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實戰(zhàn)用箭的箭桿,都是用竹子制造的嗎?

當代進行比賽用的弓箭的箭桿,基本都是用碳纖維制造的,大多和用來制造釣魚竿或者風箏骨的碳纖維材料差不多。碳纖維材料韌性極好,最關鍵的是可以快速恢復基本垂直的狀態(tài)。比重也適中,不是太重也不算太輕。而且碳纖維制作的箭桿中間完全沒有任何骨節(jié)。這樣在發(fā)射時就不會造成箭桿和弓臂的額外碰觸和摩擦,不會影響整體射出時的瞄準精度。而通過現(xiàn)代化的慢鏡頭回放,也可以發(fā)現(xiàn)整個碳纖維箭桿,在從發(fā)射到命中前的整個飛行過程中,明顯有不斷地自旋矯正。因為碳纖維柔韌性極好而且垂直度恢復性強,可以確保在飛行數(shù)十米之后,仍可精確命中射箭者原本瞄準的靶心。但是碳纖維箭桿只是最近幾十年的新技術(shù),古代顯然是沒有的。但是在上萬年的時間內(nèi),弓箭和弓弩又是最重要遠射武器。

那么古代的實戰(zhàn)弓箭和弩的箭桿,又是以什么材料為主制作的呢?最簡單的自然是粗細和長度合適的細竹竿。竹子有天生的內(nèi)部長纖維,因此竹子大概是唯一可以和當代的碳纖維直接媲美的天然材料。正因為竹子纖維長而柔韌性特別好。因此竹子本身既然可以做弓也可以做箭桿。古代的三大實戰(zhàn)弓之一,就是竹弓、木弓和角弓并列。竹弓配竹箭,多用于盛產(chǎn)竹子的亞熱帶和熱帶。比如南方弓、東南亞弓和日式弓多為竹子制造。配合竹弓的,自然是竹箭桿。也不是任何一個品種的竹子都適合做箭桿。做箭桿的竹子,最好是節(jié)小而桿長,粗細合適,特別不容易彎曲變形的品種。因此有一類非常適合做箭桿的竹子就叫箭竹。特別細長而筆直。可以大批量用來做箭桿。竹子做箭桿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竹子天然是中空的。

這樣可以把金屬質(zhì)箭頭,也就是箭鏃。除了具有殺傷性的頭部外,再簡單的提前做出一個后延長段。這樣可以增加整支箭的全重,而且重心在最前面,發(fā)射出去后更準確。同時箭鏃的這個延長段,只要簡單的插入竹竿空心處就是一根完整的箭。這樣生產(chǎn)效率極高。而不用和非空心的木桿一樣,還要額外考慮通過鉆孔或者插接后再手工捆綁等方式讓,木質(zhì)箭桿和金屬箭鏃連接。諸葛亮敢和周瑜當面立下3天內(nèi)督造10萬支新箭的軍令狀。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東吳方面造箭肯定也是以造竹箭為主,整體生產(chǎn)效率比造木桿箭要快得多。一般情況下不說3天造10萬支新箭。正常施工,3天造3萬支箭肯定是可信的速度。如果3天只能造3千支箭,有誰還敢立這種自殺式軍令狀?以周瑜的智商,肯定早就看出諸葛亮要不走正常途徑了。

當然,用箭竹的竹竿造箭,也不是砍下新竹竿,插上箭頭和尾羽就完事那么簡單。畢竟新竹風干后都會變形。因此實際造箭前,肯定會對新鮮的箭竹進行烘干和油浸等加工處理。箭鏃插入箭桿后也會用絲線、水膠一類,進行一定的輔助強化固定。這樣才更牢固有更強的殺傷力。在宋代以前,一般認為比較細的竹子產(chǎn)地,其分布幅度比今天還要靠北,因此不論是華中還是整個華北地區(qū),都可以得到比較豐富的竹制箭桿原料。而淮河以南就更不用說了。不過歷代弓箭真正用得最普遍的,還是草原地帶。早在漢代早期,匈奴已經(jīng)“控弦30萬”。30萬人可以騎馬射箭。顯然已經(jīng)是當時全球最大的一支弓箭兵的規(guī)模。如果有30萬人可以實戰(zhàn)射箭。那么1名射手平時至少保有100支箭來算,就需要3000萬支箭常備存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實際上可能還需要更多。

李陵的5000步兵遠征大漠。在幾天內(nèi)就射光了50萬支箭。也是平均每人至少發(fā)射了100支箭。而大漠自古緯度偏北,而且普遍干旱缺水。大漠里的箭桿,顯然不可能和內(nèi)地一樣基本是箭竹制造的。想日??繌闹性湍戏酱笠?guī)模進口交換也不太現(xiàn)實。當時已經(jīng)知道箭竹也是必須管控的戰(zhàn)略物資。因此大漠游牧人群的箭桿材料,同樣以就地取材為主。實際上多用萑(環(huán))類植物的長桿,東北地區(qū)則多用樺木桿。其制造成本也不是太高。當然如果是高級將領或神射手的用箭,則可以專門用更高檔的硬木手工制作。再配上鷹的尾羽,這就是著名的雕翎箭。而大多數(shù)普通弓箭手的箭桿上,則多用廉價的普通鳥類的尾羽甚至雞毛來做穩(wěn)定尾翼。因為日常作戰(zhàn)消耗量大,也就沒那么多特別講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