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之"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
其實這句話就和“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的主旨差不多。但是很多人都理解成“孔子說,我們要真正了解一個人,不僅僅要看這個人當(dāng)前所做的事情,還要綜合考察這個人過去所做的事情,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參考一下這個人做事是為了什么、心安于什么,這樣大抵就可以相對客觀地了解一個人了。”難道這里的“視”是了解的意思嗎,“所以”是所做所為嗎,安是心安于的意思嗎,那這個“廋”又怎么說呢?
?
這里面的“視”是本意就是看,后引申為觀察。“以”,這里不是所作所為,而是憑借的意思。這里的“觀”就有點意思了,本意是有目的地仔細(xì)觀察看,或者有目的地向別人顯示,引申為對事物的認(rèn)識和看法?!坝伞?,很簡單,就是遵從的意思?!安臁保@里是重點了。在“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里是分辨,明察,知曉。在這里是用本心(良知)去覺察。安,這里相近與心安于,但又不是,是平靜、安住的意思。廋(sou,一聲),本意是山水彎曲的地方。引申為扭曲不通暢。
?
現(xiàn)在讓我們“裝飾”一下,意思為:孔子說:“通常來說,我們所能看到的,聽到的信息,是我們最基礎(chǔ)的憑借。然后我們會憑借這些信息(相),進(jìn)而再去做出判斷,然后遵從這些判斷付諸于行動。但是這樣,并非于心安住的究竟。
?
想要讓心獲得最終的安住,那就必須要做到你的本心(良知),去覺察,去審視你的判斷和你的言行。這邊是回歸當(dāng)下,破除一切相的法門。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的心安。能做到這一點,人又怎么會不通透呢?
?
今天這一集,孔子叕再一次強調(diào)了這個“察”才是我們在靈魂修為上,也就是大家平常喜歡說的“修行”的路上,最終希望達(dá)到的一種境界。同時孔子在這句話里揭示出了普通人和所謂開悟的人之間的區(qū)別。那就是有沒有具備明心見性后,用本心去“察”的能力。
?
OK !今天的論語解讀就結(jié)束了,拜托給老朱點個關(guān)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