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大意失荊州,為何曾經投降過曹操,卻不肯投降孫權?
荊州位于中國古代的中部地區(qū),是一塊重要的軍事戰(zhàn)略位置。它連接了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是關鍵的交通樞紐。荊州還有豐富的糧食和資源,有利于軍隊在戰(zhàn)爭中的補給。

三國時期,荊州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魏、蜀、吳三國之間的爭奪,主要是為了控制荊州,以便進攻對方的領土??刂魄G州可以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區(qū),并在對外戰(zhàn)爭中取得優(yōu)勢。
三國紛爭后期,蜀國本已拿下荊州,可由于孫權撕毀協(xié)議,轉頭和曹操聯(lián)盟,以致關羽大意失荊州,最終敗走麥城而死。

關于關羽失去荊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關羽的戰(zhàn)略失誤。他從袁紹處得知荊州空虛,便帶領部隊攻占了荊州,但他沒有及時加強防御,也沒有及時向劉備請求援助,這給了曹操和孫權趁機進攻的機會。
軍隊不穩(wěn)定。關羽率領的軍隊大多是南蠻、巴蜀等地的部隊,沒有經過充分的訓練和統(tǒng)一的指揮,戰(zhàn)斗力不夠強大。

軍事援助不足。劉備當時在巴丘,未能及時給予關羽支持和援助,等他派遣的援軍到達荊州時,已經太遲了。因為劉備自己也面臨著曹操的威脅,不得不抽回了自己的軍隊,無法給予關羽足夠的支持。
孫權的背叛:孫權在關鍵時刻背叛了吳漢聯(lián)盟,與曹操合作,加重了關羽的困境。
荊州失守后,關羽被孫權的軍隊一路追逐到麥城,歷史上他曾經投降過曹操,卻不肯在此時投降孫權,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忠誠于劉備。關羽一生最忠誠的就是劉備,把他視為兄弟。在被曹操俘虜時,他曾經說過:“主公劉備待我恩重如山,我于汝等盡忠,非汝等所能容我也?!标P羽投降曹操時,曹操代表的仍是東漢政權,投降曹操也可以說是仍在為漢室效力,和劉備的身份不沖突,但被孫權俘虜時,三國已定,他不愿背叛劉備,因此選擇了堅決抗戰(zhàn),而不是投降孫權。

對孫權不信任。當時他認為孫權背叛了吳漢聯(lián)盟,所以他選擇了不投降。而且孫權和曹操之間也有一些協(xié)議,關羽可能認為投降孫權并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
沒有投降的機會。關羽在被孫權包圍之后,已經沒有逃脫的機會,而且孫權也不可能讓他有機會投降。因此,關羽只能選擇堅決抗戰(zhàn),直至最后戰(zhàn)死。

對于關羽其人,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多是“忠義”二字,《后漢書》中稱之為“忠勇之士”。《三國演義》中描述關羽為“義薄云天,仁愛天下”。但他也有一些負面評價,例如認為關羽的性格過于倔強,導致了他的失敗和死亡。
在歷史上,關羽被視為一位忠誠勇敢的將領,他的事跡和形象被廣泛傳揚。他曾經在許多戰(zhàn)役中表現(xiàn)出色,如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長坂坡之戰(zhàn)等,這些戰(zhàn)斗為他贏得了許多軍民的尊敬和愛戴。

在現(xiàn)代,關羽的形象也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文化中,例如電影、電視劇、小說等。他的形象被塑造成一個勇敢、正直、忠誠、仁慈的英雄形象,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和追捧。
但也有人對關羽持批評態(tài)度。他的性格過于倔強,可能導致了他的失敗和死亡。此外,他也有一些軍事失誤,導致了戰(zhàn)斗的失敗。
總的來說,關羽的形象被賦予了非常高的榮譽感和象征意義。他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不僅僅是一位戰(zhàn)士和將領,更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物,他的形象和事跡在中國文化和歷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