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硬貨與讀庫這一年

訃告
是經濟學人訃告欄的一個結集
從經濟學人歷年所刊載的訃告當中挑選出了201篇
所以這本書實際上是201個人物的生平
中國文學史
是吉川幸次郎作品集中的第一本
這個套系里面一共是有九本
醫(yī)學大神
現(xiàn)在正在編的是醫(yī)學大神的一個姊妹篇
叫人類與病
出來以后的開本形態(tài)可能和這個差不多
經濟學人這個訃告欄
是被很多人當作范本模本去學習甚至去模仿的
因為從形式上看
我們每一篇文章他真的就只占兩頁
你拿里來可以隨時讀一篇
但是如果縱向的看
如果把很多篇讀完
會對20世紀的更大的圖景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這本書里面的這些訃告
基本上就是一個人物的小傳
而且是用最頂尖的文體寫成的
他寫的并不是關于死亡本身
他關心的是這個人活過了怎樣的一生
所以作者自己也說
訃告是對生命的慶祝
它不是一個哀悼文
吉川幸次郎寫的中國文學史是非常薄的一本
因為它其實不屬于教程
它是一個他個人的視角
和你對話的一本這樣的書
吉川幸次郎他有一個觀點是
讀詩
寫詩
讀文章
這個并不是少數(shù)文人的一個愛好
只要你識字的一個人
一個普遍的修養(yǎng)
通過詩歌去表達
他應該不是少數(shù)人的特權
他應該是屬于所有人的
這是一本說人話的文學史
就這整套書其實都是在寫人類和病的關系
不是說一個健康指南
寫這個健康知識
各種病你怎么去防治
不是這個
這套書針對的不是人的身體
針對的是人的頭腦
我感冒了啊
我流鼻涕
我咳嗽
我們首先想到的不是說現(xiàn)在我是受到了病菌或者病毒的侵襲
我身上這個反應其實是免疫反應
而是想到
哦
昨天晚上沒蓋好被子喲
受涼了
他也不會想到
這是在感染
所以這是我為什么喜歡這套書
我可以提前做一點劇透
就是人類與病的關系
可能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
我們是人類
它讓我們難受了
他是病
細菌也好
病毒也好
它其實也是地球這個生態(tài)的一部分
所謂的病就是這些小小的
實際上歷史比人類還要古老的東西
和人類的身體發(fā)生矛盾的一個現(xiàn)象
我一直是認為書自有其命運
或者說書各有其命運
當我們決定來做
是由我做
而不是由別人做
那很多的東西也就決定了
書其實是在
讀者能夠閱讀和能夠理解的層面上存在的
那每一個讀者他選擇一本書
他本來的目的也不一樣嘛
有的人是為了了解世界
了解歷史
有的人就是喜歡看人物傳記
他喜歡了解不同的人生
我相信有一大批的讀者會跟我一樣
她更喜歡看這里的文章的寫法
就這2000字
你來寫一個人的一生
那你用2000字怎么把它寫好
所以說他最終成為現(xiàn)在的這個樣子
在我的編輯生涯的履歷當中
肯定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作為編輯呢
我可以自信地說
這套書在內容上對我們當下中國的讀者一定是有價值的
但是他也談不上是一套必讀之書
然后我覺得我們和讀者打交道過程中
不是去說服他的過程
而是一個彼此篩選
彼此了解的過程
看到這本書的某個頁面
你在插圖上的一些費的一些心理
或者哪個地方設計上的一些小小的巧思
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想象
我們讀者拿到它以后
會有幾分之一的讀者會get到他呢
在精疲力竭的時候
就這些小小的樂趣
這些小小的自我麻醉
在支撐著再繼續(xù)往下走吧
讀書肯定是稍微有一些些門檻
就是每個時代有的人喜歡唐詩
有的人更喜歡宋詩
喜歡唐詩的人
他不會把宋詩全部給燒了
喜歡宋詩的人不至于說不喜歡唐詩
然后就把唐詩全給滅掉
我想每本書都有他的氣場吧
都在吸引他的同類
作為編輯的話
我一直在等一套這樣的書
書其實也是很容易過時的
我為什么在等這套書
因為我覺得這套書不僅我現(xiàn)在可以看
過去20年之后
我還是可以去看他
吉川在中國詩史里面的一句話
說到說中國沒有產生莎士比亞這樣的人物
但是西洋也沒有產生司馬遷和杜甫
能夠服務他的話
我覺得編劇生涯是一個
讓我少了很多遺憾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