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作家陳忱論:流浪貓效應
有個善良的女士,散步的時候看到一只流浪貓,覺得它很可憐,就把它帶回家喂養(yǎng)。過了幾天,她去散步,又遇到一只野貓,覺得它也很可憐,只好又帶回了家。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附近的野貓好像都被她遇到了。她只好把它們都帶回家,很快她家變成了臟亂的貓窩。她一邊節(jié)衣縮食的養(yǎng)貓,一邊怨氣沖天地生活,覺得自己的生活被這些貓給毀了。可要扔下這些貓,她又于心不忍。于是,她成了貓奴,還是最痛苦的那種。這就是心理學里的“流浪貓效應”。它提醒我們,無論出于什么樣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間都應該有邊界。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要警惕好心突破邊界,讓自己成為爛好人,最終善行不僅無法滋養(yǎng)自己,反而傷害別人。悲憫的人,總是見不得他人的苦,很容易陷入無底線的幫扶。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一定要尊重和承認關系中雙方的獨立性,無論出于什么樣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間都應該有邊界。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要警惕我們的好心突破了邊界,最終損壞了彼此的關系。
就像《了不起的我》這本書中所寫:我為我的生命負責,你為你的生命負責,絕不輕易越界。
我發(fā)現(xiàn)自己有時候就容易產生這樣的自責情感,比如:我看到身邊的同事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可能出現(xiàn)了“磨洋工”的情況,我自己就特別焦慮,覺得自己又責任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不要虛度和浪費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給我?guī)砹撕艽蟮睦Щ?,甚至直接影響了我工作中的情緒,總覺得別人不好(只是你認知中的好而已),是我的責任。
其實我應該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邊界和對方的獨立邊界,不突破這個邊界,才能讓自己逃離流浪貓效應。
特別喜歡書中另外一種表達:就像兩個雞蛋,都帶著自己的殼,你再想跟別的雞蛋親近,也只能期望成為“一個籃子里的雞蛋”,而不能期望成為“同一枚雞蛋”。如果挨得太近,容易雞飛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