場戰(zhàn)爭被稱為“伯爵戰(zhàn)爭”(以克里斯托弗伯爵命名),在進行兩年戰(zhàn)爭之后克里斯蒂安三世擊敗所有對手并鞏固王位。他借著這場戰(zhàn)爭鎮(zhèn)壓人民使束縛農民的封建制度得以穩(wěn)固。在鎮(zhèn)壓反對派之后克里斯蒂安三世立即著手在丹麥推行宗教改革。但是天主教力量在國會和丹麥樞密院中力量強大,更不用提堅持舊教信仰的貴族了。1536年8月12日克里斯蒂安三世借助一群德國雇傭兵發(fā)動政變,清除堅持反對改革的貴族。這次行動是血腥的。它引起路德本人的譴責。隨之而來的是對教會財產的大規(guī)模沒收。王室固然從中獲利,但得到最多好處的還是支持改革的丹麥貴族??死锼沟侔踩兰次恢醯那闆r令人懷疑這個政權掌握在外國人的手里。荷蘭人在他征服全國的戰(zhàn)爭中出了大力。掃除政敵則借助北德和荷爾斯泰因貴族的力量??死锼沟侔踩涝谥朴喺邥r經(jīng)常咨詢于他的那群德國幕僚,并且讓德國人領導軍隊。在國王和被他以武力征服的人民之間也有隔閡,丹麥貴族把持的國會與國王的德國顧問進行長期的權力斗爭。

(三)雖然前者成功地在憲章中加入只有丹麥人才能充任最高官銜的條款,但德國人畢竟仍對國王有強大影響,直到1539年克里斯蒂安三世面臨著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他是被監(jiān)禁的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姻兄)干涉的危險時他認識到必須消滅他和臣民之間的一切矛盾。國王完全倒向丹麥的顯貴們,后者終于在1542年的哥本哈根議會上給予他最大的支持,決定拿出自己的財產來幫助克里斯蒂安三世償還欠德國人的巨額外債。查理五世介入丹麥事務的主要目的是為他的外甥女(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女兒)爭取丹麥王位,以控制這個北歐國家。面對這種情況時克里斯蒂安三世大膽地與德意志的新教諸侯(他們已與皇帝處于顯然的敵對狀態(tài)之中)結盟,作為對皇帝的持續(xù)敵意的回敬。1542年與查理五世的戰(zhàn)爭實際上已經(jīng)開始,盡管德國諸侯被證明是不可信任的盟友,但克里斯蒂安三世對松德海峽的封鎖卻取得顯著的成果:荷蘭人的商業(yè)活動因為海峽被封鎖而受到打擊,他們對查理五世的壓力導致皇帝在1544年5月23日的施佩耶爾帝國會議上與丹麥締結和約。在這場沖突之后克里斯蒂安三世的外交政策變得格外謹慎,他小心翼翼地避免卷入一切國際糾紛,拒絕參加1546年德國諸侯反對查理五世的施馬爾卡爾登戰(zhàn)爭,并且在突然反叛查理五世的薩克森選侯莫里茨死于錫沃斯豪森戰(zhàn)役之后在薩克森與皇帝之間進行斡旋(1553年)??死锼沟侔踩烙?559年元旦去世,遺體安葬在羅斯基勒大教堂。
(四)弗雷德里克二世(1534年7月1日~1588年4月4日)是奧爾登堡王朝的丹麥和挪威國王(1559年~1588年在位),為丹麥和挪威國王克里斯蒂安三世之子,母親是薩克森·勞恩堡公爵馬格努斯一世的女兒多羅西亞·馮·薩克森·勞恩堡。弗雷德里克二世與謹慎的父親不同,他傾向于軍事冒險,他在年輕時就與德意志那些爭戰(zhàn)不休的王公們過從甚密。即位后弗雷德里克二世試圖推行加強王權的改革,遭到強大的丹麥貴族(以國會為代表)的強烈抵制。弗雷德里克二世在位第一年就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進攻位于迪特馬申的一個獨立的農民共和國,結果他成功地將此地征服,取得第一個軍事勝利。不久他又卷入立窩尼亞戰(zhàn)爭,鑒于立窩尼亞騎士團已完全無力抵抗俄國沙皇伊凡四世的猛烈攻勢,弗雷德里克二世于1560年出兵兼并騎士團領地薩列馬島,企圖建立緩沖并參與瓜分即將滅亡的騎士團的領土立窩尼亞地區(qū)。弗雷德里克二世統(tǒng)治時期最重要的事件是1563年至1570年與瑞典的戰(zhàn)爭(北方七年戰(zhàn)爭),瑞典國王埃里克十四世企圖通過戰(zhàn)爭取得在北歐的霸權,并因此與西班牙結盟,弗雷德里克二世則想要奪回丹麥在波羅的海地區(qū)的傳統(tǒng)優(yōu)勢。戰(zhàn)爭初期丹麥占據(jù)上風,從海上封鎖瑞典,并于1563年攻克瑞典的艾爾夫斯堡要塞。

(五)但是瑞典海軍在1565年打破丹麥的封鎖,侵入霍蘭和斯堪尼亞。戰(zhàn)爭演變成開支巨大的消耗戰(zhàn),弗雷德里克二世與貴族的關系急劇惡化,幸運的是瑞典內部的矛盾阻止他繼續(xù)打擊丹麥。1568年埃里克十四世在內戰(zhàn)中被其異母弟約翰三世推翻,強有力的丹麥政治家佩德爾·奧克斯穩(wěn)定丹麥國內的局勢,取代弗雷德里克二世掌握國家政權。經(jīng)過兩年的艱苦談判后戰(zhàn)爭以一個實際維持戰(zhàn)前狀態(tài)的和約結束,根據(jù)1570年12月13日簽訂的什切青條約時瑞典贖回艾爾夫斯堡,它的擴張暫時受到遏制。通過這場戰(zhàn)爭后弗雷德里克二世認識到丹麥軍事有限的能力,他轉而開始關注海上力量。弗雷德里克二世同情宗教改革運動,但也只是在口頭上給以支持而已。弗雷德里克二世曾向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求婚,但在實際處理國際事務時他明智地保持中立,有經(jīng)驗的國務活動家們(如佩德爾·奧克斯,尼爾斯·卡斯和克里斯托弗·瓦爾肯多夫)實際上管理著國內事務。在性格上弗雷德里克二世是一個魯莽、自負、好大喜功的人,他熱衷于打獵,喜歡喝酒,許多人相信他最終是死于酗酒。弗雷德里克二世在國內建設上取得一些成果:在1574年~1585年間重建赫爾辛格的克龍堡城堡;挪威城市腓特烈斯塔也是他在1576年所建立,并以其名字命名;弗雷德里克二世也是偉大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的資助人。弗雷德里克二世于1588年去世,遺體安葬在羅斯基勒大教堂。
克里斯蒂安四世
(一)克里斯蒂安四世(1577年4月12日―1648年2月28日)是丹麥-挪威國王(1588年-1648年在位),他被認為是丹麥歷史上最為人喜愛的君主之一。在他統(tǒng)治時期前期丹麥的知識和文化得到極大發(fā)展,而國勢更臻于極盛,后期因三次戰(zhàn)爭使國家破產??死锼沟侔菜氖罏榈満团餐醺ダ椎吕锟硕乐?,1577年4月12日生于弗雷德里克堡宮(位于希勒勒),他的母親是索菲·馮·梅克倫堡(梅克倫堡-什未林公爵烏爾利希三世之女)。弗雷德里克二世國王去世時他的長子克里斯蒂安只有11歲,但他將要成為丹麥、挪威兩國國王。丹麥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衰落復興、起伏沉浮后到了弗雷德里克二世時期呈現(xiàn)一派多年未有的繁榮景象,丹麥國庫充實、人民富足、國運昌盛,前途一片光明,克里斯蒂安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繼承丹麥王位。由于他年歲尚幼,所以由國務委員會成員組成攝政團代他執(zhí)政至1596年??死锼沟侔矎男【惋@示出他的非凡才能,他能說會唱、會彈會拉、精通體育、又會繪畫,可以說是一位琴棋書畫、無所不會的全才。加上王室的精心培育,他的智慧和才能得到充分、全面的發(fā)展。弗雷德里克二世在彌留之際曾委托國務委員會的領導人尼爾斯·考斯將來一定要為克里斯蒂安加冕,但考斯年事已高,在克里斯蒂安17歲時他已病得奄奄一息,他自己感到將不久人世。于是把年輕的國王叫到病榻前,把王宮貯藏室的鑰匙交給克里斯蒂安,告訴他加冕用的王冠、國劍、權杖、寶球等全都藏在那里。他嚴肅地交待國王,希望他戴王冠時要記住榮譽,使用國劍時要注意公正。說完這些話以后考斯就去世了,接著他母親繼續(xù)攝政,直到他成年。

(二)1597年12月27日克里斯蒂安四世娶了勃蘭登堡選侯約阿希姆·弗里德里希的女兒安娜·卡塔琳娜,她在生了6個孩子之后于1611年去世。作為一個年輕鰥夫時他的私生活有些輕率,結果生了許多私生子。在40歲時克里斯蒂安國王第二次結婚,新娘才17歲,這一婚姻只維持10年,而且是吵吵鬧鬧的10年。之后克里斯蒂安四世于1615年和一名貴族婦女基爾斯滕·蒙克秘密結婚,后者生了12個孩子,據(jù)信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子女包括婚生與私生至少有26個??死锼沟侔矅跤袀€姐姐嫁給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克里斯蒂安曾兩次乘船去倫敦訪問,當時他受到盛大而有禮貌的接待,他感到很高興。英國人對他的豪爽性格十分欣賞,宴會上克里斯蒂安國王的酒量使英國主人感到驚訝,為之折服。英國的索爾茲伯里伯爵知道這位國王喜歡打獵,特意為他安排廠盛大的跑馬、打獵活動,這位國王居然騎死12匹英國馬,然后以明顯的厭惡的神情離開跑馬場,把英國主人弄得很尷尬。當英國國王去參觀豪華的丹麥王船時克里斯蒂安準備大放焰火,由于英國潮汐漲落不定導致參觀只能在白天進行,所以無法放焰火,這使丹麥國王大為掃興,克里斯蒂安還被授予嘉德勛章。當國王年滿19周歲時克里斯蒂安正式加冕登基,稱為克里斯蒂安四世。他繼承兩個正在發(fā)展中的王國,也繼承他父親的野心勃勃的夢想,即要把兩個斯堪的納維亞王國建成一個在所有海洋上都有自己船只航行的“北歐荷蘭”。他不能讓―個北歐國家落后于富裕的中歐國家,他要使自己的國家得到光輝燦爛的發(fā)展,他還繼承征服瑞典的夢想。
(三)他雄心勃勃地推行一系列重大計劃,他要用漂亮的建筑來裝飾他的國家,所以他建造弗雷德里克堡宮。他拆掉弗雷德克里二世國王建造的舊王宮,重新建了―座嶄新的、更加雄偉的、更加富麗的但也更加昂貴的王宮。王宮建在被澄碧如鏡的湖水圍繞的三個島嶼上,巍峨的城堡與碧波粼粼的湖面相映生輝、富麗晶瑩,有人也稱弗雷德里克堡宮為“水晶宮”。哥本哈根是克里斯蒂安四世最喜歡的城市,他在這里建造好幾座宏大的建筑,其中有有趣的圓塔。圓塔高36米,塔身成圓形,直徑15米。圓塔內沒有臺階、階梯,只有一條盤旋而卜的斜坡通道,坡道全長為209米。1716年俄國沙皇彼得大帝訪問丹麥時他騎著馬,他的皇后乘著四駕馬車上下圓塔。圓塔的塔頂上有一所專供天文學家觀察、研究星星和天體的天文實驗室,在圓塔對面克里斯蒂安四世還建造―所可供100名大學生住宿的學生宿舍。最漂亮的建筑要數(shù)交易所,它的四層樓大廈的正面用沙石和紅磚砌成,樓層之間飾有石塊,石塊上刻有花卉浮雕。窗戶和窗戶之間用豎石條隔開,石條上刻有人像浮雕。屋頂和頂樓尖塔的塔身用青銅片建成,尖塔頂上飾有四條石制鱷魚,鱷魚的尾巴纏繞在一起形成塔尖。大廈于1625年完成,現(xiàn)仍舊作為丹麥證券、股票的交易所。克里斯蒂安國王還為自己建造羅森堡宮,暴風來襲時三個人白天黑夜堅守著,丹麥人認為這是真正的英雄事跡。當尼爾斯·考斯躺在病榻上時他曾建議克里斯蒂安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國王完全聽從這一建議。他希望在波羅的海建立丹麥的海上優(yōu)勢,在尼德蘭工程師指導下丹麥建筑新的要塞。

(四)在1596年時僅有22艘艦船的丹麥海軍,到1610年時已擴充至60艘,其中有一些是克里斯蒂安四世本人設計的。但是克里斯蒂安四世仍然必須主要依靠雇傭軍,輔以從本國農民中征召的軍隊(這些農民兵員主要來自王室領地)??死锼沟侔菜氖绹蹙Τ渑?、勤奮工作,不論是建造王宮、教堂還是建造學校、船只,他都要親自參與。他會在清晨4點鐘跑到建筑工地或造船廠去,同1人和建筑師們聊天。必要時他還畫出圖來,說明建造的東西應該是什么樣子。他孜孜不倦、盡心盡力,什么事情他都管,就像一個小心謹慎的鄉(xiāng)紳統(tǒng)治著丹麥、挪威兩個王國,又像內行的承包商一樣一個接一個地完成他的建筑。在建造船只時他親自核對木材的尺寸,親自采購建造城堡所需的石頭和木料,親自畫出草圖和自己的意圖,親自試驗并鑒定建筑工地所用的灰泥。這時期的建筑和設施帶動其他行業(yè)的發(fā)展,為許多工人和商人提供就業(yè)和賺錢的機會,丹麥的中層階級得到迅速的發(fā)展。當為數(shù)不少的國家官員去世后他不派人補缺,而由自己兼管,以此使自己的權力更大。他事必躬親,萬事由他親自決定,他甚至連王宮里的菜園子種什么菜,孩子們的衣服應如何剪裁、縫紉都要管。作為一國之君時他不應該去管這些瑣碎小事,否則就會忽略大事,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一點??死锼沟侔菜氖绹醪粌H為丹麥的利益操勞,而且也為挪威的利益辛勤地工作。挪威這個國家被過去幾位丹麥國王所忽略了,而他對挪威的關心不下于丹麥。
(五)為了了解挪威北部的情況,他親自到挪威北部的頂端,水手們稱呼他為“克里斯蒂安·菲德烈森船長”,他想悄悄地調查挪威北部地區(qū)的情況是因為他聽說瑞典國王正在覬覦挪威??死锼沟侔菜氖朗堑谝粋€采取重商主義政策的丹麥君主,他積極擴展國家的對外貿易,在他的支持下建立丹麥西印度公司和丹麥東印度公司。1620年丹麥人在印度南海岸的德倫格巴爾地區(qū)奪取一小塊殖民地,建設幾個新港口,并大大提高對通過松德海峽的船只的征稅,但是克里斯蒂安建立商業(yè)帝國的企圖也使丹麥陷入財政危機。在克里斯蒂安四世時期丹麥經(jīng)歷三場戰(zhàn)爭,正是這些戰(zhàn)爭使得克里斯蒂安國王統(tǒng)治下的丹麥又走上衰落和貧窮的道路,他本人也成為失意潦倒、眾叛親離、孤苦伶仃的獨眼老人而悄然死去。第一次戰(zhàn)爭是卡爾馬戰(zhàn)爭(1611~1613年)是克里斯蒂安四世國王想為自己樹立聲譽而發(fā)動的一次戰(zhàn)爭,戰(zhàn)斗主要發(fā)生在卡爾馬要塞周圍,戰(zhàn)爭中那支由克里斯蒂安四世努力重建的軍隊接受第一次檢驗,取得部分成功,攻克瑞典東部的重鎮(zhèn)卡爾馬。丹麥雖然贏得勝利,但對國家并無多大意義,對國王來說也并非是光輝的奇跡。當時的瑞典國王已經(jīng)上了年紀,為了避免犧牲許多無辜老百姓的生命,瑞典國王卡爾九世建議克里斯蒂安國王進行一場個人之間的決斗來決定戰(zhàn)爭的勝負。然而丹麥國王認為瑞典國王已經(jīng)年老體衰,不管誰勝都不會給他帶來光彩,所以他粗魯?shù)鼐芙^瑞典國王的建議。戰(zhàn)爭中當時的瑞典王太子古斯塔夫·阿道爾夫帶兵南下進入當時屬于丹麥的斯堪尼亞地區(qū)大肆蹂躪,給丹麥造成很大損失。

(六)戰(zhàn)爭期間瑞典老國王去世,王太子古斯塔夫·阿道爾夫繼位,1613年丹瑞雙方簽訂對丹麥有利的克奈雷德條約(1613年1月20日),戰(zhàn)爭宣告結束。丹麥除了繼續(xù)保持其北歐領導大國的地位外并未完全達到戰(zhàn)爭目標,戰(zhàn)爭造成瑞典人對丹麥人的深惡痛絕,導致后來瑞典入侵丹麥,使丹麥在將近半個世紀內處于崩潰邊緣。第二次他參加歐洲長達30年之久的宗教戰(zhàn)爭(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zhàn)爭),這原是德意志新教諸侯與天主教諸侯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內戰(zhàn),由于新教聯(lián)盟得到丹麥、瑞典和法國的支持,舊教聯(lián)盟則以教皇和西班牙為其后盾,后來演變?yōu)闅W洲的國際戰(zhàn)爭。起初德國北部的基督教新教在戰(zhàn)爭中失利,他們呼吁丹麥的克里斯蒂安四世國王和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阿道爾夫到德國來支援他們的教友,也許是由于個人的好大喜功,也許是為了使丹麥從中獲利,克里斯蒂安四世萌生介入德意志的思想。有一段時間他完全打消這種想法,但是由黎塞留領導的主要西歐大國法國卻努力誘使他這樣做。丹麥國王歷來身兼石勒蘇益格與荷爾斯泰因公爵,這兩個德意志北部邦國是神圣羅馬帝國的領土,與梅克倫堡、勃蘭登堡等新教諸侯接壤。因此對于丹麥人來說不論是出于保護新教的意識形態(tài)需要,還是為了打造一條將天主教勢力隔離開來的“防疫帶”,舉兵南下、發(fā)動預防性戰(zhàn)爭已經(jīng)迫在眉睫。面對德意志地區(qū)的地圖時克里斯蒂安四世國王難免心潮澎湃,因為丹麥當前的外交局勢可謂十分有利:首先鄰國瑞典雖然是北方一霸,但是陷入與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戰(zhàn)爭之中無暇他顧,向南擴張少一個競爭對手;
(七)其次白山戰(zhàn)役使得新教徒人心惶惶,克里斯蒂安四世抓住機會,進一步通過外交手段籠絡新教徒諸侯國,將德意志北方的新教諸侯集結在自己的旗幟之下。不僅強化丹麥對德意志北部地區(qū)的影響力,而且為即將到來的反天主教同盟戰(zhàn)斗增加支援力量。因此尋求一個合適的代理人顯得十分迫切,丹麥就成了英王投資大陸戰(zhàn)爭的最理想選擇;最后法王路易十三在紅衣主教黎塞留的建議下決定通過支持丹麥來維系中歐地區(qū)的平衡。如此有利的外交局面讓克里斯蒂安四世無法再繼續(xù)觀望下去。為了能成為新教徒的救星,也為了搶在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之前在德國建立影響,克里斯蒂安四世最后決定投入這場戰(zhàn)爭,去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及德國的天主教諸侯為敵。他清楚地知道這是一次極為嚴重的冒險,國務委員會成員絕望地緊抱著自己的腦袋,懇求他不要卷入戰(zhàn)爭,但他全然不顧并執(zhí)意參戰(zhàn)。黎塞留倡議英國、聯(lián)省共和國(即不受西班牙統(tǒng)治的尼德蘭,此時正與西班牙斗爭激烈)和丹麥訂立反哈布斯堡王朝的聯(lián)盟,由丹麥出兵,英、荷兩國提供資金幫助,但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聯(lián)盟還沒有訂立時就已經(jīng)采取行動。1625年克里斯蒂安以丹麥國王和荷爾斯泰因公爵的雙重身份率領軍隊來到德國,從此開始“30年戰(zhàn)爭”的第二階段,即“丹麥時期”。躊躇滿志的丹麥國王制定一系列作戰(zhàn)部署,丹麥人此次南下要實現(xiàn)多個戰(zhàn)略目標,他們計劃牢牢控制住易北河和威悉河下游的航道控制權,這樣有利于把控水上貿易通道而且可以保護波羅的海安全。此外吞并不萊梅和凡爾登兩個主教區(qū),將其轉變成皇室的封地并消化掉。

(八)富裕的自治市漢堡也在計劃之內,這座城市是易北河上最繁榮的都市,控制住漢堡就相當于扼住易北河的出???,其戰(zhàn)略意義不言而喻??死锼沟侔矊⑹种?萬名雇傭兵與前來支援的1.5萬名英格蘭-蘇格蘭援軍以及其他德意志北部新教諸侯援軍整合起來,形成一支丹麥迄今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遠征軍,加上英法荷對丹麥的金錢支持和物資援助后丹軍已是兵精糧足。1625年5月9日丹麥正式向神圣羅馬帝國宣戰(zhàn),丹麥軍最初獲得幾場小的勝利??死锼沟侔菜氖烙媱澅謨陕罚氖窒掠袃晌唤?jīng)驗豐富的將軍——曼斯菲爾德與布魯斯維克。前者來自薩伏伊,他是一名私生子,得不到封地只能通過自己的軍旅生涯來實現(xiàn)人生逆襲。他雖然出身于天主教家庭,卻為新教徒而戰(zhàn),而且即便加入新教陣營后他依舊保持著天主教信仰。他的背景與華倫斯坦神似,同樣通過長期的雇傭兵統(tǒng)領生涯積累豐富的軍事經(jīng)驗和戰(zhàn)術才能,是當時雇傭兵圈子里鼎鼎有名的人物。當?shù)弥死锼沟侔才e起反皇帝的大旗后他立刻飛馬前來投奔,并被丹王招入麾下。布魯斯維克是丹王的外甥,其新教背景自然是十分深厚,他曾在尼德蘭參加抵抗西班牙的戰(zhàn)斗,不到25歲就有3次戰(zhàn)役的履歷。他熱愛戰(zhàn)爭且生性殘暴,對待敵人毫不留情,天主教陣營給他冠以"瘋狂的"外號,因此瘋狂的布魯斯維克就成了丹王南下的不二人選。按照計劃時曼斯菲爾德率軍前往德紹地區(qū)尋找華倫斯坦,而布魯斯維克插入下薩克森與蒂力對決,然而克里斯蒂安國王率領的是雇傭軍幾乎完全是由德國人組成。
(九)戰(zhàn)爭進行到第二年8月布魯斯維克的軍隊在巴倫山麓盧特(魯特爾)被德國統(tǒng)帥蒂利伯爵打得一敗涂地,布魯斯維克戰(zhàn)死沙場,曼斯菲爾德也在德紹橋被華倫斯坦打得慘敗??死锼沟侔苍獾綇氐椎氖。虮边叧吠?,德國皇帝斐迪南二世又派瓦倫斯坦統(tǒng)率大軍一直追殺到日德蘭。這時克里斯蒂安的雇傭軍就變成不是來保衛(wèi)丹麥,而是來搶劫丹麥。德軍統(tǒng)帥華倫斯坦更是個魔王,他對丹麥大肆進行奸y燒殺、搶劫掠奪,那些沿公路邊居住的可憐的丹麥人在德軍經(jīng)過的地方真正感覺到戰(zhàn)爭的恐怖。不論男女老幼,只要他們不把值錢的東西拿出來,他們就立即遭到殺戮,或者遭到最殘酷、最野蠻的虐待。許多莊園被焚毀,廢墟堆里躺著燒死的人和牲口,有些人見到軍隊后就立即逃入森林。而在寒冬季節(jié)中大部分人不是餓死就是凍死,許多貴族也都身首異處,丹麥人經(jīng)歷―場史無前例的浩劫。迫于形勢的克里斯蒂安四世與他的宿敵古斯塔夫二世結盟,借助瑞典的力量挫敗瓦倫斯坦對施特拉爾松德的圍攻。由于丹麥仍保有一支可畏的海軍,克里斯蒂安四世度過難關。1629年5月在呂貝克和皇帝斐迪南二世簽署呂貝克條約,保證不再干涉德國的內務,盡管和平條約相當寬大,丹麥遭到的損失仍然極大。僅僅幾年時間丹麥從欣欣向榮、充滿希望的國家敗落成為窮困潦倒的國家,自那時起丹麥、挪威落后了,瑞典發(fā)展了??死锼沟侔蹭J氣盡失,深感失望和痛苦,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他都郁郁寡歡,偏偏這時他的家庭里又發(fā)生丑聞。德國北部的新教徒轉向瑞典國王占斯塔夫·阿道爾夫,請求他的幫助,瑞典國王雖愿意出兵幫助,但他向克里斯蒂安國王提出:“如果瑞、丹兩國結成聯(lián)盟,他們就可能一起參加30年戰(zhàn)爭?!?/p>
(十)但是克里斯蒂安拒絕了,這是他在其統(tǒng)治時期犯下的最愚蠢的錯誤,表明他并不是位高明的政治家。他擔心同強大的瑞典結盟將來會受到瑞典的控制,他不僅拒絕建立聯(lián)盟的建議,而且聲稱只要瑞典在德國進行戰(zhàn)爭時他就拒絕答應同瑞典保持和平。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是瑞典最偉大的國王之一,他是個天才軍事家,他參戰(zhàn)后獲得―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德國幾平要亡在瑞典手中。但是兩年后在古斯塔夫二世陣亡于呂岑戰(zhàn)役,法國公開介入和三十年戰(zhàn)爭進入法國-瑞典階段后克里斯蒂安四世覺得已經(jīng)必須遏制瑞典,他進行一系列外交行動:同意與俄國沙皇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結盟,企圖吸引俄國參與反對瑞典;并竭力干預結束三十年戰(zhàn)爭的談判,避免波羅的海的主要地帶落入瑞典之手??死锼沟侔菜氖绹醭鲇趽鷳n和妒忌心理,他總是悄悄地在背后同瑞典作對和搗亂。他擔憂的是丹麥將處在德國和瑞典南北兩個強國的夾擊之下,這對丹麥是危險的,他妒忌的是瑞典會因戰(zhàn)爭勝利而超過丹麥。克里斯蒂安四世的魯莽做法使瑞典的頭面人物們相信與丹麥進行一場戰(zhàn)爭不可避免,1643年5月瑞典樞密院決定對丹麥開戰(zhàn)(所謂托爾斯滕森戰(zhàn)爭以瑞典統(tǒng)帥倫納特·托爾斯藤森的名字命名),此時局勢對丹麥極為不利:瑞典由于三十年戰(zhàn)爭的成就而在德國獲得進攻丹麥的據(jù)點;聯(lián)省共和國(荷蘭人)同意在海上以艦隊支持瑞典人。托爾斯滕森指揮的在波希米亞的瑞典軍隊(當時正準備進攻維也納)迅速回師,直插丹麥南部,這是克里斯蒂安四世的第三次戰(zhàn)爭。
(十一)瑞典軍隊進入丹麥后又大肆進行劫掠和破壞,使日德蘭和斯堪尼亞受到重大損失,尤其是日德蘭半島僅在幾年之內就遭受兩次浩劫。沒有人想到會有戰(zhàn)爭,所以丹麥的國防不堪一擊。托爾斯滕森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到1644年1月已經(jīng)占領了日德蘭半島,丹麥處于崩潰的邊緣。丹麥老百姓只能恐慌地逃跑,惟一沒有逃跑的就是克里斯蒂安四世。這時他已是一個老人,但他還是起早貪黑地工作著,為的是集結軍隊和軍艦,以便投入戰(zhàn)斗。他必須阻止瑞典軍隊到島上來,這次幸運女神站在丹麥一邊,由于瑞典政府推遲對斯堪尼亞的進軍使丹麥人獲得喘息之機,要塞得以加固。瑞典的海軍力量決不算小,而且還有荷蘭海軍的幫助,因為荷蘭人憎恨克里斯蒂安因需要錢而提高松德海峽的關稅。但是丹麥海軍也不弱,荷蘭人的艦隊在石勒蘇益格西部海域被丹麥海軍擊退了。1644年7月1日最著名、最殘酷的一次海戰(zhàn)發(fā)生在荷爾斯泰因和費馬恩島之間,當時克里斯蒂安國王正在船上。戰(zhàn)斗中一顆瑞典炮彈打來,擊中王船,彈片在船上四處飛濺,國王和好幾個人被擊中倒下。頓時王船上出現(xiàn)極大的恐慌和悲痛,人們以為國王被打死了??墒沁^不多久國王又站了起來,彈片擊中他的耳朵,把他的―只眼睛被打瞎了。他不顧自己的傷痛,告訴大家要為丹麥的榮譽而盡自己的責任。就是在這場戰(zhàn)斗中丹麥人唱起“克里斯蒂安國王站在高高的桅桿旁”,這首歌后來成為丹麥王室專用的國歌,丹麥海軍最終擊敗瑞典艦隊。

(十二)但是1644年9月的另一場戰(zhàn)斗最后耗盡丹麥的軍事能力,克里斯蒂安四世被迫接受法國與荷蘭的斡旋,于1645年2月8日和瑞典簽訂屈辱的和約。根據(jù)條約時丹麥首次喪失舊時的領土,把哈蘭地區(qū)(現(xiàn)為瑞典的西南部沿海地區(qū))割讓給瑞典30年,但誰都知道該地區(qū)是再也收不回來。同時把在16世紀從瑞典人手中奪過來的哥得蘭島也割給瑞典,挪威也失去兩個郡的地盤(耶姆特蘭省和海爾耶達倫省)。此外還規(guī)定凡是瑞典的船只經(jīng)過松德海峽時一律不交海峽稅,丹麥至此完全喪失在波羅的海地區(qū)的霸權。丹麥失敗了,克里斯蒂安四世國王失敗了,他不僅在創(chuàng)造國王的業(yè)績方面受到重大挫折,使他深感失望和悲傷,在家庭生活方面他也不是一個幸運的人。他和他的第二位王后基爾斯滕·蒙克相處得很不好,最后不得不離婚。他們生了許多孩子,家庭里充滿不和與沖突,沒有一個兒子對他好。國王最喜愛的女兒麗昂諾拉·克里斯蒂娜同丹麥最有錢也是最有才能的貴族考菲茲·烏爾菲爾特結婚,國王把丹麥最高官職―丹麥首相的職務封給他的女婿,但是在克里斯蒂安國王晚年時烏爾菲爾特對待國王卻最為冷酷無情。克里斯蒂安國王的晚年是和他的女仆維貝克·克魯斯一起度過的,克魯斯深情悉心地照料這位垂垂老矣的國王,甚至還給他生了兩個孩子。他成了一個孤獨、傷心的老頭兒,最后他窮得連王宮里生火爐用的煤錢都無法支付,宮殿里所有的銀器和包銀、鍍銀器皿上的銀子都被剝下來變賣殆盡。1648年2月中陰冷的一天國王最后一次乘雪橇從菲德烈斯堡宮來到他心愛的羅森堡宮,一星期后他平靜地死在那里,享年7l歲,葬于羅斯基勒大教堂。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一)弗雷德里克三世(1609年3月18日-1670年2月9日)是丹麥-挪威國王,生于1609年,是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與勃蘭登堡的安娜·卡塔琳娜的第二個兒子,被封為公爵。因為弗雷德里克的大哥克里斯蒂安被安排為太子,1634年他被父親授予不萊梅主教的職位,等于是年輕開始就擁有豐富的管理經(jīng)驗。他為人機警,頗有政治手腕,1643年他和布倫威克家系(18世紀初合并成英國的漢諾威王室)不倫瑞克-呂訥堡的索菲·阿瑪莉結婚,有一群德意志顧問為智囊。1647年6月弗雷德里克的大哥比重病的父親要早死幾個月(1648年2月克里斯蒂安四世病死),經(jīng)過貴族參政會冗長的爭論以后終于在1648年7月被確定為丹麥國王。同年11月他正式登基,但被迫向貴族妥協(xié),削弱王室的權力。即位之后為擴大王權,弗雷德里克在1651年舉發(fā)參政會中的貴族重臣妹夫烏爾菲(克里斯蒂安四世之女婿)的貪瀆行為,因此排除參政會中的反對勢力。之后他迫令各地貴族諸侯復尊王室,依法納稅。面對1648年三十年戰(zhàn)爭結束后的殘破時他頗能整頓農業(yè)、促進貿易,使經(jīng)濟得以復蘇。并得以逐步興建軍港,加強海軍。1654年首都哥本哈根發(fā)生瘟疫,雖經(jīng)名醫(yī)烏姆發(fā)明新藥并領導救治而減輕許多災情,但仍病死八千多人導致人口驟減。同年登基的瑞典國王卡爾十世卻又發(fā)動侵略波蘭的戰(zhàn)爭,雖被各方聯(lián)軍擊退,但于撤退途中轉攻丹麥,利用1657年冬季酷寒冰封松德海峽的百年時機于1658年1月以1.2萬騎兵在冰上搶渡而奇襲哥本哈根。當時城內只有六千士兵和三萬市民,被圍后缺糧缺水,危急萬分。弗雷德里克的謀士都建議他逃離哥本哈根,但他斥責逃跑的意見并說出流傳后世的名言:“我只會死在我的家園?!?/p>
(二)之后他一力帶起全城的防御工作,替他贏得巨大的民意支持度。很幸運地的是荷蘭艦隊及時趕來救援丹麥,2月11日守城軍發(fā)動反擊,經(jīng)過徹夜激烈的血戰(zhàn)后擊退攻城的瑞典軍。剛好各地勤王的丹麥軍也通過首都門戶的阿邁厄島來到哥本哈根,與丹麥同盟的荷蘭、波蘭與勃蘭登堡的聯(lián)軍則占領日德蘭半島和芬島,挪威的軍隊更奮勇奪回瑞典軍所侵占的領土,包括當?shù)厥赘芈『漳贰S谑强柺乐缓迷?659年撤兵回瑞典,并于隔年(1660年)病逝。強敵雖退,議和之時盟軍的荷蘭、英國為確保松德海峽的自由通航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仍把海峽東岸的土地畫給瑞典,使丹麥喪失全部領土的三分之一。而勉力保留下來的土地又因戰(zhàn)亂而荒蕪,各地貴族和領主們又主張抗稅免捐。困難之中弗雷德里克在多數(shù)民意的支持下利用1660年參政會在首都邀請全國領主及貴族舉行國是會議的機會關閉城門、宣布戒嚴,這些形同被軟禁的王公貴族在重兵包圍之下只好宣示效忠,讓國王獲得君主專制的權力,廢除以前的選舉君主制,確立丹麥為世襲君主制。從此丹麥得以仿效法國,采取中央集權的政制,趕上歐洲民族國家的潮流。弗雷德里克于1660年實行新政,力圖富國強兵,不但命令各地稅收上交中央,還授權中央派至地方的流動“郡守”能夠直接管理地方行政事務。官員資格也不再受限于本國貴族,國王可自由地選賢與能,讓有才干的中產市民階級擔任高官重臣,于是平民、教士甚至外國人都可選用,1665年通過的新憲法也確立國王君權神授的權力。

(三)1665年他在第二次英荷戰(zhàn)爭中幫助荷蘭,保護逃至卑爾根避難的荷蘭珍寶船(船上的貨物比丹麥一年稅收要多),并協(xié)助擊退英國海軍。1670年弗雷德里克駕崩,王位由24歲的長子克里斯蒂安五世繼承,不再需要貴族參政會的同意??死锼沟侔参迨溃–1646年4月15日-1699年8月25日)是丹麥及挪威國王,弗雷德里克三世與不倫瑞克-呂訥堡的索菲·阿瑪莉之子,丹麥專制政體下的第一個世襲國王。在位時將市民階層中的顯要人物提升為官吏,曾將國家交給大臣格里芬菲爾德(1635-1699)治理(后該大臣被控以叛國罪,于1676-1698年被監(jiān)禁),他于1683和1687年分別頒發(fā)丹麥法和挪威法。他是個極其平庸之人,他的體力遠比他的智力發(fā)達。他試圖收復在《羅斯基勒條約》中割讓予瑞典的土地,1675年和瑞典再次開戰(zhàn)(斯堪尼亞戰(zhàn)爭),1676年12月4日陸軍在隆德戰(zhàn)役中大敗,克里斯蒂安五世親自統(tǒng)領的1.5萬大軍被瑞典國王卡爾十一世的9000人擊潰,丹麥軍陣亡六千多人,被俘近兩千,瑞典軍陣亡約二千余人。但海軍在1677年的克厄灣海戰(zhàn)中消滅瑞典海軍主力,收回部分斯堪尼亞領土。但是由于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干涉沒能收回斯堪尼亞,因為大國不希望松德海峽被一個國家控制。這次使丹麥經(jīng)濟嚴重受損,傳說簽定和約后克里斯蒂安五世下令將克隆堡宮朝松德海峽的窗戶全都堵起來,因為他不忍看對岸的瑞屬斯堪尼亞海岸。戰(zhàn)后他把妹妹烏爾麗克·埃萊奧諾雷嫁給瑞典國王卡爾十一世,1699年騎馬時發(fā)生意外摔死,葬在羅斯基勒大教堂。

(四)弗雷德里克四世(1671年10月11日-1730年10月12日)是丹麥及挪威國王,克里斯蒂安五世的兒子。他在位大部分時間都在和他的表兄弟門斗爭,瑞典的查理十二和荷爾斯坦因公爵(也叫弗雷德里克四世)與他都是丹麥弗雷德里克三世的孫輩。1700年的北方大戰(zhàn)剛開始他就被查理十二擊敗,被迫簽署合約,承認荷爾斯坦因完全獨立。但1709年他得知瑞典在波爾塔瓦戰(zhàn)役失敗后便和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結盟,重現(xiàn)開戰(zhàn),并于1720年取得勝利。但無法奪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只是獲得石勒蘇益格公爵領地。他曾在國內進行過一些改革,1700年引進公歷,1701年設立民兵,1702年廢除西蘭島的農奴制度。他建立丹麥第一個劇院,格陵蘭島也有一個傳教士發(fā)現(xiàn)并殖民化。在他統(tǒng)治期間哥本哈根遭遇兩次災難,即1711年的瘟疫和1728年10月大火摧毀中世紀的大部分建筑。弗雷德里克四世重建的兩個堡壘(即腓特烈斯貝宮和弗雷登斯堡宮)有濃厚的意大利的巴洛克風格,這是他1708年訪問意大利時帶來的。那個冬天特別冷,當他訪問威尼斯時威尼斯的瀉湖都被凍結,威尼斯人能夠從城市步行到大陸,有人開玩笑說是丹麥國王帶來寒冷的天氣。他在1695年娶了梅克倫堡的伊麗莎白為妻,在沒有離婚的情況下他于1712年娶了一個沒有貴族稱號的19歲的小姑娘安妮索菲,還給她以石勒蘇益格公爵夫人的稱號,從而犯了重婚罪,他的王后伊麗莎白1721年死去后他立即封安妮索菲為王后。他還有兩個情婦——夏洛特和海倫,她們共給他生了9個孩子,但只有兩個活到成年。他在1730年去世,被埋葬在弗雷德里克四羅斯基勒大教堂,他的兒子克里斯蒂安六世繼承他的王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