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zhàn)爭武器對比

說一下鴉片戰(zhàn)爭時清軍和英軍雙方的武器是什么,進行對比。
先來對比一下兩邊的火槍,
當時英軍裝備的是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fā)槍和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fā)槍 前者槍長1.16米 射程約200米 一分鐘能射擊2,3發(fā)。后者槍長1.42米 射程大約300米左右,一分鐘內(nèi)可射擊3,4發(fā)。并且裝備刺刀。
清軍則是鳥槍,清軍其實也裝備有不少火器,全國除了直隸、山西兩省,其它各省綠營裝備鳥槍的比率都超過弓箭的裝備率,足以證明火器已逐漸取代冷兵器,成為綠營的主力裝備。不過,清朝將鳥槍分梯次配置,御用槍最為優(yōu)良,其次是京營八旗用槍,再次是駐防八旗,綠營所有鳥槍質(zhì)量最差。鴉片戰(zhàn)爭時,綠營兵所使用的火槍大多已都已經(jīng)是服役了幾十年的了,其中甚至還有用了100多年的老壽星。而且清軍鳥槍管大概有兩米,導致裝填快只能一分鐘打兩發(fā)。且由于鳥槍過于長,在肉搏戰(zhàn)中還不如英軍那些裝備刺刀當短矛使的槍。耍一個兩米長的鳥槍,甚至還不如耍一根齊眉棍。
接下來說一下雙方的火炮。雙方火炮倒是沒有太大差別,但是質(zhì)量問題卻很大。由于清朝時期鐵水無法提純,制造出來的火炮炮壁之中,甚至有很多氣孔。如果外露一個孔拿水往里灌,可以灌進三碗。由于火炮質(zhì)量太差生只在火炮之中有一些火炮甚至是從明朝留下來的。這些火炮不僅不重新拿回去融掉重鑄還繼續(xù)放置在炮臺上任他們風吹雨淋。由于火炮質(zhì)量太差,容易炸膛,導致清軍只能用兩個辦法解決,一是將炮管加后,由于這個導致了火炮過于笨重。二是將裝藥量減少,但是有藥量減少導致炮彈射程不夠。此外,清軍火炮當時只發(fā)射實心彈。。當時連林則徐都不知道有開花彈這種東西,當時的開花彈只有御林軍營才配備。英軍火炮的炮彈種類就比清軍豐富。有實心彈,開花彈,鏈彈。當時英國的開花彈給中國人留下了特別的深刻印象。林則徐曾命手下試制“炸炮”(開花彈),鑄造空心炮彈,中間開有一孔,在炮彈中裝火藥和鐵片鐵釘之類物品,開炮時,炮彈延時爆炸,其炮彈破片四處飛濺,“橫沖直撞,穿肌即透,遇物即鉆,一炮可抵十數(shù)炮之用”,令林則徐非常驚奇。林則徐仿制的實際上就是英軍的開花彈。然而,早在康熙年制的威遠大將軍炮就可以發(fā)射開花彈。
雖然當時清軍并非都是大刀長矛也有不少火器,但是質(zhì)量與英軍相比實在太差,還有軍隊紀律。當時的綠營兵除非是英軍要入侵他的本地家鄉(xiāng),否則他們根本不會拼死頑抗。而且當時的綠營兵,甚至還給自己的領(lǐng)頭上司去給他們家里當奴仆。就這樣的軍隊即使武器質(zhì)量跟英軍差不多,也很難打贏。
鴉片戰(zhàn)爭武器對比的評論 (共 條)
