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暴力無處不在 讀懂《非暴力溝通》改善人際關系 實現(xiàn)有效溝通 | David書

Communication Non Violente
非暴力溝通
Marshall Rosenberg 阮胤化譯
曾經(jīng)我也對“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抱有一定的偏見——這不就圣母嗎?受到攻擊就攻擊回去才是合理的,每個人守好自己的能量就好。
可是因為神棍兼職需要,我面對一些復雜、偏深層的對話場景較同齡孩子偏多一點,而且線上純文字對話居多,沒有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輔助我理解與話者,我常常有一種“說完了才覺得不對勁,但不知道哪里不對勁”的感覺,直到開始意識到“高階交流”的存在,才開始慢慢想要改變。也就是說理解這本書有一個巨大的前提:
知覺
“我不會輕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們也是人,我必須用心理解他們的行為。今天早上,那個性情粗暴的年輕蓋世太保沖我吼叫,我沒有生氣,而是關心他。我想問:‘你的童年很不開心嗎?女友拋棄你了嗎?’他看起來愁眉苦臉、躁動不安、陰沉而虛弱。我當時就想幫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為所欲為,是多么危險!“—— Etty Hillesum
相當一部分人,活著只是條件反射。餓了吃渴了喝困了睡,想到什么說什么,受什么刺激給什么反應,我們稱之為無意識地活著。因此,很多人覺得按下自己的需要,率先展示對他人理解的人是弱者(當然討好型人格/利他主義是別的心理學情況,不了解的人會混淆它們,實際上核心運作方式完全不一樣,這里就不細談了。),可那是掌握主動權必不可少的途徑,有主動權的人,又怎么可能是弱者呢?
最不愿意示弱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擔心失去控制想顯得強硬的時候。
就像游泳,放松才能浮起來。
?? En grandissant comme un enfant, je ne pouvais pas supporter de voir des gens tourmenter d'autres personnes??. Il a développé une ??sorte de conscience de la souffrance: pourquoi les gens font-ils cela,?et en particulier, pourquoi cela doit-il m'arriver à moi??. Il ajoute: ? Ma famille était très affectueuse. J'ai re?u des tas d'amour, et si cela n'avait pas été le cas, les effets de cette haine de soi auraient été beaucoup plus difficiles à gérer.??
作者的經(jīng)歷也是慘,俄亥俄州大家族出生(說到Ohio,聽說3號那兒有列火車脫軌,泄露了不得了的東西,搞不好flying object是用來轉(zhuǎn)移輿論視線的……),13歲的時候被他爹打得上不了學,成年后又因為打仗,和兄弟分開44年?!拔业男值?、母親和妻子很像,他們所到之處都會挑起爭端?!?
“我的安全感,來源于高密度的樹木和低密度的人?!?/span>
師從心理學領域的天降猛男卡爾榮格,影響后生Ted Crawford和?Albert Ellis(這兩年很火的Making Intimate Connections 的作者。)
對于盧森堡先生,可能正是這樣復雜的生存環(huán)境,使得他終生致力于更高層次的溝通。(沒有贊美苦難的意思,苦難對于認知正確的人才是通往成功的墊腳石,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建立正確認知。所以沉浸情緒的是一種人,能知覺情緒并試圖調(diào)整,甚至解決問題的,又是一種人。)
阮先生在譯序里也這么說到:我曾以為,我的一生將致力于對生命的痛苦做出反應。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過于沉重、過于灰暗。如果我只看到痛苦,我的心難免會被烏云所籠罩,被絕望所吞沒。在徘徊中,終于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我的人生可以對生命的美麗作出反應。
我們的轉(zhuǎn)變與世界的狀態(tài)息息相關。
表面上我們是在與人談話,實際上,很多時候更像是自說自話。摒棄條件反射式,覺察,認真分析自己的觀察結(jié)果、感受和愿望,“非”下意識使用語言,了解對方語言中的意圖和想法,不帶敵意地分享彼此的觀念。一定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溝通并不是適當?shù)墓ぞ摺7潜┝贤ㄊ怯脕韼椭覀冊?strong>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lián)系。(有點類似于武術中的心法,習武的最終目的絕對不是欺凌)
值得一提的是,豆瓣里的一些書評稱這本書啰里巴嗦,但我想說感謝它的啰里巴嗦,在看了大量的實際案例后,我隨便腦補一個場景給我自己,我發(fā)現(xiàn)我都沒辦法很好地運用書里的知識。
對我而言,最困難的地方在“注意力外傾”上,我需要保持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并實時共情。
很可能我需要隨時復盤,因此我的筆記也會啰里巴嗦的。

非暴力溝通方式的四個核心步驟:
- 觀察。表達觀察的結(jié)果。注意,陳述事實(有現(xiàn)實依據(jù)的六要素),不是判斷或者評估。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于聽到批判,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當我們試圖用明顯有傾向性的標簽評價別人的時候,想一想Bebermeyer的《懶惰與愚蠢》。“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 感受。陳述感受(雖然往往被認為是在示弱,男性群體尤其嚴重,甚至連表達感受的詞庫都沒有,但實際上恰當?shù)氖救跄墚a(chǎn)生積極影響)。越是留意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就越能聽到別人的聲音。同樣注意,表達感受不是表達想法。表達想法的詞例如: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擾、被拒絕、不受重視、被束縛、被欺負、無人理解、得不到支持、無人賞識、被利用、被貶低。“我感到……”
- 需要。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是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梢杂谩?strong>我(感到)……因為我需要/看重……”句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 請求。提出具體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負向的請求。因為人們習慣于提醒要避免出現(xiàn)什么,而不是提醒主動做些什么,進而導致了生活中的矛盾和誤會。其次,抽象的語言無助于深化自我認識,例如“我希望你更有責任感”、“不要有壓力”、“我希望你能關心我”等,在使用抽象的語言表達愿望時,我們一般不會提及我們可以做的事情。“你是否愿意……”
注意,請求不是命令他人(提了請求但沒表達感受和需要,也可能導致交流和困難。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nèi)疚也達到目的,也是命令。我們越是將他人的不順從看作是對我們的排斥,我們所表達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如果對方是受到過命令的人,可能自己都會把請求當成命令,此時要詢問他們:“你是否愿意告訴我,我怎樣表達我的請求,你才不會認為我在發(fā)號施令?我怎么表達我的請求,你才會認為我也在乎你的需要呢?”反饋常用語:“謝謝你給我的反饋。我想我說的意思不夠清楚,我的意思是xxx”
巴勒斯坦這個有頭沒尾的案例讓我感到遺憾——雖然這的確是一個成功的非暴力溝通的案例,盧森堡先生表達了他的愛,那位先生也接受了,但難免注意他們的對話背后那些毫無溫情可言的政治手段??梢哉f,這個時候,只停留在言語而不是行動上的愛,只會讓人更沮喪,畢竟時至今日,美國政府毫無改變。附上小詩一首,開始拉書:
I never feel more given tothan when you take from me ——
when you understand the joy I feel giving to you.
And you know my giving isn’t done to put you in my debt,
but because I want to live the love
I feel for you.
To receive with grace
may be the greatest giving.
There’s no way I can separate the two.
When you give to me,
I give you my receiving.
When you take from me, I feel so
given to
——Given To, by Ruth Bebermeyer
我們總以貌似客觀的語言表達自己:需要親密些的時候,對方無動于衷,那就是對方“榆木腦袋”;需要獨處的時候?qū)Ψ皆噲D親近,那就是對方“沒有邊界感”。如果約在電影院門口而對方遲到了15分鐘,按時到達的人可能會感到生氣,斥責對方?jīng)]有時間觀念;如果約在家中且邀請方錯誤估計時間,沒有按時準備好,那受邀方遲到15分鐘甚至是非常合適的,即使對方?jīng)]有時間觀念,但邀請方也不會糾著不放。
諸如此類的評價,其實暗含著我們的當時當刻以自己為標準的價值觀及需要。
此類“異化”的溝通方式有以下幾個分類:
- 將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混為一談??屏_拉多大學心理學教授O.J.Harvey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涉及道德評判的詞語使用頻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頻繁。大部分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
- 進行比較。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
- 回避責任。歸咎給天地人,但不歸咎于自己對自己沒有能力掌控局面。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便成為了危險的人。
- 強人所難,展現(xiàn)關系中的不平等。
事實上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是需要負責任的,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這個方式還與一個想法有關:有些行為值得獎勵,而另一些行為必須受罰。人們越是習慣于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趨于追隨權威,來制定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
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
“你太自私了!”
- 自責:我確實自私,沒考慮到對方。
- 指責他人:你才自私!
-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感到傷心,因為我看重信任和接納。
-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傷心可能是因為當時當刻對方需要體貼和支持。
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鼓勵進一步了解批判背后的愿望:是哪些需要、期待或價值取向沒有得到滿足?我們把愿望說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使用以下表達方式時,我們可能就已經(jīng)忽視了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 只提及相關的事情?!竞蟪霈F(xiàn)拼寫錯誤使我很生氣。
- 只提及他人的行為。——你只考了60分,媽媽很失望。
- 指責他人。——我很傷心,因為你說話不算數(shù)。
理智無法拉住情緒的大象——《象與騎象人》
一旦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看到你這次考了60分,媽媽感到失望,因為媽媽希望你可以考到80分?!比藗兏菀捉邮軇e人的感受而非批判,如果只是說“太失望了你考這么差!”,此時孩子調(diào)整行為迎合父母,更多的是屈于壓力和避免內(nèi)疚,而非出自對學習的熱愛。當我們?yōu)榱嘶乇軕土P去做事情時,我們可能會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而陷于對失敗的憂慮。
有兩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懲罰的局限性。
第一個問題是,如果我不喜歡他現(xiàn)在的行為,那我希望他怎么做?如果我們只問這個問題,懲罰可能是有效果的,因為威脅或懲罰可以對他的行為產(chǎn)生影響。
然而,通過第二個問題,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懲罰的局限性:我希望他基于怎樣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我們希望孩子去打掃房間的原因是屈服于父母的壓力,還是真正地出于孩子養(yǎng)成了愛干凈的好習慣?
以下是一些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 自由選擇:選擇夢想、目標、方向,自由制定計劃來實現(xiàn)這些夢想、目標和方向。
- 慶祝:慶祝生命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夢想的實現(xiàn),紀念人生的失落、親人的去世或夢想的破滅等(表達悲傷)。
- 言行:真誠、創(chuàng)造、意義、自我肯定。
- 滋養(yǎng)身體:空氣、食物、運動,免于病毒、細菌、昆蟲及肉食動物的傷害,休息、住所、觸摸、水。
- 玩耍:樂趣、歡笑。
- 情意相通:美、和諧、激勵、秩序、平靜。
- 相互依存:接納、欣賞、親密關系、社會、體貼、成長,安全感、傾聽,誠實(誠實使我們能夠認識和超越自己的局限性),愛、信心、尊重、支持、信任、理解。
社會文化并不鼓勵我們表達個人需要。對于婦女來說,尤其如此。長期以來,婦女的形象和自我犧牲聯(lián)系在一起,一旦把照顧人人當作最高職責,她們就會傾向忽視個人的需要。
“36年來,我一直在生你父親的氣,我認為他不在乎我的感受。我終于意識到,我從沒有和他說我想要什么?!?/p>
實際上,如果直接說出需要,獲得積極回應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對于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個人成長一般會經(jīng)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情感的奴隸。在這個階段,我們相信自己需要為他人負責——讓他們快樂是我們的義務。此時,我們特別容易把親密人看作是負擔。
第二階段:“面目可憎”。在這個階段,我們發(fā)現(xiàn)為他人的情緒負責,犧牲自己迎合他人,代價實在很大?!斑@是你自己的問題,和我有什么關系!”
第三階段:生活的主人。在這個階段,我們樂于互助。我們幫助他人,是出于愛,而不是出于恐懼、內(nèi)疚或慚愧。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人與人相互依存,損人無法真正利己。
在使用溝通技巧的時候,可能會有人擔心對方會反駁說“難道我是聾子?”或者“不要在我這里賣弄你的溝通技巧”。為了避免這種反應,我們可以先解釋我們的目的——我們是為了了解我們是否已經(jīng)把意思說清楚了。然而,如果對方說“我已經(jīng)明白了,我沒有那么蠢!”那么,我們可以體會他的感受和需要,并表達對他的感謝及我們的需要。
如何做到真正傾聽他人呢?
了解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并給出予反饋。如果我們注意的是別人的需要而非他對我們的看法,我們將發(fā)現(xiàn)別人并不那么可怕。把注意力放在了對方現(xiàn)在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不要急于開始否認、同情安慰、提建議、說教、詢問、辯解、糾正或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類似案例(回憶、比較),試圖分析問題妨礙了我們與他人的聯(lián)系。
傾聽意味著全心全意地體會他人的信息——這為他們充分表達痛苦創(chuàng)造了條件。
傾聽這種品質(zhì)體現(xiàn)了它與理解以及同情之間的區(qū)別。

在確認對方已經(jīng)明白后,我們常常急于了解對方的反應。
一般來說,我們關心的內(nèi)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方面:
a)對方此時此刻的感受
“聽你說這些,你的心情怎么樣?”以及進一步問:“為什么呢?”
b)對方正在想什么
有時,我們想了解對方的想法。在詢問時,說清楚想了解的是哪些方面的想法,將有助于我們獲得所需要的回應。例如,我們可以和對方說:“我想請你談談我的建議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不太可行,那根據(jù)你的判斷,哪些因素會妨礙建議的實施呢?”
如果我們只是問“對這個建議你有什么看法”,那么,對方談的內(nèi)容也許并不是我們關心的。
c)對方是否接受我們的請求
在另一些時候,我們可能想知道,對方是否愿意接受我們的請求。這時,我們也許會問:“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將會議時間延遲一周?”
且,參加集體討論時,說清楚需求至關重要,詳細!詳細!詳細!時間地點影響因素具體條例12345.
而我們表達反饋,是幫助與話者意識到我們準確領會了他們的意思。建議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
我們的問題可以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1.確認他人的觀察:“上周三我有三個晚上不在家,你說的是這回事嗎?”
2.詢問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嗎?”
3.確認他人的請求:“你是不是想請我?guī)湍泐A訂酒店?”
請注意上述問題與以下問題的區(qū)別:
1.“你說的什么事?”
2.“你現(xiàn)在的心情怎么樣?”“為什么你會有那樣的感覺?”
3.”你希望我怎么做?”
后三組的提問方式,就像心理咨詢師在幫助客戶,容易產(chǎn)生距離感。在給他人反饋時,我們的語氣十分重要。一個人在聽別人談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時,將會留意其中是否暗含著批評或嘲諷。如果我們的語氣很肯定,仿佛是在揭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那么,通常不會有好的反應。只要人們認為自己受到指責,他們就很難體會到別人的痛苦。
然而,一旦別人通過我們的語氣意識到我們是在體會,而非在下結(jié)論,他們一般就不會產(chǎn)生反感。
人們也許會說:“不要用溝通技巧來套我的話?!边@時,我們也許會發(fā)現(xiàn),對方并不信任我們,除非對我們的意圖有進一步的了解,他不會喜歡我們表達的方式。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可是、但是”之類的詞語如果人們常常懷疑我們的誠意,那么,我們就需要好好審視自己的動機。也許,我們只是在機械地運用非暴力溝通,而忘記其目的。比如,雖然我們是以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在乎的也許只是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的需要。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繼續(xù)傾聽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當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沒有心情去關心別人的時候表明了我們也需要得到關心。如果告訴他人我們正處于痛苦中,我們無法顧及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別人很可能就會伸出援手。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是在于——愛自己。
“我希望他準確無誤地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將會忽視這一點。我希望他保持清醒,并看到各種奇妙的可能。我希望他知道,一旦有機會,排除萬難給世界一點觸動是值得的。我還希望他知道為什么他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張椅子?!薄兑磺€小丑》
如何培養(yǎng)對自己的愛
Self-care
轉(zhuǎn)變自我評價的方式
我們的改變是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內(nèi)疚等自我憎惡、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自我感覺很糟糕,很多時候問題出在已經(jīng)變形的輸入上,把標準交給別人。如果我們專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我們就更有可能從自我評價中獲益。
愛惜自己的關鍵:自我寬恕
同時包容那兩個不同的“我”:一、包容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動后悔的“我”;二、包容采取那種行為的“我”。試圖理解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厭煩是一種能力。我們問自己:“我做那件事情是為了滿足什么需要?”我相信,人的行為總是服務于自身的需要及價值觀——不論它是否能夠?qū)崿F(xiàn)目的,也不論我們事后是感到慶幸還是遺憾。
轉(zhuǎn)念是一種超能力。
弗洛伊德人格結(jié)構學說(20世紀20年代):人格是個體在所處環(huán)境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身心組織,是人最基本最穩(wěn)定的心理結(jié)構。人格的三個子系統(tǒng):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意識的,不受道德法律和良心的制約,以“快樂原則”為行動準則。
自我代表理性,視滿足本能需要為第一要務,安裝“現(xiàn)實原則”活動。
超我:人的良心和道德,崇尚“至善原則”。
我選擇做______是因為我想要______。而不是我“不得不xxx"。一旦意識到我們的行為具體服務了哪些需要,即使這是一件很艱苦、富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我們也會從中得到樂趣。
如何處理憤怒
非暴力溝通認為,如果一個人做的事情會傷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為他不夠成熟。為此,他需要得到幫助。
不成熟的人可能會有以下表現(xiàn):
- 我們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后果。
- 我們認識不到,我們并不需要通過懲罰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 我們相信,我們有“權利”去懲罰或傷害他人,因為他們是罪有應得。
- 我們產(chǎn)生了幻覺,例如,聽到“某種聲音”叫我們?nèi)e人。
在有些情況下,憤怒不是理所當然地嗎?但我們已經(jīng)意識到面的同一件事情,是我們不同的需要才導致了不同的感受。生氣時,打人、罵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真的很生氣,我們就需要找到強有力的方式充分表達自己。
如果在一個社會中,內(nèi)疚被運用來控制人,那么指責他人就容易成為一種習慣,而忽略我們的真正的需要。批評和指責使人傾向于自我保護并變得更有攻擊性,以這樣的方式來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也是在使用暴力。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我們制造了新的問題。
“我不希望他聽到指責,因為我想提醒他我的痛苦。指責別人是很容易的。人們常常覺得自己受到了指責,有時他們自己也同意,并開始恨自己——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一旦我們注意他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或發(fā)現(xiàn)他們在責備自己,我們也許就需要暫時停下來,并去理解他們所經(jīng)歷的痛苦?!?/p>
專注于我們的需要,比評判外界更有益于自己的生活。
非暴力溝通表達憤怒的步驟:
- 停下來,呼吸,靜靜地體會自己。
- 留意我們的指責(指責反映我們的想法),避免繼續(xù)采取行動去指責或懲罰對方。
- 體會我們的需要。
- 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是的,需要很大的勇氣),有意識地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取代“我生氣是因為他們……”
表達感激
贊揚并不總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聯(lián)系。當我們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時,贊揚也可能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一旦贊揚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回報(利用贊揚來施加影響甚至操縱他人),就會使人產(chǎn)生逆反心理。
在表達感激時,我們可以友好地表達:
- 對我們有益的行為
- 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 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
生活在商品社會中,我們也許不太習慣單純地付出與接受,在聽到別人表達對我們的感激時,我們也許會覺得別扭。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那么好,還可能擔心在將來失去別人的賞識。因此在別人表達感激時,人們往往有兩咱截然不同的反應。一種是自我膨脹,相信我們比別人優(yōu)越;另一種是假謙虛,聳聳肩說:“哦,這沒什么?!?/p>
意識到能力是生命賦予的
“我們最大的恐懼不是我們不夠完美,我們最大的恐懼是我們無比強大。我們的光明,而不是我們的黑暗,讓我們心存畏懼。你是上帝的孩子。你的小心翼翼幫不了這個世界??s小自己,好讓周圍的人在你身邊不會覺得不自在,這并不明智。我們生下來就是為了彰顯內(nèi)存的榮光。那不僅存在于某些人,而是存在于每一個人!當我們讓自己的光芒閃耀,無意中,我們也允許了他人散發(fā)光芒。一旦我們從自我的恐懼中解放出來,我們的存在,也會讓他人得到解放。”——Marianne Williamson
如何回應他人的感謝?
雖然語言確實有其局限性,但請相信,一件值得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樣也是值得的。
語言化的好處:
- 外化:減少負擔,將內(nèi)心思考可視化更加易于整理。
- 延申:將思考落于紙上對于大腦而言是一種“此段思緒也被整理”的暗示,很快會自主進入下一個階段:分析并解決
“給飽的人食物,給患病的人醫(yī)藥,然后注意休息。當你還能跳舞的時候,不要行走,讓你的家成為充滿愛的地方?!薄髡叩目蓯弁庾婺?,天然會非暴力溝通的人
她用她猶太人的方式,告訴我耶穌的教誨;用這種可貴的方式,告訴我耶穌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