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見皇帝要雙膝下跪,西方見國王卻單膝跪?

清朝乾隆年間,發(fā)生過一起著名的“覲禮之爭”:英國馬戛爾尼使團(tuán)來華,不肯向乾隆皇帝下跪,而是堅持呈遞國書時用西方的單膝跪地,引起很大的風(fēng)波。這起公案讓當(dāng)時的中國人很憤怒:到底是蠻夷之邦,不懂中華上國之禮儀!


那么,中國真的自古以來見皇帝就跪嗎?是,也不是。在中國,跪拜禮源遠(yuǎn)流長。古人在進(jìn)行會客、講學(xué)、喝茶、宴會等社交活動時,習(xí)慣跪在席子或者榻上,那時叫“坐”,有個成語叫“席地而坐”就是這個意思。
跪坐時,對身份地位貴重的人表達(dá)尊敬時,就彎腰低頭,手自然扶地,這在當(dāng)時不算什么低三下四,只是一種傳統(tǒng)禮儀——日本今天的跪禮就是沿襲自中國古代。
大臣見皇帝上奏時,古代的變化大體如下:先是君臣互相跪坐,君居中;椅凳(胡床)發(fā)明后,皇帝坐凳子上,大臣跪坐地上;到了宋朝,皇帝坐在更高的龍椅上,大臣變成站立上奏;真正跪著上奏的,起始于元朝。


《擬免跪拜詔》中記載:“漢制,皇帝為丞相起(立);晉、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從之?!币簿褪钦f,從元朝開始,大臣見到皇帝才開始下跪上奏,成為常禮。
明清沿襲元朝,清朝更是“發(fā)揚光大”:不但跪,滿族人還要口稱“奴才”,漢人口稱“臣”。家奴什么的,也更是口稱“奴才”于是,大臣跪皇帝,小民跪官員,下跪,終于成為全民奴化的象征。
不過,西方人也有漫長的封建時代,為何不像中國這樣雙膝下跪?


西方人也有雙膝下跪的時候——只在教堂里。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歐洲人,對基督像、圣物祈?;蛘邞曰跁r也雙膝下跪?!妒ソ?jīng)》中,耶穌教諭說:“不可敬畏別神,不可跪拜事奉他,也不可向他獻(xiàn)祭。
但雙膝跪是宗教禮儀,而非世俗禮儀。古代的歐洲王國,國王和大臣都屬于貴族(國王是貴族的代表),骨子里是平等的,不像中國那種中央集權(quán)到極致的“家天下”。大臣面見國王時,一般采用單膝跪加吻手的宮廷禮儀。
而民間老百姓見到國王,低頭彎腰表達(dá)尊敬的姿態(tài)即可,單腿跪都不需要。為何要單膝跪?這和漫長的中世紀(jì)西方騎士制度有關(guān)。


西方人軍事活動頻繁,國王御駕親征更是常事,戰(zhàn)事期間,穿甲佩劍的騎士面對國王時,單膝跪更方便——既表達(dá)了敬意,也利于迅速起身參加作戰(zhàn)。
其實,還有一層隱晦的含義:
保留了反擊的能力,一旦國王背信棄義,行禮者不至于沒有絲毫的反擊能力。說到底,西方之所以沒像中國那樣形成下跪文化,一是宗教信仰,一是軍事需要,再就是西方“上帝之下人人平等”的意識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