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為何不采用魏延之計,易中天一句話道出真實原因
世人皆知,諸葛亮善用奇兵,但你知道為何諸葛亮北伐曹操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他卻并未應允么?

魏延提議他自己先領著5000精兵從子午道在10日之內抵達并進攻曹魏的關中,如果攻下來了,這當中曹操的援軍差不多要20天才能趕來,到時諸葛亮再領著主力大軍走褒斜道,在曹魏援軍抵達之前趕到支援。

好像這樣看起來確實能打曹軍一個出其不意,兩路人馬給曹魏一窩端了,但實際上,這事并不是魏延想的那么美的。
魏延這個人本身就很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干啥都能成,所以他這個計策也摻雜了他自己的太多假設。

我們假設諸葛亮采用了這個計策,魏延帶著這5000精銳出發(fā)了,那么他穿過子午道真的只需要10天就能到達么?
這個問題曹操給咱解答了,當年他反過來打漢中的時候也走過這條路,當時他走了1個月才走完一半的路程,那魏延他憑啥10天就能到?。克酗L火輪???

你再來看諸葛亮馳援這條路,假設魏延那邊一切順利,那他真能在曹魏援軍趕來之前抵達關中?
這個問題諸葛亮親自解決了,他第五次北伐的時候走的就是這條道,當時他走了倆月才抵達關中,魏延讓他縮短一半時間,這怎么可能呢?就算諸葛亮不睡覺,那按照一天分3個8小時來算,最多也就縮短1/3的時長啊。

而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他這計謀屬于奇襲,要做到的就是打曹軍一個出其不意,那啥叫出其不意?
像司馬懿打孟達,那叫出其不意,星夜兼程10天趕完1個月的路程,搶在諸葛亮給他報信兒之前就把孟達給拿下了。

你反過來看魏延,他既然10天之內不能抵達關中,那就意味著耗時過長,敵人的哨兵有極大的可能性發(fā)現(xiàn)蜀軍。
到時候你搞得人家提防你不說,子午道地勢多么險要啊,萬一人家爬到山頭上伏擊你,那你不是全軍覆沒了么?得不償失啊。

除了時間上的諸多不妥,兵力上也存在一定問題。
魏延此去只有5000兵力且因地勢狹小,他們帶不上攻城器械。當年曹操率5萬大軍攻打徐州時,沒有攻城器械他都不敢輕舉妄動。面對長安如此高厚的城墻,他魏延要如何攻下呢?太扯了。

就算他攻下了長安,他又如何確保能在蜀軍趕來之前抵擋住曹魏援軍兩路援軍呢?要知道攻城不可能沒有傷亡,也就是說到時曹魏援軍一到,魏延只剩不到5000的兵馬,他根本就守不住這個城。

還有一點就是糧草問題。子午道地勢險要,魏延軍走的這條路決定了他們不能攜帶過多的輜重,那么在糧草儲備不足的條件下,要是他們進城繳獲了糧草還好,那如果他們并無所獲呢?他們如何支撐到蜀軍援軍的到來呢?

這樣種種的不確定性導致諸葛亮他看不到這場仗的勝利,所以他絕不會貿然行的。
再有一點,易中天老師說過,諸葛亮他作為一個政治家,他首先要考慮的是他的政治是否能夠延續(xù)。

在我的理解,諸葛亮他一個政治家首先要考慮的不是一場仗能不能勝利,而是這場仗打完,我們蜀國能否繼續(xù)在勝利的地方延續(xù)我們自己的東西,軍民,制度,文化等等這個就要包括很多了。
如果打完這場仗,我們損失慘重,無法振興漢室還要反過來回到漢中去修養(yǎng),把那個空地扔在那里讓別人乘機,那這一次去到長安又有什么意義呢?

所以無論是從軍事上還是政治上來看,子午谷奇謀都只是一個美好的泡影,它并不現(xiàn)實,所以諸葛亮他是不會選擇兵行險招的。
這就是諸葛亮為什么不采納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