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生前留下了什么措施來對付同姓諸侯王這個隱患?
西漢建立后,劉邦迫于歷史的慣性而不得不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分封并行”的別扭制度,分封了一批異姓諸侯王。劉邦當(dāng)了皇帝后想了很多辦法,最終在去世前基本消滅了異姓諸侯王。但在消滅異姓諸侯王之后,劉邦又在地方上分封了很多同姓諸侯王。

然而同姓諸侯王對中央集權(quán)和國家統(tǒng)一同樣是重大威脅,諸侯王問題后來成為西漢的一大社會頑疾,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徹底解決。不過劉邦很清楚同姓諸侯王是個隱患,生前便采取不少措施來防范同姓諸侯王。那么劉邦對付同姓諸侯王的措施是什么呢?

劉邦對付同姓諸侯王的措施大體上有三個:第一,劉邦在地理上將同姓諸侯王安置在黃河下游和長江流域,也就是東方六國的故地。包括長安、洛陽在內(nèi)的故秦之地則全部由漢朝中央直轄,單一諸侯王的綜合實力都不如漢朝中央,地理上也很難威脅長安。

第二,劉邦沒有讓同姓諸侯王控制完整的權(quán)力,有些非常重要的權(quán)力還是掌握在中央手中。比如劉邦規(guī)定各諸侯王國的國相(權(quán)力僅次于諸侯王)必須由皇帝任命,漢武帝后來在劉邦的制度基礎(chǔ)上將諸侯王的實權(quán)轉(zhuǎn)移到國相手中,將諸侯王國變成實際上的郡。

第三,劉邦在位期間盡可能將同姓諸侯王的政治影響力限制在諸侯王國的范圍內(nèi),漢朝中央的重要官職基本上都由功臣或者外戚擔(dān)任,形成對同姓諸侯王的制衡。因此漢朝中央面對諸侯王國時的整體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漢朝徹底解決諸侯王問題靠的就是中央官員。

綜合來講,劉邦很清楚同姓諸侯王是漢朝的巨大隱患,只是迫于時局而不得不做出妥協(xié)。劉邦生前便留下不少措施來對付同姓諸侯王,很多措施后來都成為解決諸侯王問題的基礎(chǔ)。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