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高溫求生指南》與《論印度外交官搖籃》

在英國讀碩士時候的一個老師剛好是政府事務官體系出來的,可以講一講他分享給東西。
印度這套文官(分為政務官與事務官)制度完全就是它東家(也就是帶嚶)那兒扒過來的。
政務官是有黨派屬性的(人不多),也就是說如果你的黨派在大選中失去了議會(一般是下院哈)多數(shù)黨的地位,那政務官(一般為各部部長,大臣)就必須和自己黨派的領袖 (首相) 一起總辭職,由對方影子內閣上臺組閣執(zhí)政。
而事務官不一樣,他們是政府的中堅力量,不會隨黨派而變動,帶嚶事務官體系是極其龐大的,大約40+萬人左右,事務官最好能干到內閣秘書長和內閣辦公室常任秘書這種職位,他們是政務官與那龐大的事務官體系的紐帶,所以隱形權利很大。
舉個例子:如果我沒記錯的鮑中堂當初下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包庇自己的親信克里斯托弗·平徹,和當時的 Cabinet Secretary Hugh · Gray (也就是內閣秘書,文官系統(tǒng)最高級別官員之一,文官排名第二?) 徹底鬧翻,再加上黨派內部政變造反才徹底辭職的。
最后,從英國文官制度在確立伊始,通過政治斗爭從而得到公職的政務官,以及通過考試和培訓,熬資歷逐年晉升的事務官系統(tǒng)就展開著漫長的、看不見的斗爭,一直從未停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